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考点:《南京条约》的危害
1.《南京条约》各个条款的危害:
条约主要内容
危 害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深了清政府与人民的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贸易自主权。
2.《南京条约》的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易错微析
对《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目的的条款容易记错。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推销工业品。《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出英国该目的的条款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例题1
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在1843年时明显下降,结合四个选项和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是选项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由此使得清朝进口货物的关税下降,故选C。
例题2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40年开始清朝财政状况急转直下,此后10年间,仅例外支出即达8000万两白银。清朝财政状况出现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品大量进口
B.农业税收减少
C.军费开支增加、战争赔款支付
D.茶叶、棉花等传统产品滞销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影响。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军费开支增加;战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2100万元。这些支出造成了清朝财政状况的恶化,故选C。
1.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虎门条约》
D.《黄埔条约》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款是(
)
A.赔款2100万元
B.开放通商口岸
C.割占香港岛
D.协定关税
3.以下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条款是(
)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埠通商
D.领事裁判权
4.《南京条约》内容中最有利于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一项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D.中国征收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5.中国近代史上丧失的土地越来越多、丧失的主权越来越多,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上丧失的第一块土地是(
)
A.香港岛
B.澳门
C.胶州湾
D.台湾
1.A
解析:此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危害。《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2.D
解析:此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破坏关税自主权的内容是协定关税,即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故此题选D。
3.C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倾向商品,掠夺原料。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可知,开埠通商有利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C项最符合题意。
4.D
解析:此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中国征收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应由两国协商”这一规定,使清政府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英国根据这一条款,要求清政府降低关税,从而有利于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选D。
5.A
解析: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了香港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丧失的第一块土地,故选A。微考点: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经过、结果及清朝战败的原因
1.鸦片战争的发动者:英国
2.鸦片战争的经过:
战争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英军北上:林则徐在广东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
与英谈判:英军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再度开战: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清廷又同英军作战,但战斗一年多,清军节节失利。
被迫求和: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向英军求和。
3.鸦片战争的结果:1842年,清廷战败求和,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4.清朝战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清朝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力较弱。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进行了工业革命,实力强大。
其他原因:清朝军队武器落后,装备不足,战斗力差;清政府忽战忽和,妥协退让。
5.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拓展点)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易错微析
1.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容易记错。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
2.鸦片战争结束时与英军谈判的代表容易记错。
鸦片战争结束时与英军进行谈判的清朝代表是琦善。
例题1
下表是清朝爱国将领在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情况,从表中你能得到的正确结论
是(
)
时间
地点
人物
官职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葛云飞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镇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陈化成
江南提督
A.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B.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
C.清政府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
D.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得出认识的能力。从表格中的时间,可看出是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正确;虎门销烟的时间是1839年,与表格所述的时间不符,故B项不正确;表格中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和“林则徐”故C、D项不正确,选A。
例题2
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这句话中“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结果。由题干书名中的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再研究”可知,“最要命的外交文件”是《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故选B。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发生在(
)
A.1840年
B.1856年
C.1894年
D.1900年
2.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是由谁发动的(
)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法国
3.“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损失,那么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最能证明马戛尔尼这一推论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英国走私鸦片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直接原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竟然只字未提。”这项“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八年级某班的同学在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问题时各抒己见,最后归纳为以下四点。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清政府武器落后
B.清政府战备不足
C.政府妥协退让
D.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1.A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40年,故答案选A。
2.C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近代所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故选C。
3.C
解析: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海上进行侵略,打败清政府,所以最能证明马戛尔尼推论的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故选C。
4.A
解析:由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与鸦片有关,可知是鸦片战争,则该条约是《南京条约》,故选A。
5.A
解析:由关键词“1842年”“英国舰队”“南京”可知是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在广东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北上,到达南京,故选A。
6.D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腐朽落后,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故选D。微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后,我国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领主完整、税收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开始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易错微析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易错。
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
半殖民地指的是丧失了部分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指的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例题1
观察下列有关清朝的图示,1840年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统治阶级发生了变化
D.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时间及影响。观察图片,可以看出1840年是清朝统治的转折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故选B。
例题2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鸦片战争是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
B.鸦片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结束
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C。
1.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3.《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而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4.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
5.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A
解析:由题干所述可知,“变局”是指“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再根据题中的时间“19世纪上半期”,结合选项,可以确定这种“变局”开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2.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其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故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由关键信息“晚清”“鸦片战争”结合选项可知,“大变局”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B。
5.A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列强的炮声”使“中国近代史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知,答案选A。微考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两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
易错微析
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的理解易错。
两次鸦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例题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发动的战争
B.都是因鸦片输入而引起的
C.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D.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答案: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相一致,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选A。
例题2
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最能使我们牢记的是(
)
A.落后就要挨打
B.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C.鸦片危害严重
D.北京曾是清朝的都城
答案:A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一系列屈辱条约的签订深刻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故答案为A。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
)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利
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C.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维护鸦片贸易合法化
3.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武器装备落后
B.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C.当时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D.清政府临战时战和不定
4.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维护正当中英贸易的战争
B.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C.都是为争夺鸦片市场而发动的战争 D.都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战争
5.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相隔多少年(
)
A.14年
B.15年
C.16年
D.17年
1.B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一致,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结果相同,都是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了领土和主权;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都有英国,故选B。
2.A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权益,故选A。
3.B
解析:从根本原因上看,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失败,主要是清朝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故选B。
4.B
解析:此题是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的考查。两次鸦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故选B。
5.C
解析:此题是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的考查。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是1856年,二者相隔16年,故选C。微考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和意义
1.虎门销烟的经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6
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2.虎门销烟的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对林则徐的评价: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反对外来侵略和鸦片输入,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易错微析
民族英雄是指维护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都是民族英雄,但岳飞、文天祥等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将领,文天祥是抗元英雄。
例题1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
①支持正常贸易
②反对鸦片走私
③反对开放口岸
④维护民族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得出认识的能力。从题中“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可知选①;从“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可知选②;支持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是维护民族利益,由此可选④;题中没有涉及“反对开放口岸”的内容,排除③,故选C。
例题2
下图是小王同学的听课笔记摘录。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洋务运动
D.武昌起义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虎门销烟的综合考查。图中“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反映的是走私鸦片的危害也是虎门销烟的原因之一;“1839年6月”是虎门销烟的时间;“大大鼓舞中国人民”是虎门销烟的意义,故选A。
1.下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其主题是“怒折烟枪”。整个枪杆两头朝下、中间向上,裂开的一侧形成犬牙状的尖锐裂口,愤怒地直刺蓝天。该城市是(
)
A.上海
B.南京
C.福州
D.虎门
2.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下图中的要素,可知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南京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下图所示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所呈现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挫败了英国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关天培
D.陈化成
4.以下关于林则徐禁烟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
C.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是中国的民族英雄
D.虎门销烟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1.D
解析: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地点。从题中关于图片的说明可知,这一城市与“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相关,在选项的四个城市中,历史上发生过禁烟运动的是虎门,故选D。
2.
