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欧洲启蒙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欧洲启蒙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7 07:5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4课 启蒙运动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巴黎有两座著名的“坟”。一个是先贤祠,一个是荣军院(埋葬拿破仑)。先贤祠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为了树立神学的权威,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而横加摧残。
材料二 法王路易十四(1661—1715)崇尚王权至上,宣扬“朕即国家”“君权神授”,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对国王敕令的指摘权,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
? ——以上引自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三??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将人们从黑暗带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
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反对专制王权——追求民主
反对宗教神权——追求自由
反对贵族特权——追求平等
反对愚昧和迷信——追求科学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后人称:“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二、伏尔泰 材料一 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天主教的历史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
材料二 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就能幸福的生活,和睦相处。二、伏尔泰教会:抨击封建教会神权;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宽容。
材料三 以下便是英国法制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其他)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政治:主张开明专制;人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 孟德斯鸠(1689—1755)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1726年,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他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待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该书一面世,伏尔泰称它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三、孟德斯鸠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他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在强权缺乏监督的社会里,谁也没有安全感。“生而平等自由”首先是人格尊严的平等、人身安全的自由,而非财产地位方面。三、孟德斯鸠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孟德斯鸠总统国王理想的政体:君主立宪制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三、孟德斯鸠 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
三权分立就是通过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来真正的维护民主制度。
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四、卢梭 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 卢梭(1712—1778)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材料一 据我的阐述,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四、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推翻暴政,而不是推翻私有制。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们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
——卢梭《社会契约论》 四、卢梭 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
社会契约:公共意志、社会秩序。
人民主权: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伏尔泰:如当你睡觉到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还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里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堡,或流放沙漠;当你若有所思,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当你被人控告,或写了闯祸的文章,只能依照法律来裁判等。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被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卢梭:人们在行使自由权利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必须受公共意志、法律的制约。罗兰夫人,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吉伦特党领导人之一。于1793年11月8日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临刑前在自由下了一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要自由并自律,稳定的社会秩序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智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用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思考、判断、处理。 永远对未知保持好奇,永远对所见保持怀疑,永远对权威保持敬惕。
永远别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永远别认为别人总是错误。
永远坚持言之有理,从逻辑出发;永远坚持言之有据,从事实出发;永远坚持言之有度,从情势出发,把握好分寸。
理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理念,理性是知易行难,至少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生活方式,理性需要长期训练和不断反思。
——阳东客(微信群历史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