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1 17: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正义 。整体感知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的示范。
要求: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读音及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整体感知1.故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读准字音fúwéiwèiwéidāngēngfúcùxièwù整体感知1.如使人 之所欲 莫甚于生
2.使 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
3.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 为之
4.是 亦不可以已乎停顿及重音总结拓展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并能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为进一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增加文言知识储备。1.朗读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整理积累文言词汇。作业设计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
《孟子》
朗读指导:字音、句读、重音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第二课时导入新课背诵课文。局部探究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探究论点局部探究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局部探究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总结拓展  古往今来,有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他们彪炳史册,你能举出其中的一两位,并说说他们的英雄事迹吗?
参考示例:文天祥、苏武、朱自清、林觉民、谭嗣同……总结拓展  舍生取义,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业设计  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
《孟子》
提出问题——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
鱼我所欲也 分析问题 正反两个方面阐述论点
举例论证
解决问题——贤者保其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