A
解析:此题考查虎门销烟的基础知识。试题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意义所述的均是虎门销烟的相关内容,故选A。
3.A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挫败了英国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是林则徐,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和评价。选项A、B、C的说法都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相符合;选项D,说“虎门销烟反抗外来侵略”正确,但不能说虎门销烟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D。
5.A
解析:学史使人明智,题中“打得妻离子散”、“烧尽田地房廊”揭示了吸食鸦片的危害,由历史引及现实,其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答案选A。微考点:虎门销烟的背景及鸦片输入的危害
1.虎门销烟的背景:
国内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国外背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中国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输入的危害: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吸食鸦片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体质;鸦片输入严重危及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易错微析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会涉及好几个清朝皇帝,学生容易记错,需加注意和区分。
在虎门硝烟事件中,派林则徐禁烟的是道光皇帝。
例题1
虎门销烟发生后,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叫嚣:“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他之所以如此狂妄的背景是(
)
A.英国当时刚开始工业革命
B.英国已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C.英国已建立起东方市场
D.英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联军
答案:B
解析:虎门销烟时,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海外市场,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这是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故选B。
例题2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句打油诗深刻揭露了(
)
A.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官场腐败
C.列强入侵使中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现状
D.《南京条约》签订后,个体农户纷纷破产的现实
答案:A
解析:题中“打得妻离子散”、“烧尽田地房廊”讲述的是吸食鸦片所造成的危害,这首诗揭露了鸦片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故选A。
1.
鸦片战争前,在中英贸易中,导致大量白银流入英国的主要商品是(
)
A.呢绒
B.布匹
C.鸦片
D.茶叶
2.
在近代史上,英国之所以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主要是因为(
)
A.虎门销烟给英国沉重的打击
B.中英两国社会制度不同
C.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3.据估计,到l838年,中国4亿人口中超过l%的人有了鸦片烟瘾,并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生产下降、失业蔓延、官场腐败等。为此,清政府(
)
A.决定禁绝鸦片贸易
B.驱逐全部外商出境
C.放任鸦片自由贸易
D.鼓励国人种植鸦片
4.“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远见卓识的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魏源
D.严复
5.“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这里所说的“皇帝”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1.C
解析: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的茶叶等,许多白银流入中国;后来,通过走私鸦片,使很多白银流入英国,故选C。
2.
D
解析: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增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海外市场,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故选D。
3.
A
解析:此题考查虎门销烟的原因。题中所述的“白银大量外流、生产下降、失业蔓延、官场腐败”这些状况严重危及清政府的统治,由此清政府决定禁烟,故选A。
4.
A
解析:阅读题干材料可知,讲述的是鸦片输入的危害,意在要求“禁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禁烟的是林则徐,故选A。
5.
A
解析:阅读题干材料可知,讲述的内容与林则徐禁烟有关。林则徐禁烟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故选A。微考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目的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工业品,并获得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给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打开中国国门,进入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易错微析
对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性质的理解易错。
虎门销烟反对走私鸦片,是正义的。英国借机发动的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例题1
在近代史上,英国之所以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是因为(
)
A.虎门销烟给英国沉重的打击
B.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英国想要进入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增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国门,进入中国市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故选D。
例题2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目的
答案:A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战争性质。题干材料意在说明,英国使用武力,是因为“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这种说法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故A项正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
进入中国市场,故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国抗击英国的情况,故C项不正确。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与下列哪一史实关系最为密切(
)
A.中国禁烟运动的巨大胜利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英国向东方实行扩张政策
2.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挑起战争的国家是美国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C.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签订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D.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传播西方文明
4.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1.B
解析: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开辟海外市场,故选B。
2.B
解析:本题是对鸦片战争的综合考查。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国,选项A错误;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选项B正确;《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选项C错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D错误,故选B。
3.C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进入中国市场,维护鸦片贸易,故选C。
4.
不同意,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虎门硝烟只是战争的导火线,即使没有虎门硝烟,英国也会找借口打开中国的大门,所以题中说法错误。
解析:虎门销烟只是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英国发动战争为的是打开中国大门,进入中国市场。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会爆发。据此回答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