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答案
1. B 2. A 3. B【第一处是比喻句,从上文看,本体应是“那船”,那么喻体就应是“玩具”而不能是“孩子”,所以应选“就像孩子丢弃的一个大玩具”。第二处紧承上句“一条条鱼活蹦乱跳”,主语还应该是“鱼”,所以应选“随着那网被拉出”。】 4. D
5. B【概括失当。因为“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伦理原则”是汉朝乡官、选人、养老制度实施教化的结果】
6. C【偷换概念。“自然-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政治原理”属于“和谐之道”,却被偷换成“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
7. D【观点概括错误。“原本严肃的法条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只是“鲜明特征”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8. D 【华,奢华】
9. C 按照 【A. ……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B.替,给/判断词,是;D.转折/顺承】
10. B ③④都是管仲进一步说的,不是齐桓公直接说的。
11. A
12. C.“有过无罪”对推荐者不会予以处罚。
13.(1)(齐桓公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
【省略句1分;识,考察1分】
(2)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把这作为赏赐的标准。
【进,引荐1分;能,能力1分;以为,把……作为1分】
(3)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见之于君,状语后置1分;卒年,终年1分;举,举用1分】
14.
(1)【2分,每点0.5分】 白鸟朱荷,碧波荡漾,画舫悠游,绿柳红桥。
(2)【3分。每点占1分,说明应比较具体】
①高低结合。漫漫山路,迢迢流水是低,断鸿是高。
②化无形为有形。把“新愁”交付给“潮水”,让抽象无形的“新愁”变得具体有形。
③借景抒情。通过平山山外路漫漫,江潮汹涌水迢迢。无数失群孤雁,空中徘徊。这凄凉景色,勾起了无数新愁。
(3)【3分。鉴赏点明确,占1分;赏析表述较好,占1分,语言通顺占1分。写出任一点即可】
①对比。上阙乐景下阙是哀景。
②欲抑先扬。上阙写眼前的美景让作者欢乐激动,而下阙的远景又勾起了无数新愁。
③由近及远。上阙写近景,下阙写远景。
④抒情方式,上阙乐景乐情,下阙哀景哀情。
15. 【5分,每正确写出一句得1分】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叶上初阳干宿雨
(4)三峡星河影动摇 (5)岩扉松径长寂寥
16. (1)排比手法,突出素笛外形上的简单朴素。【2分】(2)拟人手法,“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赋予竹笛以生命和情感,就如同笛子是自己故意来到“我”身旁的,突出了竹笛的人情味、知己感。【2分】(3)比喻手法,把素笛吹奏出的“音符”比喻成流淌的山泉,使无形的音符变得具体可感,突出了笛声的优美。【2分】
17.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由此开始,作者要从前文关于竹玉家那支素笛的叙述转入其他相关内容的叙述;【2分】内容上,补充交代竹玉家那支素笛制作材质的相关情况,使对素笛的介绍更全面。【2分】
18. (1)竹玉家曾被用作挑子的素笛,被当作杂物一放十几年,最后到了我的手上。【1分】(2)三十多年前,上海知青留给我家一支素笛。【1分】
(3)父亲讲述了六十年前,他作为知情在可克拉达农场的一段经历。【2分】
19. (1)用竹玉家那支放了十几年的素笛吹奏出美妙的笛声,流露出震撼、惊喜的心理状态。【2分】
(2)想起三十几年前上海知青送给我家的那支素笛,产生出纠结、困惑的心理状态【1分】,纠结素笛的主人、经历,困惑与素笛有关的人和事不但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被湮没反而越来越清晰。【2分】
(3)重读宗璞《铁箫人语》中沉甸甸的文字后,心中彻悟了。【2分】
20. 412536【4分。每错一处,扣1分。语段话题是对“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看法,因此,④需排在第一位,陈述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参与者造成的后果;但作者的本意是关注“参与者”,①紧跟④,②则是对“参与者”不加分析批判所造成后果的分析,⑤则是在②的意思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这是第一层。③则是分析过渡,居第五位,而⑥则是分析的结果,居最末。】
21. 精准脱贫要找准定位。
【4分。“精准”“脱贫”“找准”“定位”,各占1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另外给分,但句末没有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扣1分。超过字数(含标点符号),扣1分。使用错别字,有一个扣1分,但不能超过4分。其它问题,酌情扣分】
22. 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了游子对归乡的急切之情。
【4分。引用的两句诗及其在对表达“乡愁”上的准确概括,占2分;“归乡”之意占1分;准确体现“急切之情”类词语占1分】
23.作文评分表标准
等级
类别
一等
(20~17分)
二等
(16~12分)
三等
(11~7分)
四等
(6~0分)
内
容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空洞
感情虚假或思想不健康
表
达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特
征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个别段落较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生动
略显个性
无明显特征
【说明】
无标题扣2分。
2. 字数不足者,每少50字扣1分。
3. 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扣分。最多扣3分。
参考译文:
??桓公委派鲍叔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
凡是当官的住进宫庭,不当官与种田的住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近市场。每三十里路设置驿站,贮备一些食品,立官管理。凡诸侯各国与齐国交涉办事,对从行官吏,派一个人用车替他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人替他喂马并以所备食品招待。来客与管理者各执契券,客至本国要交契费。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如有不当,管理者有罪。
凡庶人要与本乡交涉办事,官吏扣押不办者,过七天要处以囚禁。士有事要向上交涉,官吏扣押者,过五天要处以囚禁。贵人之子要向上交涉办事,官吏扣押者,过两天就要囚禁。
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有过,不予罪罚。派鲍叔管理大夫的选拔,对于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举为上等。从政,治绩属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废,办案严肃不骄的,属于其次。劝勉国事,有功而亦有过;从政,虽有治绩而无能力,田地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行此三者,属于下等。派晏子管理贵人之子的选拔,对于外出不邪僻,居处不奢华,能友爱青年和长辈的,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属于其次;具备一条的,属于下等。士,立身谦恭,敬重老人、官长,交游不失礼节,行此三者,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属于其次;具有一条,属于下等。种田者,非常出力,顺于父兄,而且多服其劳,有此三者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具有一条,属于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选拔,顺于父兄,事长养老,接受任务能严肃对待,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还委派国子按情节判断刑狱。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
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管仲告知鲍叔说:“劝勉国事,无功而有过;为政无治绩而无能力,野原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凡有此三条缺点的,有罪无赦。”告知晏子说:“贵人之子,居处奢华,压制朋友,嗜好酒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规,不敬老人,并且营利谋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种田者,出入不顺于父兄,用力不勤,有事不服其劳,行此三者,也是有罪无赦。”告知高子说:“工匠、商人,出入不顺于父兄者,接受任务不严肃对待,而遗弃老人行事诡诈,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20.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只写序号)【答题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