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0 10:2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文言知识
1.字音字形
怆然( ) 涕( ) 
岱宗( )  决眦( ) 
鸡豚( )  叩( )
chuàng tì
dài zì
tún kòu
文言知识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3.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义: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今义:丈夫)
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义:因为;今义:缘故,缘分)
4.词类活用
自缘身在最高层(名词活用为动词,置身)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作者作品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代表作品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
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春望》《北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元日》《梅花》等,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者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陆游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其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词作风格多样,代表作有《卜算子·咏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作者作品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精通历史、地理、文字、经学;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力主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他是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写的散文有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有作品集《龚自珍全集》。激越和温柔,郁闷和深情,人生沧桑,仕途坎坷,集满了他的一生,终于写出了名垂久远的315首《己亥杂诗》,成为中国古诗史上最后的一座高峰。
理解文题
《登幽州台歌》 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即登上幽州台所见景色及由此引发的情感。
  《望岳》 “望”即远远地看;“岳”指高大的山,本诗指泰山。题目简明,点出写作对象。
  《登飞来峰》 “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山上有应天塔。传说这座山是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得名。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游山西村》 诗歌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
  《己亥杂诗(其五)》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时间:己亥年;交代了诗歌的内容: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镇守东北的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计策,武攸宜概不理睬。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为军曹。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直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游山西村》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期间往返途中,看到祖国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文章主旨
《登幽州台歌》 诗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望岳》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象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 诗歌描写了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揭示了登高望远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游山西村》 描写了山西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村民的质朴热情,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当地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 诗歌抒发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迷惘、孤单、忧愁的心情,表达了矢志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爱国情怀。
文章脉络
文章脉络
重难点探究
 1.你是否同意说《登幽州台歌》的风格是“沉郁悲壮” 为什么
  同意。 因为这首诗是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重难点探究
2.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望岳》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 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不能。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难点探究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 这两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重难点探究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何异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重难点探究
5.《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写的是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难点探究
6.《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一腔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见诗人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比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决眦(    ) 怆然(   )  涕(   )
岱宗(   ) 鸡豚(   ) 叩门(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怆然而涕下   涕:古时指眼泪。
B.造化钟神秀   钟:钟情。
C.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
D.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诗人的马鞭。
zì  chuàng  tì 
dài  tún  kòu
〔解析〕“钟”在句中是“聚集”之意。 
B
3.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怆然而涕下”,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
D.“吟鞭东指即天涯”引用典故,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4.下列各句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 D项中一句并没有引用典故。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D
A
5.对《望岳》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B.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C.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
A
〔解析〕王安石是宋朝人。
B
7.填空。
(1)念天地之悠悠,         !
(2)造化钟神秀,         。
(3)         ,自缘身在最高层。
(4)在《游山西村》一诗中“        ,        ”表明陆游与村民的关系十分融洽。
(5)《己亥杂诗(其五)》中“        ,        ”表达了矢志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爱国情怀。
独怆然而涕下 
阴阳割昏晓 
不畏浮云遮望眼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阅读与鉴赏
(一)游山西村  
陆 游
(2016·湖北十堰中考)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解析〕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要明确全诗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其中蕴含的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D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高者挂罥(   ) 唇焦口燥(  )
沾湿(   )  沉塘坳(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题目的正确读法是  (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全诗先叙事,后    ,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      的博大胸怀。
juàn  zào 
zhān  ào
B
抒情  忧国忧民
4.你是如何理解诗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
5.本诗作者   ,被后世人尊称为“    ”,他的代表作中比较著名的“      ”“       ”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语意双关,“长夜”既指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苦雨的漫漫寒夜,也指由“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混乱的政治局面。 
杜甫  诗圣 
三吏  三别
6.翻译下列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使他们)都欢乐安心地生活!
考点 名句赏析
考点
归纳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
(1)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某句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解题
技巧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或思考。
1.(2016·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解析〕 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用准确通顺的语言翻译诗句+作者思想感情。在备考过程中不能只着眼背诵,要认真对古诗进行理解分析,从每一个词语到每一句诗句,再到从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都不能放过。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在理解诗句、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傍晚时分,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描写了一幅美好宁静的黄昏美景。 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归隐山林的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2.(2016·湖南娄底中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注意不要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之景物,通过“直”“圆”的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
粼的波光。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 轼
(2016·浙江丽水中考)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选自《苏轼词全集》)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对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主题的理解及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回答。《画堂春·寄子由》:苏轼与弟弟苏辙自小感情很好,踏入仕途后被迫分别,兄弟二人彼此想念。《水调歌头》:苏轼因与当权的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多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在词人心中,明月是美好、纯洁的象征,仕途的不如意使他想乘风飞向月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