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三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三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6 18: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三课时教案 【设计说明】 1.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地形式化的传输,宜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走进人物,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3.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4.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把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宜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多读课文,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课内研讨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的含蓄语句,理解典故的作用 2.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认同作者韧性斗争的主张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读文本,在分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的结合中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用于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左联”五烈士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执着精神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 2.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暗示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搜集到的相关信息。 2.教师补充。 三、浏览全文,简述“‘左联’五烈士”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 (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其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同时兼顾学生提取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简述要点: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第二次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得比第一次多;第三次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棉袍与鲁迅相见。 鲁迅与柔石——柔石和鲁迅谈起自己的名字叫赵平复;和鲁迅一起走路,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仓皇失措的愁一路;告诉鲁迅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带冯铿女士拜访鲁迅;柔石到鲁迅处问版税的办法;鲁迅两次看到柔石写给同乡的信。 鲁迅与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这三个人和鲁迅的交往都是略写。冯铿仅仅和柔石一起与鲁迅见过一次面,鲁迅觉得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没有见过李伟森;胡也频在上海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 四、研读白莽的形象: (一)找出文中有关对白莽的回忆文段。 明确: 1.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2.文章第四部分写了白莽遇难后,作者看到了白莽所译的彼得斐的诗。 (二)精读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交往,分析概括:白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学生阅读讨论,发言交流。 2.教师点拨: (1)“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在翻译时的曲译可看出他是个什么人? (2)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你感觉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3)作者回忆第三次会面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形成个性见解) 学生讨论、归纳: (1)“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个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欢的诗人,可见他是热爱民众而憎恶统治阶级的。 (2)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译诗给鲁迅先生。 (3)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三)朗读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生命诚宝贵”这首诗,理解白莽为自由而战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研读柔石的形象特征: (一) 1.学生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文章的叙述与议论,思考柔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同时对分歧较大的句段理解要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明确合理方向) 3.教师点拨: (1)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2)依据文章中作者的叙与议,思考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3)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为方孝孺? (4)如何理解“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句话的含义? (激活学生思维,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合理方向) 师生讨论、明确: (1)鲁迅先生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以致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青年们的这些特点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的人品难得。 (2)柔石的“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即使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一方面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他“迂”得可爱。 写柔石的“迂”,鲁迅是要告诉人们,柔石是一个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的人,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3)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文,后来惠帝的叔父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迂”得很。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4)作者以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他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二)快速阅读第四部分中柔石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件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柔石的什么性格? 分析明确:信中“此事可告知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的地址,但我那里知道”他保守秘密,不肯透露鲁迅先生的地址,又通过写信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纪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此时此刻,狱中的柔石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却还在担心鲁迅先生不要遭到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表现出柔石对战友的关切之心。信中“开政治犯从未上脚镣之纪录”,对官场看得还太高,依然可看出他的单纯和迂。 六、回顾文章对白莽、柔石的相关记叙和议论,总结归纳柔石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对青年作家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效回顾课文内容) 七、课时总结: 本课时抓住文章中对柔石的相关记叙和议论,分析了柔石的性格特征,进一步体会了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 课下自主学习建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部分,理解作者的悲愤与思考。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揣摩文中的含蓄语句,诵读七律诗 2.理解典故的作用,认同作者坚韧斗争的理想追求主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 敏感直率、执着乐观的白莽,纯洁善良、淳朴正直的柔石以及如他们一样“好朋友”“好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不明不白地杀害,作为一个清醒而执着的战士,鲁迅先生对此有何反应?又作了什么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开篇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 阅读思考: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有何异同? 学生发言明确:“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斗争中采取超然的立场,不想介入,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不屑”是认为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是小事一桩,不值得报道,充满轻视意味。