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7 12: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茫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是
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2)这恶魔似的铁马,那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
(3)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
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A.寄寓
振聋发聩
融化
B.寄寓
震耳欲聋
熔化
C.寄予
震耳欲聋
融化
D.寄予
振聋发聩
熔化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此时的肖邦,不仅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边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B.修订后的考纲新增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要求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C.英国两位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公开批评俄罗斯政府没有为年轻学者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D.中国文化中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不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3.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A.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B.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
D.“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①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
②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③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⑤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⑥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A.①⑤③②⑥④
B.②⑥④①⑤③
C.①③⑤②④⑥
D.④⑥②⑤③①
5.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1)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2)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
(3)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
(4)敬请届时光临。
A.(1)
B.(2)
C.(3)
D.(4)
6.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蟹六跪而二螯(脚)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以道为师)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
故为之文以志(记)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人)
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除束缚)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常常)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柴)
D.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水而上)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木直中绳(合于)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多)
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徘徊于斗牛之间
游于是乎始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李士谦传(节选)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事母以孝闻
事:侍奉
B.居丧骨立
骨立:人消瘦到了极点
C.对之危坐
危:高峻
D.赵郡农民德之
德:感恩,感激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跪而尝之
因坐法华西亭
B.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悠悠乎与浩气俱
C.抚其子孙曰
其皆出于此乎
D.何乃为人所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3分)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4分)

(3)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4分)

11.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请问李士谦“阴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3分)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7分)
青玉案
至宜州①次韵上酬七兄
黄庭坚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注:①宜州,地处偏僻,于今广西境内,为黄庭坚晚年因文获罪流放之地。
(1)上片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愁”情 (4分)

(2)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节选)》)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节选)》)
师者,


(韩愈《师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五、现代文阅读(32分)
(一)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14.请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表达特色。(6分)

