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文学艺术的繁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7 08: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第5课 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学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一)生平1、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2、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 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迷恋戏剧。
3、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18岁结婚。
4、20岁到伦敦,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
5、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庆祝其52岁生日时去世。4月23日这个日子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 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著名喜剧无事生非威尼斯商人驯悍记 (二)莎士比亚著名喜剧李尔王哈姆雷特 (三)莎士比亚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想是多么高贵,
力量是多么无穷,
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
论行动,多么像天使,
论了解,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解读《哈姆雷特》,体会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剑,
还是挺身反抗那无边的烦恼,
把它扫一个干净。
这两者哪一个更为高贵?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William Shakespeare(四)莎士比亚作品影响:思想内涵丰富,充溢着人文主义理想和时代精神,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很个别的作家有资格这样说: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有资格的一个。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了这句谚语。虽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英国谚语莎士比亚故乡 (五)评价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列夫 · 托尔斯泰(一)生平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70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日趋剧烈。1861年改革以后的农民,本来就遭到了一连串的掠夺,濒于破产,现在又遇上了连年歉收,许多人死于饥馑和瘟疫。这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托翁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教堂、修道院;调查贫民区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他的世界观剧变,并给予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而不抗恶的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1904年写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1910年10月决意放弃财产,从家中独自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生活的庄园托尔斯泰的书房托尔斯泰在创作中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的文学巨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二)代表作品1.编年史诗:《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1863—1869)具有编年史的时空结构。全书共有15卷,除了第5卷开端描写紧接第4卷的叙述,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其余14卷的开端描写都交代了故事时间。这些时间描写和历史进程相一致,透出强烈的编年史气息。 小说以1805年欧洲战争和1812年俄法战争为叙述的经线,通过对四大贵族家族的活动战士生活的横剖面。描写战争与和平、前方与后方、城市与乡村,多条情节线索同时展开并交织在一起。
1812年俄法战争对俄国人来说是一场人民战争,全体俄国人民都在这场战争中被调动起来,共同参与抗击法国拿破仑的入侵。
通过游击战与拿破仑军队的正规战相对抗,并以游击战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赢得了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歌颂人民,被称为“人民的史诗”。2.传记史诗:《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87)具有传记小说的特点,通常的传记小说不具史诗性。但由于《安娜·卡列尼娜》跳出了一般封闭性的传记结构,把叙述的笔触伸到俄国社会的全景生活,显示出宏大叙事的史诗结构。 小说平行写了两个人物的传记,城市贵族妇女安娜和外省地主列文的故事。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情节线连接城市上流社会,列文和吉提的情节线代表宗法制庄园文化。这两组人物由奥布浪斯基一家联系在一起。奥布浪斯基是安娜的哥哥,列文小时的同伴和朋友,吉提是奥布浪斯基妻子杜丽的妹妹,曾和渥伦斯基恋爱,但渥伦斯基转而追求安娜,抛弃了她。吉提和列文结婚。
安娜和列文这两条线索互相交错和对照,展示了俄国生活的完整图画。托尔斯泰对小说的双线结构很满意,他称为“拱顶结构”。 安娜追求个人幸福,具有西方文明的个性自由,爱情至上。正是这一点,西欧读者推崇《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它和西欧文化的个体意识一致。安娜的追求以失败告终,她卧轨自杀,表明作者否定了西欧文化的个人主义和爱情至上。 列文追求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他是一个精神探索者,成天思考生与死的意义,表现出对人生的矛盾和彷徨。他也是一个社会探索者,努力寻找社会的出路,企图进行农事改革,靠地主和农民的合作,抵制西欧资本主义道路。结果,改革失败,最后在宗教找到出路,这就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 。3.旅程史诗:《复活》 《复活》(1889—1899)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特点,旅程史诗结构。它重视空间结构,描写旅途经历和见闻。聂赫留朵夫在为玛丝洛娃伸冤的奔走过程中,从城市到乡村,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情况,城乡情况,各阶层面貌。道德复活的心路旅程 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复活分为三阶段。
法庭相认。心灵觉醒,产生忏悔意识,对自身价值重新评价。
下乡处理田产。目睹农民苦难,灵魂转变,站在农民一边,与贵族阶级决裂。
跟随流放。精神复活,在福音书中找到启示:宽恕人,爱仇敌。
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复活反映了托氏的宗教思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概括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 玛丝洛娃的生活经历了三阶段:纯洁的卡秋莎—堕落的柳包芙—复活的玛丝洛娃。她的复活一是受到聂赫留朵夫的感化,二是受流放中的革命者的影响。她在流放中宽恕了聂,在爱的教育中找到了归宿,精神复活。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
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鲁迅: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三)评价托尔斯泰 有些作家,无须别人的评论,只要你接触到他的著作,你马上可以感到他不同凡响,超越众人,你会忘记他的国籍,他的民族,因为他在思考着全人类命运,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老师的话美术 文艺复兴的鼎盛1、时间:15世纪
2、概况:文艺复兴艺坛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蒙娜丽莎》赏析
现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神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使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肖像作品,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
想的光辉体现。达·芬奇作品赏析达·芬奇作品赏析《最后的晚餐》赏析:焦点透视、明暗转移Company Logo米开朗琪罗作品欣赏《大卫》《摩 西》拉斐尔作品欣赏《西斯廷圣母》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达芬奇的创作特征①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思想感情;
②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之中。
③突破传统“圣像图”的画法,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乌鸦群飞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向日葵 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作 者:梵·高  
创作地点 阿尔Arles   
创作时间:1888 年8月   
尺 寸:91 × 72cm   
类 别:布面油画   
收 藏: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扼住命运的咽喉 —— 贝多芬 1787年4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惨遭鞭笞的童年】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使他享受荣华富贵,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过了童年。
  后来他两次到达音乐之都到了维也纳,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他因此名闻遐迩。
  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奠定了他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1802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    【藏着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
  1809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1812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
  贝多芬从1804年到1814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11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1、代表作品及特色:充满时代精神,蕴涵革命力量 艺术特色:早期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艺术特色:后期作品:《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 “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 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这部作品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体现了贝多芬强烈的反封建和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精神。 2、评价贝多芬 “乐圣”式的人物,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 (承前启后)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开创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谢谢光临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