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书信
致蒋经国先生信
13
祖国统一大业还未完成,一湾浅浅的海峡却深深地阻隔着两岸的中国人,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都期待着、企盼着游子归来的一天,每一个正直的炎黄子孙都在为祖国统一不懈地努力着。1982年7月24日,一直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先生给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去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封书信。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3.
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
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
灵活地加以运用。
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
这种体裁表情达意,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
的什么感情。
(重点)
(难点)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
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
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
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
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
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
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
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人民
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就是用于私人交往的一般书信和用于公事交往的专用书信。专用书信与一般书信基本相同,有4个特点,即:
大多有标题
;一事一信
;一般不用问候语,也可以不用结尾语
;有的要加盖公章。书信的格式:称呼、问候语、祝颂语、署名、写信日期。
书
信
廖承志公开信发表之后五年,一个突出的回应是蒋经国终于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晚年的蒋经国,在大陆发出的强有力的统一声音和台湾岛内党外运动的呼声及“台独”声浪的夹击下,感到形势严峻,不能不考虑与大陆的联系了。自1987年7月28日起,台湾解除赴港澳观光限制,允许台湾民众以港澳为出境第一站;
11月2日起,
事件的反应
允许民众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凡血亲、姻亲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此后,台湾当局又逐渐开放大陆非政治性出版物的进口和翻译,有限度开放大陆中药材和农产品进口,放宽对两岸通邮和经贸往来的限制。1987年10月14日,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发表谈话表示欢迎,保证台胞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和照顾,并进一步敦促台湾当局取消不合理的限制,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10
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对台胞来大陆的接待办法,祖国大陆各地相继建立了台胞接待站。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一
读一读字音
咫尺
逾
珍摄
诠察
悖谬
东隅
毋庸
赘言
zhǐ
yú
shè
quán
bèi
miù
yú
wú
zhuì
厝
盍
未雨绸
缪
难辞其咎
把晤
泯恩仇
jiù
chóu
móu
hé
cuò
wù
mǐn
二
写一写字形
把wù(
) zhǐ(
)尺
bèimiù(
) 东yú(
)
晤
咫
悖谬
隅
gǒu(
)同
wú
yōng
zhuì(
)言
未雨chóu
móu(
)
难辞其jiù
(
)
苟
毋庸赘
绸缪
咎
三
记一记词义
1.未雨绸缪:
比喻事先作好准备。
2.毋庸赘言:
不必说多余的话。
3.难辞其咎:
难以推卸罪责。
4.同捐前嫌:
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5.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6.咫尺:
比喻距离很近。古代八寸为一咫。
7.悖谬:
不合道理的言论。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致蒋经国先生信》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
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
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答案】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的:从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
劝说;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再
次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从忠
孝角度劝说。
2.
作者反驳了哪能些不利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答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
政策;“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
课文中“愿弟慎思”“愿弟再思”“愿弟三思”这
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第三段:作者认为祖国和平统一是千秋功
业,如果顺应历史面动,将受世人推崇,名留青史;
如果逆历史潮流则将难辞其咎。何去何从希望经国
谨慎思考。
第四段: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
都给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希望经国先生负起
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任。这也是事关国民党的兴亡
绝续,希望经国先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五段:作者肯定蒋经国先生的一片孝心,希望能
扩大为民族,实践于统一大业,做个忠孝两全之人。
作者从两岸,及亚太局势谈起,再谈国共合作
的历史及国民党的前途,最后谈到有关忠孝的问题。从大久落笔,最后落到个人,句句是为对方设想,
内容上环环想扣,结构是以此作结,结构严谨。
2.
作者开头为什么从私交入手?
【答案】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融情
于事。由私交入手,表达作者对收信人身体健
康状况的深切关怀。为下文将要进行的规劝做
了很好的铺垫。
3.
第②段首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在结构上
总领全文。全文围绕着国共两党共同抛弃过
去的嫌怨,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一观
点来劝说蒋经国先生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
这句话是全文的纲领,既点明了主旨,又揭
示了信的内容。
4.
第⑤段特意提到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
目的何在?
【答案】目的在于用蒋经国的孝心说服他。
作者通过许多小事情或细微的地方来不断
推进文章的内容,并逐步铺开感情,使其
将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情感结合起来,得
以升华。
重点品析第5-7段
5.
引用鲁迅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引用鲁迅的诗句意在劝其捐弃前嫌,
实现中华民族的骨肉团聚。这里饱含着作者
愿见国共两党和谐共处,共同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的美好愿望。
阅读方法解密
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直接作用)和暗引(间接引用)两种。主要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答题格式:此处引用了“……”的内容,它精炼、恰当地描写(阐述或说明)了……
6.
第⑦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答案】本段表达了作者对蒋经国的挂念之情。
语言委婉却有弦外之音,当时,大陆和台湾还
不能相互往来,作者意在说明希望大陆与台湾
开放交流。
重难点小结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着重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气质凝重,文彩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手法探究】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局促东隅,终非大计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
其咎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答案】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再犹豫不决,或者推到将来,这样不仅空生烦恼,
你也将难以推卸应有的责任。
时间不多了,赶快行动起来,免得夜长
梦多。
以上句子言简意赅,短句为主,表达急切之怀情。文言色
彩浓厚,表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致蒋经国先生信
畅叙阔别情思,表达挂念之情
慎思——民族利益
再思——历史责任
三思——个人抱负
再叙友情,切盼重逢
力劝蒋经国为
实现祖国和平
统一作出贡献
本文是给当时国民党最高领袖蒋经国的一封
公开信,在信中,作者通过透彻的说理和中肯的
批评,表达了希望蒋经国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
献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同蒋经国诚挚
而深厚的情谊。
1.对比论证,说理和反驳相结合。作者首先树立正
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
论证,再从反面假设,阐述如果祖国不统一对台
湾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
驳对方。这样的写法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
更加透彻,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使文章更
有说服力。
2.语言优美、简洁,融情于事,极富感彩。
信中处处表现了对蒋经国的深切关怀,不仅
关怀其身体,更关怀其政治前途。规劝之言,
至情至理。首尾抒发的眷眷之情,令人感慨
至极。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蒋经国进行了劝说:从民族利益出发;
从历史责任出发;从个人抱负出发。信中针对蒋经国所
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
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
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点拨: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
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
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
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
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点拨:内容上考虑三层意思的递进性,感情表达上考虑情感的
深化。
二、
1.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
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
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
须抓紧时间。
三、
4.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
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真诚等候
回音。
点拨:本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
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
无穷。
略。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