(二)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迷恋于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金鱼池和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
(节选自雅-伊瓦什凯维奇《获得教养的途径》)
15.这段文字论述了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尤其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奏绿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江南雨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7.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请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18.第⑨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第⑤段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上的江南小巷曾有过的情景的怀想。请探究作者写井边“姑娘的影象”“似乎”出现又消失的用意。(6分)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 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 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 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题目自拟,立意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C(“寄予”指寄托希望,给予同情、关怀等。“寄寓”指寄居他乡或含有某种思想。(1)句中根据下文的“给以”可以判断选“寄予”;“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振聋发聩”原指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现多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2)句中根据下文的“机器喧嚣声”等信息,可以判断选“震耳欲聋”;“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可虚化。“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2、A(B项,事理、逻辑顺序颠倒,“践行和培育”应该改为“培育和践行”;C项,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应该把“英国两位俄裔学者”放在“在”之后;D项,句式杂糅,应该把“同样不可小视”去掉。)
3、C(C项和例句都是排比修辞手法。A项,反复修辞手法;B项,比喻修辞手法;D项,比拟修辞手法。)
4、A(根据全段文字整体意思判断,是对比故乡和旅游景点;抓住选项中“它”、“而”、“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中国的‘悲’”等信息点进行判断。)
5、C(“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受邀请的对象提出这样的要求。)
6、B(A项,“惑”意为“糊涂”;C项,“樵”意为“打柴”,动词;D项,意为“竟”。)
7、A(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意为“地”。B项,前一“之”,助词,宾语提前标志,后一“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一“于”,介词,意为“在”,后一“于”,介词,意为“从”;D项,前一“焉”,音节衬字,无实义,后一“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8、C(危:端正。联系《赤壁赋》中的“正襟危坐”。)
9、D(D项,“乃”,都是副词,“却、竟然”。A项,前一“因”,连词,“于是”,后一“因”,介词,“由于”;B项,前一“乎”,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吗”,后一“乎”,助词,形容词词尾,译为“的”;C项,前一“其”,代词,“他的、他们的”,后一“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10、(1)(3分)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满在面前,然而他却先为大家安排(准备)小米。(每句1分,考虑:“(于)士谦所”,省略句式、介宾后置;“盈”;“而”、“为(之)”省略。在此基础上,语意不通顺,扣1分。)
(2)(4分)那以后又拿出数千石小米,来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成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踩点给分:“贷”、“不登”、“无以”、“致谢”各1分,在此基础上,语意不通顺,扣1分。)
(3)(4分)现在我做的(事情),先生您全部知道,有什么阴德呢!”(踩点:“所”字结构;“吾子”;“
何阴德之有”(宾语前置);标点符号“!”。每点1分。在此基础上,语意不通顺,扣1分.)
11、(1)烧毁契据;(2)乐善好施;(3)居处节俭。(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摘抄文中原句不给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以侍奉母亲孝顺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任魏朝岐州瑊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因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社秋社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满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各位叔侄兄弟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古人所尊崇的,(
“容可”,犹岂可;怎能。)哪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座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敢放纵懒惰,回来后都认为:“看见君子之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李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家里无法安葬的,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里,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那以后又拿出数千石小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成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李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让他们都回去。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们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摩着他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您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象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做的,先生您全部知道,有什么阴德呢!”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2、(1)(高远狭窄的)来路,(归去的)鸿雁,(被山阻遏的)云层,(鸣叫的)鸟雀。(每点1分,4分。答“来路高远狭窄”,“
鸿雁归去”,“
云层被山阻遏”,“
鸟雀鸣叫”不给分。)
(2)①忧能伤身,劝慰自己不要忧伤;②忆往昔诗句消愁,认命坎坷现实;③以豁达心态迎接人世风雨。(每点1分,3分。关键词“劝慰”、“认命”、“豁达”,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而致千里;(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5)舞幽壑之潜蛟;(6)歌窈窕之章;(7)则物与我皆无尽也;(8)渺沧海之一粟;(9)挥斥方遒;(10)烟波江上使人愁。(每句1分,出现错字、别字、漏字等不给分。)
五、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4、对比手法;比喻修辞;细节描写;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物;色彩明丽、画面清新。(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1分)又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而炽热的偏爱(喜爱、热爱)之情。(1分)
(二)15、对比论证(2分),比喻论证(2分)。突出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1分)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1分)。(作用表述,意思对即可)
(三)16、(4分)(1)幽雅、恬静、生动;(2分,答出两点即可)(2)古老、纯朴;(1分,答出1点即可)(3)优美。(1分)(特点概括用词,意思对即可。)
17、(6分)悲:(1)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2分)
(2)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
喜:(1)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1分)
(2)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8、(4分)描写了现实世界的嘈杂与躁动,(1分)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答现实世界的“嘈杂与躁动”和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形成对比,亦可。)(1分)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繁华热闹的现实的反感,(1分)和对能够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的江南小巷的喜爱。(1分)
19、(6分)(1)展现江南小巷的独有的风情、特殊的韵致;(2)体现历史的沧桑感;(3)小巷给人虚幻感。(每点2分)
(分析:写井边“姑娘的影象”“似乎”出现又消失,带给人们一种梦一般的虚幻感,给人一种别样的风情,像戴望舒的《雨巷》给人的那种独特的风情和特殊的韵致。在这一段中对历史上的江南小巷曾有过的情景的怀想,让人感到江南小巷的那种历史沧桑感。)
六、作文(70分)
【审题指导】
1.一定要有具体的声音:叫卖声,叮咛声,音乐,钟声,鸟鸣,流水声,风声,雨声等;
2.这种声音要是能牵动内心深处的,联系材料的感情倾向,准确地说应该是喜爱、向往、眷恋的,引起深深震撼的亦可,但反感、痛恨的则肯定不可;
3.材料作文,它提供作文的范围和感情倾向,但并没有提供立意,选择某种具体的声音,就有某种相关的立意,因此选取的声音要是你感受真切的或有文化内涵或方便展开的;
4.题目已经提供的几种声音可以用来立意,但脱开这些联想到其他类似的声音更容易出新出彩;
5.必须写记叙文,文体不对一律不及格,42分以下;
6.建议切入分给学生一点信心,但是分数也要有区分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