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苏教版四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五年级上苏教版四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1-19 13: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8~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4页(例3、例4和练习九)
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5课时
1. 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例1的挂图(或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 入
1、复习上个单元教学内容
导 学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图
提问: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能根据题中信息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板书部分问题及算式。
2、揭示课题
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指着板书提问: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列式是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尝试练习,完成后小组同学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竖式。
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呢?
小结: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
过渡:大家通过探索,知道了怎样计算小数加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尝试计算4.75-3.4
说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小结。
2、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注意要把计算结果化简。
3、归纳方法
提问: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提问: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得数点上小数点,结果要化简。
应用评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强调注意点。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练习。
先说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提问:从别人的错误中,你可以明白什么?
3、练习八第1题
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4、学习八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5、练习八第3题。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出示问题,解答,评讲。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教后记
2. 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的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被减数小数部分末尾看作0的方法。
教学资源
例2的挂图(或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 入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知识,在计算中还会出现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攻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导 学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出示例2
提问: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要求一本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会算吗?
尝试练习,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评讲:差的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到的?3.4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
百分位上看作“0”,会不会改变3.4的大小?为什么?
归纳小结:在计算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可以把被减数小数部分的末尾看作0再计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和例题的计算比,又有什么不同?会用竖式计算吗?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汇报想法。
追问:被减数的十分位和百分位都可以看作几?为什么?
讨论、交流。
说明: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
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3、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第1题。
展示学生练习,指出不足。
独立完成第2题
交流,指出注意点。
独立完成第3题
集体校对,讲评,小结。
应用评价
三、巩固学习
1、练习八第4题
找出错误,并改正。
2、练习八第5题。
学生练习,交流评讲。
2、练习八第6题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的小数减法与例1中的减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当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的位数小于减数时,需要把被减数末尾的相应数位看作0。
教后记
3. 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练习八的第7-12题,思考题。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 入
一、口算学习
完成练习八第7题
集体回答核对
提问:在哪几题的口算上想提醒同学注意的?
导 学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八第8题
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
出示:算一算,比一比
(1)582+437 (2)4620-437
5.82+4.37 462-4.37
58.2+4.37 4.62-4.37
完成计算后校对。
提问: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应用评价
三、应用练习
1、练习八第9题
理解题意,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2、练习八第10题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在小组中说一说书上的三个问题。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
3、练习八第11题
先说说每种生活用品的单价,再独立解答(1)、(2)两个问题。
集体校对。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全班交流。
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3、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思考题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教后记
4.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3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会运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2、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达到升华学生数学情感之目的。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会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资源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 入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课。
1、出示购物发票。
问: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想知道收银员收的钱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导 学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课。
1、学习例3。
出示例题。
设疑: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吗?
组织讨论,讲解要点。
在计算中遇到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
指导看书第52页中间的说明。
指名回答计算过程,顺次板书。
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后,说:你想怎么解决呢?
展示学生作业。
你认为怎样解答比较简便呢?
小结板书:
100-90.9=9.1(元)
问:你会检验吗?试一试看
应用评价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比优胜小组。
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组织学生交流核对。
指导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练习,展示作业,引导评价。
指导完成练习九第2题。
帮助理解:每次收支后的余额?
板书:1203.50―132.50=1071.00
1071.00-125.80=?
学生填写完整。
练习九第3题。
先计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练习九第4题
引导小结:
计算器不仅可以进行计算和验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数学规律。
四、总结新课,延伸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教后记
5. 小数加减法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练习九第5-10题,思考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与巩固中,让学生熟练计算小数加、减法,灵活选择算法使计算简便,提高计算熟练。
2、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的表示方法。
教学资源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 入
一、谈话揭题。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导 学
二、练习与应用。
指导完成第5题。
学生练习,评讲校对。
2、指导完成第6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展示评讲。
3、指导完成第7题。
知道看图,理解题意。
学生练习,说说是怎么想的。
4、指导完成第8题。
问:能读懂题意吗?
根据学生的疑问适当地加以解答。
出示正确解答,评价,释疑。
引导提问:这一周来,水位最高的是哪一天?最低的是哪一天?
你能提出问题?
5、指导完成第9题。
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交流。
列式计算。
应用评价
三、指导完成思考题。
出示表格:
第1秒
49米
第2秒
4.9+9.8=14.7米
第3秒
14.7+9.8=24.5米
第4秒
24.5+9.8=34.3米
指出:列表整理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总结
师生谈话交流。
今天,我们通过对家庭支出情况的整理、统计和计算,不仅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会了自己料理家务和理财。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第10题。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