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书信给女儿的信 15 自从盘古开天地,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 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
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4. 相关资料5. 检查预习6. 听读课文8. 句段品析9. 疑难探究10. 板书设计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3. 拓展延伸14. 教材习题讲解7. 整体感知11. 本课主旨15. 课后作业布置3.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
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重点)(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
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
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
谛。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魔法记忆之一线穿珠法:如:我们在野外测量
(liáng)时要量(liàng)力而行。
忐忑 蕴藏 纽带
擅自 量力而行
tǎn tèyùnniǔshànliàng 稻suì( ) sǒng( )立
消hào( ) fù( )于
méng( )发 穗耸耗赋萌1.忐忑不安:
2.不可思议:
3.处罚:
处罚、惩罚辨析: 形容心神不定;胆怯。
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也不能
理解。
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表示给予
犯错误的人一定的处罚。主要区别:“处罚”对
象多是不守国家法纪或群众公约的人,“处罚”
4.擅自:
5.蕴藏:
6.纽带: 较灵活,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如:不让他读书对他
仿佛是一种处罚,他受不了。“惩罚”运用范围比
“处罚”广,可用于对违法乱纪的罪犯依法判刑,
也可用于对犯错误人的责罚,使他们不敢再犯。如:
无论是谁,犯了罪都要受到惩罚。
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包含,蓄积。
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用括号标出文中童话的起止。
2.用双竖线将童话隔成三部分。女儿向父亲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父亲是怎样回
答的?【答案】 女儿向父亲提出了一个什么叫爱情的问
题。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却给她讲了一个祖母讲
的童话故事来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
2. 试将童话部分分为三层并概括大意。 【答案】
第一层( 6-12):上帝创造人一年后的爱
情(青年对爱情的珍惜)。
第二层(13-18):上帝创造人五十年后的
爱情(老年对爱情的忠诚)。
第三层(19-23):上帝创造人五十三年后
对爱情的美好记忆(临终时)。 1. 作者为什么忐忑不安?
【答案】因为作者的女儿向作者提出了一个
“什么叫爱情”的问题,这个问题使作者
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他“不再是和一个
小孩子交谈了”。
2.如何理解“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
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
福的”?
【答案】 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
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
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健康的心理和
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
就会不幸和痛苦。 3. 面对女儿的提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
下个定义给出答案,而要讲这个故事呢?
【答案】以故事来解释,比直接下定义要更生
动,更容易被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接受,影响
也更深远。 重点品析第6-24段 4.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
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
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
“爱情”?
【答案】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
了“爱情”“忠诚”和“心头的记忆”。这三者有
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
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
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
以超越死亡的“记忆”。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
情的三位一体。 从这个童话可以看出什么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包
括哪些内容? 【答案】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赋予生
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真正的爱情包括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
续后代、忠贞不渝。 6. 细读课文最后一段,请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
为真正的人”的理解。 【答案】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
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
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
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
己的决心。 重难点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答案】第一幅背景: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说明他们勤劳耕作(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生活美满;而且已经有了爱情的结晶——婴儿。主要体现了他们爱情的美好。第二幅背景: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展现出一幅丰收在
望、子孙满堂、幸福美满的画面,而这些都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是他们爱情的果实。他们的爱情也更加深厚,更加诚挚。1.【难点探究】作者在三次描写这对夫妇的爱情时,除了正面描写
他们的眼神外,衬托他们爱情的背景也一直在变化。这些背景有
什么含义呢? 第三幅背景: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
们……相互传情。这对夫妇的爱情又传给了下一代,使真正的爱情在人间绵绵不息,永远存在。他们自己的爱情也通过“心灵的追念”而跨越生死,迈入永恒。 【答案】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既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 2.【难点探究】本文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给女儿的信什么是爱情——女儿提问题,父亲巧妙回答 告诉女儿:
明智生活,
善于生活,
要懂得爱,
爱是人类
永恒的美
与力量。这就是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
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引用童话上帝造人 让人过日子延续后代
一年之后 人们因为爱情而美丽、强大
五十年后 忠诚使人们更美丽、强大
三年之后 爱情变成心头的记忆
上帝沉思 人成了地球上的上帝 本文通过对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的讲述,诠释出爱情真正的含义,热情赞颂了真正的爱情是人类
永恒的美和力量,表达了对女儿理智而深沉的父爱。1.语言精辟,发人深思。如:“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
期……你才是幸福的。”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
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再如“只
有在他善于……成为真正的人。”这几句话言简意
赅地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深化主题。
2.借故事阐明道理,变抽象为具体。信中并没有直接
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
述的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对于一个14岁的少女
来说,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比讲一番道理更
易于理解、接受。 3.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文中的童话以上
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一层进一层地解释
爱情的实质。第一次视察写出了爱情“不可思议
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上帝“恼火”;
第二次视察写出了爱情的“忠诚”,上帝看见
“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更加恼火”,
第三次视察写出了爱情是“心头的记忆”,即
“永恒的美丽”,上帝“沉思着走了”。三次
视察的场面各不相同,于起伏有致中逐层推进,
这样既避免了三次场面描写的重复,又增加了
阅读的兴趣。 中学生时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地摘取恋爱
的果实,品尝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是眼
泪、是人生的悲剧。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
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等你们学
有所成时,一定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同学们,年
少时有太多的梦等待我们去实现,愿你们做个明智
的人,珍视爱,珍藏爱,愿你们的人生永远充满幸
福的阳光!一、略。点拨:复述童话时,应突出大天使几次回答上帝的话语,
强调爱情应包含的内容。复述美好景象及人物眼神的变化时,
要有赞美的感情。上帝前后神态变化不同,复述时注意语气
的变化。
二、示例:一个真正的人应懂得爱,爱自己,更爱别人。还要有
责任心,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点拨:此题意在引导
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
自己的心里话。可能有人理解得深刻些,有人理解得肤浅些,
甚或理解有偏颇,不强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