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当此之际,众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家,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主张。
本单元的“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所选的文章出自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经典论著,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其中《论语》《孟子》《老子》兼具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性质,实用理性色彩较重;《庄子》则基本属于人生哲学,着意探讨的是如何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达到一定人生境界的问题,浪漫色彩浓厚。它们都是在先秦这块丰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距离现实有远有近,但不可否认它们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1.学习《<论语>十则》《<老子>五章》,要注意联系以前所学课文,对文本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概念的内涵,进而把握其精神实质。另外,在准确理解文本原意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实际,思考当前有关的现象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学习《孟子见梁惠王》,要注意分析在义利关系上,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习《胠箧》,要注意分析庄子对老子某些观点的继承和发扬。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整体了解和把握儒、道两家思想是如何构成互补关系的,联系历史和社会生活,深入探究其对国人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时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50岁时,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二十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春秋时期,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6.明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结构后置)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古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1.“……者,……也。”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煞句以表示肯定语气。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主语“诸葛孔明”后用“者”表示提顿,谓语“卧龙”后用“也”煞句,翻译时“者”和“也”都略去不译,添上判断词“是”。全句译为:“诸葛孔明是隐居的俊杰。”
2.“……,……也。”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不用语气助词“者”字,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以表示肯定语气。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主语“和氏璧”后没有“者”提顿,在谓语“天下所共传宝”后有语气助词“也”煞句。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3.“……者,……。”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语气助词“也”字,如“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4.“……,……。”
这种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后面,既不用语气助词“者”,也不用语气助词“也”,同样构成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这种句式,由于没有语气助词作标志,在没有标点断句的情况下,往往不易辨认,应格外留意。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
《论语》十则2.主旨归纳
《<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点评: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点评:究竟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行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参考答案: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原因:(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参考答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对句精辟,气势磅礴
——《<论语>十则》语言特色浅探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明白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
譬如对偶句式可以精确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奥秘。而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其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精彩、深刻,何须再置一词!这一类警句,孔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句斩截有力,可以让一切怀才不遇者自比君子,时加引用,从而得到一种蔑视群小、傲世挺立、回肠荡气的快感。再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语重心长,态度鲜明,可以让一切有志于君子者悚然自戒,严于律己,不敢嚣张放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凌云,气象磅礴。例如选文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更多的是通过排比句式达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