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雪”中送“碳”“黑面包”实验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 改进及产物探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生产中的含
氮化合物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黑面包”实验 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二氧化硫性质
的学习对本实验的铺垫作用初中学习过稀硫酸的相关性质以及二氧化碳的检验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评价能力较薄弱 1 2 3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及
总结能力,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课本内容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加入2~3滴水,再加入约3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改进人教版本方法与策略直观演示情景引入设疑讨论“面包”?蔗糖为什么会变黑?为什么固体的体积会发生膨
胀?验证了浓硫酸具有怎样的性质? 问题一认为这种黑色固体是炭,是蔗糖经脱水后变成了
炭。生成了气体所以黑色固体体积膨胀。第一个
问题说明了该实验证明浓硫酸有脱水性。 问题二通过一系列现象证明有SO2和CO2生成猜想品红1溶液退色的原因?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起
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用品红2溶液?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的气体是SO2吗?通过一系列的现象说明
了什么? 追问(1)二氧化硫中的硫只可能来自什么物质?
(2)是浓硫酸与什么反应后得到的?是直接与蔗糖吗?
(3)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试着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证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问题三我们为什么要加水?(1)水是否参加了反应?
(2)在这个反应我们有无另外提供了热量?
(3)反应的热量来自何处?
该实验还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并指出浓硫酸的吸水是放热的“雪中送炭”-------“黑面包”实验
一、实验原理:(学生完成)
二、浓硫酸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三、CO2、SO2的检验流程:
试剂:品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作用:检验→吸收并除去SO2 →检验SO2→检验CO2→尾气处理
是否除尽感谢关注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改进及产物探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
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是苏教版必修1专题四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既对上节课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了应用,又对下一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学习作了引子。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稀硫酸的性质,且知道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2.专题二中深入的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且刚学习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3.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的评价能力较薄弱。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2.实验原理的理解。
3.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及总结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教学难点:实验原理的理解。
五、设计意图
课本实验方法简单,现象明显。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2,污染室内环境,危害师生健康,不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对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且实验仅仅是局限于“黑面包”的观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因此将其进行改进后设置成密封装置,充分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和优化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
将“黑面包”实验和对其产物的探究结合在一起,这种将单一的化学实验操作合二为一的改进方法,既将知识系统化,又增强和丰富了教学效果。
课本实验:取2g蔗糖放入大试管,加入2~3滴水,再加入约3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人教版:(图一)
图一
参照装置(图二):
图二
改进后装置(图三)
图三
教法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过程,考虑到药品的安全性,实验的可操作性。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提问设疑、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和刨根问底、以问代答、逐一突破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直观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像。
(二)提问设疑:
1、蔗糖为什么会变黑?为什么固体的体积会发生膨胀?验证了浓硫酸具有怎样的性质?
2、 猜想品红1溶液退色的原因?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起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用品红
溶液?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SO2吗?通过一系列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追问:(1)二氧化硫中的硫只可能来自什么物质?
(2)是浓硫酸与什么反应后得到的?是直接与蔗糖吗?
(3)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试着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我们为什么要加水?
追问:(1)水是否参加了反应?
(2)在这个反应我们有无另外提供了热量?
(3)反应的热量来自何处?
(三)集体讨论
教师刨根问底,一一引导,学生就以上问题集体讨论,逐一突破。三问三答,环环相扣。总结出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和反应原理。突破难点,落实学习目标。
(四)课堂小结:
1、实验原理
现像:产生“黑面包” → 产生热量 → 产生SO2、CO2
结论: 脱水性 → 吸水性 → 强氧化性
2、CO2、SO2的检验流程:
试剂:品红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品红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作用:检验SO2 →吸收并除去SO2 → 检验SO2是否除尽→检验CO2 →尾气处理
八、课堂反思
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不足之处,大致有以下几点:
如何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参与到实验中?
2、该实验只是验证了气体产物,如何验证水?
3、气体产物有无CO产生,如何验证?
4、综合以上问题,能否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呢?
九、板书设计:
“雪中送炭”-------“黑面包”实验
一、实验原理:(学生完成方程式)
二、浓硫酸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三、CO2、SO2的检验流程:
试剂:品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品红 → 澄清石灰水 → 氢氧化钠溶液
作用:检验SO2→吸收并除去SO2→检验SO2是否除尽→检验CO2→ 尾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