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1941年底,戴望舒因反抗日本侵略者被捕入狱。1942年7月,在日军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用伤痕累累的手掌,触摸着想象中的地图,抚摸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想象着温暖的春天和民族的未来,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入新课
写作背景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他曾自费去法国留学,所以他的一些诗歌深受法国诗人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诗歌,学习朗读技巧,进行跟读练习。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朗读
朗读语调可分为三种,平调、升调和降调。
(1)升调:表颂扬、赞叹、悲壮的句子。
(2)降调:表祈求、悲哀、叹息的句子。
(3)平调:叙述性的句子。
朗读语速:①交代性的内容,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得稍慢些。②含有紧张、欢快、愤怒、恐怖的气氛要读得急促些。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统摄全诗。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整体感知
诗歌层次
自由朗读课文,划分诗歌层次。
“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
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局部探究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些对比鲜明的词语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局部探究
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
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局部探究
诗歌前后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再读诗歌,赏析诗歌语言。可从“词性、句式、修辞、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描写,加以赏析。以“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示例:
我喜欢“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话,因为它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局部探究
我喜欢“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动词,因为它们紧紧扣住“摸索”二字,不但用语富于变化,而且使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我喜欢“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话,因为它运用了新颖贴切的比喻,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使人形象地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
局部探究
文中的比喻句: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的新生活。
“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局部探究
1.背诵诗歌。
2.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这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总结拓展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能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总结拓展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1.熟读背诵课文。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作业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忧郁黑暗————凄楚忧愤
对比 祖国光明未来
温暖明朗————热切期盼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