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汉字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爱你汉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6 20: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我爱你汉字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汉字演变是研究文字演化的书籍,本书共选取常用汉字500字(加上释文中提到的通用字、假借字等共为660多字),每字依次列举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九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化字楷书,共九种字体)。金文的少数字用籀文或战国文字等字体代替。
甲骨文的发现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一点值万金的相同的故事一个叫斯坦福的德国人落难美国。一次,福特公司请他去帮助修理一台马达.他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然后在电机上用粉笔划了一条线,并在旁边写道:“此处多了16圈。”旁人拆去16圈后,马达果然轰隆起来。福特老板大喜过望,准备付给他多倍工钱。多少呢?斯坦福开口使要10000美金。福特部下说他敲竹杆。他却说 “划一条线值l美金,知道在哪儿划值9999美金。”福特不仅如数照付,还连人带公司一同买到自己门下。西汉时期,汉武帝立表姐阿娇为皇后,陈皇后十年来没有生育儿子,嫉妒卫子夫妃子生儿子,被打入“长门宫”,失去了宠爱。她看了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送去一千金请他为自己写一篇《长门赋》,汉武帝看后就重新宠她。街头错别字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大街上每家店铺的老板似乎“文盲”,招牌上都参杂或多或少的错别字。比如衣服店就起名“衣衣不舍”,药品广告就是“咳不容缓”,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网吧就命名为“一网情深”等等各种五花八门的错别字。其实这是一种营销手段,商家故意写错字,用本店的产品来命名,达到既推销产品又吸引眼球的目的,显得与众不同,然而当满大街都是这种错别字时,这种与众不同也无从说起了,反而显得平庸了。
初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可能不理解中国人这种幽默风趣的做法,会产生大大的误会,他们可能会嘲笑中国人不认识汉字,竟然把招牌都写错了,一问才知道是故意为之,他们才恍然大悟。小朋友可能也不理解这种现象,骄傲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那有个错别字,老师不是这样教的,这时候妈妈可解释不清了,真是哭笑不得。不过,通过这种错别字,人们一眼就认出来商店是性质,一看就知道这家店是卖什么的,那家店是又卖什么的,一目了然。赞汉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很喜欢汉字,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瑰宝.赞美了汉字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并将有更多的人珍爱和热衷于它.猜一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打一字)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只宜在下。 (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