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试题(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试题(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8 17:11:45

文档简介

微考点:《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与认识
《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分析比较(认识)
相似
条款
割香港岛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割地面积增加
赔款2100万银元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赔款数额倍增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不同
条款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由商品输入变为资本输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危害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易错微析
对《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侵略范围和方式的理解易错。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侵略方式为商品输出。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内地,列强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例题1 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
答案:D
解析:两个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方面的内容,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在《马关条约》中,则新出现了开设工厂的条款,这有利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一个新特点,故选D。
例题2 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 )
A.整个长江沿岸地区 B.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C.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 D.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
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该五地均位于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故选B。
1.小明同学写了一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小文章,得到老师的表扬。在文章中他认为这两个条约的最主要不同是( )
A.割地 B.开放通商口岸 C.赔款 D.允许列强在中国设厂
2.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这些口岸的开放( )
A.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B.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加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D.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表现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2)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D 解析: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辟通商口岸的条款,而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中新出现的,这也是两个条约最主要的不同,故选D。
2.B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方式表现为商品输出。《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发展趋势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答案选B。
3.A 解析:《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B、C、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
4.(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2)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意思相近亦可)
解析:从第(1)问的设问可知,两图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图一中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图二中的通商口岸有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这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第(2)问,图一所示通商口岸在我国东南沿海,图二所示通商口岸则在我国长江沿岸,深入到内地。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微考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条约内容
危害
影响
割地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赔款
严重影响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增开通
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人民组织义军,与驻防台南的刘永福黑旗军互相配合,共同战斗,先后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
日本占领台湾后,台湾各族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例题1 “双方最终于4月17日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之后,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条约”是(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可知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此题选C。
例题2 在2014年8月初海峡两岸合办的“甲午风云—宝岛悲歌”展览上,展出一幅手稿。它是1895年由三名台籍举人联合两名清朝官员上书给光绪皇帝,痛陈“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的呈文。他们上书的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甲午风云—宝岛悲歌”“1895年”“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可知选C。
1.下图为张自强同学在学习《马关条约》的影响时所做的课堂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省略号后可补充的内容是(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条约签订之日是台湾遭受日本侵略统治的悲情岁月的开始,也是台湾人民坚决奋起,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不间断抗争的开始。”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 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这个以签约地点命名的条约名称。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C 解析:阅读题干图片可知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分析选项,与其相符的是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选C。
2.C 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台湾人民开始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故此题选C。
3.D 解析: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的条款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此题选D。
4.(1)《马关条约》。(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3)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马关条约》签订的相关知识。第(1)问,识读上图图片可知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第(2)(3)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要说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微考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增辟通商口岸等。
易错微析
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中开辟的通商口岸的识记易错。
《马关条约》中,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南京条约》中开辟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
例题1 “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根据顺口溜中的“割台湾”“开口岸”“设工厂”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答案选B。
例题2 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西方国家使用中国工人、原料,“就地制造,就地卖出”,即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工厂进行生产和销售,这与《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有关,故选C。
1.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领土包括( )
①辽东半岛 ②澎湖列岛 ③香港岛 ④台湾及附属岛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写于( )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7年
3.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此时日本入侵,清军战败。后来有人在北京城门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签订了( )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一内容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中外《辛丑条约》
5.近代中国某地的一份布告称:“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其中“割台湾”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这些内容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C 解析:《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而香港岛是《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的,故排除香港岛,答案选C。
2.C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由题干关键信息“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确定这首诗写于1896年,故选C。
3.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1894年”“日本入侵,清军战败”“割地求和”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可知此题选C。
4.C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即开设各种工厂。这一内容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故选C。
5.C 解析:中国近代史上与割台湾相关的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故选C。
6.C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日本”“驶入下开各口”“重庆”“苏州”“杭州”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开放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可知,答案选C。
微考点: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精神气节
1.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在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的情况下,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并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击沉致远舰。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2.邓世昌的精神气节:
邓世昌等人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中,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例题1 要再现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历史素材是( )
A.平壤战役 B.威海卫战役 C.马尾海战 D.黄海大战
答案:D
解析: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战役中指挥致远舰抗击日军,最后壮烈牺牲,故此题选D。
例题2 在电影《甲午风云》中看到的历史人物是( )
A.关天培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林则徐
答案:C
解析:关天培和林则徐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将领,邓世昌是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将领,故选C。
1.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曾对将士说:“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这一不畏牺牲的誓言最终践行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黄海大战 D.收复新疆
2.若为建立邓世昌纪念馆而收集文物,准备打捞“致远舰”,你认为应到哪里打捞( )
A.丰岛海域 B.威海卫海域 C.旅顺海域 D.大东沟海域
3.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李鸿章
4.“东沟海战烟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突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这首诗描述的场景是( )
A.虎门战斗 B.黄海大战 C.收复新疆之战 D.平壤战役
5.“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这是清朝管带邓世昌的豪言壮语。这表现了他一种崇高的气节,即为( )
A.不怕牺牲,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B.避战求和,苟且偷生
C.坚决反对内战,主张国家统一
D.坚决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具有反叛精神
1.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邓世昌在黄海指挥致远舰抗击日军,致远舰被击沉,邓世昌等将士壮烈牺牲,故此题选C。
2.D 解析: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致远舰被击沉,邓世昌壮烈牺牲,故要打捞致远舰,应到大东沟海域,此题选D。
3.C 解析: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故选C。
4.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关键词“东沟”“致远”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被击沉,邓世昌壮烈牺牲。可知选C。
5.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抗击日军,最后壮烈牺牲,表现出崇高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故选A。
微考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战争概况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把征服朝鲜和侵略中国作为既定目标,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梦想。
2.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爆发: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大连失守)→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至此,清政府战败。
结果: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与教训(拓展点):
原因:①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落后。②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大。
教训:弱国无外交,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易错微析
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易错。
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清政府战败求和。
例题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中国近代的一场战争,说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在黄海海面上进行”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D。
例题2 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可知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对列强的侵略本性认识不足,对形势认识不清,故此题选D。
1.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战争示意图。该图的注记应当是( )
A.鸦片战争示意图 B.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C.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示意图
2.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3.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林菊:战争爆发于1895年,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B.华敏: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C.王海:威海卫一战中,日本夹击,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李兵:战败后李鸿章奉命到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4.1899年,康有为从美洲回国途经日本时写下这样的诗句:“有人遥指旌旗出,千古伤心过马关。”使康有为伤心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 下图所示的交战阵形示意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左宗棠收复新疆中
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下列英雄人物是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有( )
①左宝贵 ②邓世昌 ③丁汝昌 ④关天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C 解析:由图中关键信息:清军、日军、平壤、1894大东沟、1895威海卫等,可确定这一示意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
2.B 解析:对联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丢了台湾后,还在颐和园搭天棚热闹庆祝,从中可看出清政府腐朽落后,故选B。
3.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在1894年爆发,战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A项与史实不符,故此题选A。
4.C 解析:由题干关键词“马关”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故选C。
5.C 解析:从示意图中的说明文字“黄海海战中日交战阵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C。
6.B 解析:左宝贵、邓世昌和丁汝昌都是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关天培是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故此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