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9 14:5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臧克家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字词知识1.字音字形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小楷( )  卓越(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群蚁排衙( ) 沥尽心血( ) 潜心贯注( ) 迥乎不同( ) 
慷慨淋漓( ) shuāi hè dié
kǎi zhuó qiè
wù yá lì
qián jiǒnɡ
kǎi
字词知识2.多音字xiào (学校)
jiào(校对)    
piǎo(漂白)
piào(漂亮)
piāo(漂浮)校漂 字词知识3.形近字慨kǎi(慷慨)
概ɡài(大概)      
迥jiǒng(迥然)
炯jiǒng(炯炯有神)    锲qiè(锲而不舍)
楔 xiē(楔子) 字词知识4.重要词语释义兀兀穷年:
望闻问切:

锲而不舍:
一反既往: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衰微: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第一步,即观察病人气色。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既,已经。
(精神、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字词知识4.重要词语释义赫然:
迭起:
高标:
沥尽心血: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诗兴不作: 令人惊讶的样子。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沥,滴。
指精神高度集中,十分认真。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作诗的兴致不起、不发。作,起。 作者作品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他的诗作《有的人》。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理解文题  文章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主要表述闻一多先生在对待“说”和“做”的问题上的思想和态度。说和做,指说话和行动。本文通过记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赞扬了他崇高的品格和精神。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文章主旨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文章脉络 重难点探究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几件事。 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重难点探究2.如何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重难点探究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钻探(tàn)   校补(jiào)   衙门(yá)
B.窥视(kuī)   硕果(shuò)   卓越(zhuó)
C.独裁(cái)   稿纸(ɡǎo)   淋漓(lí)
D.炯炯(tónɡ)  一剂(jì)   深宵(xi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B.凝神  疏懒  钻研  墙壁
C.何仿  呼喊  漂白  示威
D.跨越  澎湃  梳头  贪心DC3.(2016·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狗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到处张贴“寻狗启示”。
B.今年“五一”假期,前来长沙县金井镇“茶文化基地”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C.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解析〕“启示”,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较多用于公事上,个人不宜使用。“启事”,大家都可以继续跟进的事情,个人或小集体用得较多。这里“寻狗启示”应为“寻狗启事”。A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解析〕 A、B、C三项都为比喻,D项为对偶。D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B.臧克家,诗人,写过杂文《马说》一文,以诗集《烙印》闻名。
C.闻一多的诗集有《红烛》《死水》,闻一多先生的主要身份是共产党员。
D.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6.(2016·北京中考)为响应校团委“新春致敬子弟兵”的倡议,有位同学给边防战士写了一封慰问信。下面是信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来。(3分)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艰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那里风雨交加,天气恶劣,但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站岗巡逻。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字:     词:    ?
句:?艰  风雨交加
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D二、阅读与鉴赏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 旌
  (2016·贵州安顺中考)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1.该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①首先提出分论点:    ,
——————————————————————
②然后     加以论证,
③最后得出     的结论。? 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
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 
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而“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一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观点)。
围绕“适应环境”而取得成功的正面典型事例即可。
 
示例:我升入新的学校后,要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新同学友好相处,带着热情去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不多疑,真正地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示例二:如果我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而是踏入社会,我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争取掌握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课堂小练笔
请仿照下面的比喻手法,写一段文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结构是一个片段。仿写时按照这两点仿写即可,但要注意前后句的语意要连贯。
示例:傍晚的时候有一小块黑云上来了,刚开始犹如一座小山峰,后来,这山峰越长越高,越高就越黑,夹杂着由远而近的雷声和闪电,眼看着就来到了人们的头顶上。随着一声闷雷的巨响,瓢泼大雨终于降下来了。1.(2016·广东广州中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阔绰  忘乎所以  威摄  左右蓬源
B.狩猎  仙露琼桨  发髻  穷困缭倒
C.蹒姗  独具惠眼  琐屑  不求甚解
D.惬意  孤陋寡闻  销蚀  自知之明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字的字形的辨识记忆。A.“摄”改为“慑”,“蓬”改为“逢”;B.“桨”改为“浆”,“缭”改为“潦”;C.“姗”改为“跚”,“惠”改为“慧”。D2.(2016·湖南娄底中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嘹亮  笙萧  肆无忌惮  坦荡如砥
B.孤僻  辍泣  流连忘返  首当其冲
C.濡湿  涸辙  义愤填膺  寥寥可数
D.谛听  琐屑  水泻不通  悬崖绝壁
〔解析〕 A项中的“萧”应是“箫”;B项,“辍”应是“啜”;D项“水泻不通”应是“水泄不通”。C1.(2016·四川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想起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涎的风。
B.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变得焦燥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似乎大难凌头。
C.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了,鬼子们紧紧追了上来。
D.历史,现实,在雨中溶合了——变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缪的画面。〔解析〕 A.“带”应为“戴”,“涎”应为“诞”;B.“燥”应为“躁”,“凌”应为“临”;D.“溶”应为“融”,“缪”应为“谬”。C2.(2016·山东淄博中考)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枯槁  告磬  挖墙角  翻来覆去
B.地窖  鳌头  座右铭  如坐针毡
C.凛冽  取缔  通缉令  风靡一时
D.客栈  娴熟  顶梁柱  味同嚼蜡
〔解析〕 A.有误,“告磬”应写作“告罄”,“挖墙角”应写作“挖墙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