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7 08:4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9课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
革命与建设 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最终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爆发。
亚历山大二世有个不光彩的绰号“遇刺之王”。他一生遭遇的刺杀未遂事件近100次。1881年3月13日,这位一辈子饱受刺杀折磨的沙皇终于在又一次袭击中“成功”死掉了。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1913年的时候,俄国的钢产量是美国的 1/11 ,是法国的1/4 ;国民收入是美国的1/7 ,是法国的 1/4 。
以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少数大地主和金融资本家紧密勾结,维护着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压迫,暴动和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一、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上流社会举行的豪华酒宴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引发了俄国革命。 1914年,一战开始时,俄国人认为这是一次反日耳曼仇敌侵略的保卫战。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战争的残酷惨烈让俄国人从梦中醒来……
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列宁: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一个士兵在信中所写的:“继续战争将不只是毁灭俄国的独立,而且会使人民受奴役;不只是成千上万,而是成百万计的子孙遭到死亡。因此我们需要和平,和平,和平。”
自主学习比较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沙俄专制统治实行暴力革命都有无产阶级参加推翻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的局势拥有武装力量,得到工农群众与革命士兵支持掌握各级行政机关两大对立阶级力量对比势均力敌
根本原因:两大对立阶级力量对比势均力敌。
广大工农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二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权利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窃取。 古人云:一山不容二虎。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士兵,热烈欢迎领袖的到来。列宁向革命参加者致敬,最后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 正当布尔什维克党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推进革命的时候,临时政府却于1917年7月1日驱使士兵在前线向德、奥匈进攻,妄图以战争消灭革命,但这次冒险进攻遭到了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是革命发展中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21时45分,用炮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是涅瓦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17年11月7日列宁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
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1、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2、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
3、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和
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4、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
世界大战;
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的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和平的要求。 十月革命历史意义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十月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俄国率先在这个体系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何影响? 十月革命激励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展示了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对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的大多数,列宁简洁大胆的口号非常符合他们的胃口,他向群众许诺给他们土地,许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很快在群众的支持下把政权从主张自由的临时政府那里夺了过来。俄罗斯群众非常能理解权力、面包、土地这些实用、具体可感的东西,但理解不了自由。自由对他们太抽象了。获胜的布尔什维克成了国家的主人,党的全面专政降临到俄罗斯人民的头上,自由从此成为了俄罗斯人最遥远的奢侈品。
——黄卧云:马克思到列宁:从学术理论到权力“真理”的异变国有化,集中管理,取消私有制部分私营或外资开发, 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发展商品经济按劳分配, 多种形式报酬制普通义务劳动, 实物配给。自主学习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联合起来三年内战
(1918——1920)俄国国内的地主、资本家、沙皇军官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对红军和紧急缺粮地区供应粮食,……现将余粮和饲料交归国家支配的条例如下:
第一条: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省份向居民征收。
第三条:种籽谷物、粮食谷物以及粮食机关根据粮食委员会的清单收购全部数量均列入余粮收集制。
——引自苏俄人民委员会法令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叫军事主义政策,是把所有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是苏维埃政府实行的“临时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其主要措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高度集中的特点。 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获得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赢取战争。
粉碎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对红军和紧急缺粮地区供应粮食,……现将余粮和饲料交归国家支配的条例如下:
第一条: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省份向居民征收。
第三条:种籽谷物、粮食谷物以及粮食机关根据粮食委员会的清单收购全部数量均列入余粮收集制。
——引自苏俄人民委员会法令消极:在把握政策的分寸和方法上存在不少弊病和错误
“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 3、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4、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 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海军总部,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喀琅斯塔得军港水兵发动兵变。他们公开反对党的政策,提出“拥护苏维埃,但是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号召推翻布尔什维克党的暴政统治,“他们现在正戴着共产主义的假面具而高据在我们的共和国之上”,主张通过投票选举新的苏维埃。 列宁的答复是“我要让你们几十年里不敢再打反对派的念头。”派南方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十几万红军血腥镇压,战斗坚持了整整十天,除了几千名起义者阵亡外,被俘的官兵中有2103名被革命军事法庭指控参加反革命叛乱和暴动罪判处就地枪决。 鲜血染红了要塞的炮台、操场和军舰的甲板。残酷的集体处决使得牺牲者的遗体根本来不及清理而被冰雪掩埋。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后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布尔什维克党试图把这一套措施固定化、制度化,向资本主义发起最后冲击,试图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税额的总数应当满足军队、城市工人和非农业人口的最低限度的必需的消费……征收的税额应当根据农户的收获量、人口和实有牲畜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或按额扣除……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三、新经济政策思考:什么是“退一步,进两步”? 特点:将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与方式。
——列宁 思考:什么是“退一步,进两步”? 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体系退回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21—1922年收购粮食3800万担。
1925—1926年收购8900万担。
19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战前的水平。
1921—1924年国有大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保存了工人的基干力量。
1925年,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到81%,资本主义成分受到排挤。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
革命社会主义
建设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恢复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