这三个词显示了三种不同的政治态度,但都未对五个青年的无辜惨死作出实质性的反应,没有尽到媒体应尽的职责,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恐怖与冷漠。 三、研讨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的所作所为。 (一)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概括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有哪些言行? 学生阅读回答,交流明确:1、逃走2、对被捕青年无比牵挂3、惊闻青年作家被害,抒发内心悲愤之情 (二)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 1.学生精读相关文段,思考、讨论。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应给予肯定与鼓励) 3.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句话的意味? (2)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引导学生体会含蓄语句的含义,理解典故的作用,从时局与鲁迅的主张两个方面来理解评价鲁迅先生的“逃走”) 要点提示:(1)“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意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污蔑罗织罪名还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呢?联系下文说柔石“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颇有意味: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的,也是不允许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隐晦曲折地揭露抨击了反动当局的卑劣无耻。 (2)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问鲁迅的下落,只因一个“明明白白的”引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三)理解鲁迅先生在惊闻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内心的悲愤之情 1.学生朗读相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点拨:(1)仔细揣摩课文语句“……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全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依据文本,尝试补写文字中的省略内容。 (2)深情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情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四、研读、揣摩文章第五部分与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明确本文的题目含义 (一)?? 学生齐读第五部分。 (二)?? 再次默读思考:在这一部分文字的背后贯穿着怎样的情感主线? 1.学生分析思考、发言交流。 2.师生讨论、明确:本部分第一段作者把自己与柔石他们对照着说,采用排比句式,表现鲁迅先生内心沉重、不能忘怀的情感;后文借用向子期写《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郁结着不可压抑却又不得不有所节制的悲愤之情;“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文章最后“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预言光明的到来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 对照阅读全文第一段与文章最后一段,综合本文的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一题目的含义? 1.学生阅读、回顾。 2.学生交流总结:这两段文字合起来算是解题性文字。说明作者因为内心郁积着深广的却又不得不压制的悲愤,长期积聚的精神负累,使作者感到窒息。而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只能“写几句文章”来减轻精神的重压。同时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战士,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的总结,意识到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的战斗精神。因此,所谓的“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 五、课时总结: “夜正长,路也正长”,作为一个清醒而执着的“守夜人”,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控诉了夜的黑,赞颂了为打破黑暗献身的战士们的精神,也给了勇士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课下自主学习建议: 1.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 2.通读课文,联系现实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纪念。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通过讨论、写作拓展对文本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你认为怎样才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真正纪念?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二、集体思考、讨论 (提示)可结合本文的学习,抓住任意一个角度来谈。 三、联系现实,写作文片段 有人说,《为了忘却的纪念》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无以计数的伤痛,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请任选一个角度写400字左右的片断,表达你的思考与纪念。 四、小组内交流。 五、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佳作在班上宣读。 六、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回顾本文的教学,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对整个备课、上课过程作如下反思。 较为成功的做法: 一、课前调查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学生不太愿意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原因是学生感觉鲁迅先生永远站在社会的高处俯视社会百象,对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陋看得那么深那么透,是个让人敬而远之的人;鲁迅的文章语言太含蓄,几乎每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让人觉得难以把握。虽然学生的认识未免有些失之妥当,但我决定以走进文本把握人物形象为最初目标,破除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心理排斥。亲近文本,为理解文章语言、走进作者内心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换位思考,确定教学思路 根据课前的学情调查,再结合自己多年前学习本文的感受,我决定打破以前“板书课题——背景介绍——解题——分析文本”的模式,把“文本分析”放在前面,使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讨中逐渐形成对本文题目含义及写作目的的理解,避免了概念式的灌输。 三、力求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的: (1)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去阅读,去感受。我在执教本文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探究都尽可能地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对话交流的目的。不能因为赶时间而忽略了学生阅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感受的主体。 (2)尊重学生表达的自由。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有了阅读感悟、心灵触动后必有表达的需要,我们必须给予他们表达的自由。不管是课堂回答还是片断写作练习,我都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及时作出合理评价,对分歧较大的观点要提供帮助和引导,尽可能地引向合理方向。 四、机智灵活地追求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 执教本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非常顺利,但在“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这个问题上学生的理解超出了我的课前预设。许多学生认为,我们崇尚“舍生取义”,连“左联”五个青年作家都为追求自由而献身了,鲁迅先生怎能逃走呢,他不是一个革命斗士吗?学生把鲁迅与“左联”五烈士相比较超出我课前的预设。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感觉有再让他们联系前后语境深入思考的必要。于是,我又让学生联系前文青年作家遇害后上海报章的态度读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再联系后文鲁迅先生的议论,使学生明白鲁迅的“逃走”并非为了自身的性命,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韧性斗争,是更讲究策略的一种斗争方式。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进行战斗,用他的智慧进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左联”五烈士的“走向刑场”更具有战斗力!这样的引导与分析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需改进之处: 一、问题设计偏多偏细。学习本文,设计了几个大问题,为解决这几个大问题,在备课之初我精心设计了几个小问题以备上课时点拨、启发学生之用。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有时学生已经解决了问题,我又把已准备的小问题提出来,使课堂欠简洁流畅。 二、第三课时的讨论活动,因学生没有养成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列成提纲的习惯,他们的发言不够连贯,有的发言让人觉得还难以征服别人。后面的片断写作练习,学生动笔之后交流效果不错。两相对照,我觉得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口头表达也要有抓要点的意识、列提纲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