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53岁时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的总结批判工作。由于生活动荡,他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几乎全部撰写于车尘马足之间,死后,才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1920年,他的全部著述被合刻为《章氏遗书》。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5.明句式
(1)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被动句)
(2)我欲托之空言(省略句)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介词结构后置)
(4)亦且无以持门户矣(固定句式)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
浙东学术
入题→论点→论题
天人性 不可以空 1.探讨天与人的关系
命之学 言讲也 2.性命之学
2.主旨归纳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译文:因此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儒者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却又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点评:探讨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的一个命题。至于性命之学,也其来久远。汉代的董仲舒将周代以来儒家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杂以法家、道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天限皇权。作为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不能不受他的影响。但司马迁主要吸收了董仲舒关于历史演变、儒学兴起等论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史记》,所以章学诚称之为“经世之书”。而后世儒者弃实务虚,妄图以“空言义理”来“尊德性”,流于空泛,为世所讥。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这里所说的“儒者”及下文所说的“近儒”,都是指朱、陆学派的后学末流。对于朱、陆,章学诚还是很推崇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译文:明了史学本于《春秋》,明了《春秋》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就应该知道性与命的学问不能空说,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有实事可做,不但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而且没有渠道持门户之见啊。
点评: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然后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明确提出“史学之本于《春秋》”,《春秋》是千古史学之祖。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依傍实事,不为空言,就不会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明清之际的浙东学术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切中流弊、经世致用的典范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凝聚了作者一生的学术思考,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第一,作者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治学态度:“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天人性命之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关注与研究的一个命题。它主要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问题。对天人性命之学的研究,作者的治学态度是“不可以空言讲”。这主要是针对清代流行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风及一些理学的末流空谈天人性命的做法而言。这观点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精神。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第二,体现在作者在文中反复申述的“切人事”这一观点上。所谓“切人事”,就是指研究学问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对此作者既有正面的阐述,也有反面的举证。比如,“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就是作者对崇尚空谈的宋学进行的批评。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正面阐述中对孔子话语的引用,既表达了作者对孔子话语的钟爱,也表达了对孔子治学之风的赞赏。同时,也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对“空言”之风的批评。
第三,体现在对浙东学术的推崇上。作者在阐述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观点的过程中,对浙东学术大加赞赏,这既是出于对浙东学术研究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浙东学术“切人事”重务实的学风的肯定。这肯定的背后,也就是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第四,体现在对“六经皆史”的观点的重申上。“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治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本质是还经学以本来面目,揭开了长期披在经学身上的神秘外衣。它本身也体现了作者治学是以“致用”为目的的观点。
第五,体现在对朱、陆理学末流的批评,也就是对现实社会中影响恶劣的治学风气的批评。这种批评虽然不免有点偏激,但却是切中时弊的。这也体现了作者为学及治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