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11-22 08: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第四章多彩的光;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水中铅笔 B.
水中倒影 C.
林间光柱 D.
立竿见影
2.下列对光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C.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控制的
D.“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3.如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图案 B.
水中山的“倒影”
C.
游戏中的“手影” D.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4.对下列几种常见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光的反射
B.“倒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C.“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D.筷子在水面处被“折弯”,是因为光的反射
5.小欣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看自己在镜中的像,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欣和他的像的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当物体距透镜8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6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7.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4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21教育网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D.该次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9.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②④ C.③① D.③④
10.如图是小明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鹦鹉图片的情景,左图是书上鹦鹉图片,右边四个图是他看到的鹦鹉的像.开始将凸透镜紧靠课本观察,然后逐渐增大凸透镜到课本的距离,则他先后看到的像应是(  )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11.图中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评卷人
得 分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2.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小明看到水中的“云”是 由光的   形成的,看到水中的“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
13.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燕子距水面6m时,它的“倒影”距水面   m,它在湖面的“倒影”是   (填“实”或“虚”)像,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21·cn·jy·com
14.如图,表示的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需要用   (选填“凸”或“凹”)透镜来矫正.www.21-cn-jy.com
15.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   的实像,若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凸透镜和光屏不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   (“凸透镜”、“凹透镜”),这类似生活中的   镜(“近视眼”、“老花眼”).2·1·c·n·j·y
16.今年元旦晚会彩排时演员们的白裙子看上去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裙子反射了   色的光.周围的人都能看到演员红色的裙子,这是因为裙子发生了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7.验钞机能检验人民币的真伪,它的原理是利用了   使荧光物质发光;遥控器是利用发出的   来控制电视机的.21·世纪*教育网
18.现代遥感卫星,能在空中24小时不间断地拍摄地面上的景物.拍摄时,感光元件即光屏应置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才能得到清晰的   像(填像的正倒虚实).当卫星在空中运行到   (填“近”或“远”)地点处进行拍摄时,可使拍得的范围最大.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地面30km的距离,只需要   的时间.
19.在某次刑事侦查中,公安机关通过调取录像(摄像机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来锁定犯罪嫌疑人时,在不改变画面大小的情况下,他们看到的嫌疑人的像是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摄像机在正常工作时,它距被拍摄的人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   倍焦距;若将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则摄像机内所得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
20.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同学们测量绘制出物距u和像距v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   cm;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   (放大/等大/缩小)像,若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凸透镜和蜡烛不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   (“凸透镜”、“凹透镜”).
21.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若视力表的长度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m.
 
评卷人
得 分


三.作图题(共4小题)
22.如图所示,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它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
23.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4.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图.
25.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评卷人
得 分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6.如图是小丽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选择两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填符号)
A.像和物的大小 B.像的虚实
C.物距和像距 D.像的倒正
(2)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实验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须与水平桌面   .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5)小丽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7.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小红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可折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可折转光屏可以非常方便地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这个实验中,小红选用可折转光屏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   所决定的平面内.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探究,你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3)通过实验,小红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8.8
2
50.0
49.0
3
70.0
69.2
①小红在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②分析数据小红认为在误差范围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交流时小强认为虽然读数会有误差,但小红的实验结果并不能单纯用误差来解释.因为由读数误差造成的结果会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你认为得到反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的原因可能是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28.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   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
 
评卷人
得 分


五.解答题(共6小题)
29.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经两镜面反射的光路.
30.小明在研究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
(1)当蜡烛燃烧变短后,应将透镜向   调节,目的是   ;
(2)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应把透镜调置   cm处光屏上又可出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像;
(3)如用一个焦距略大点的透镜换下图中透镜,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要求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   移动光屏,此时像的大小将会   ;如不移动光屏,也可在透镜左侧放置一个适当的   眼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   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    (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   (左,右)移动.
(4)在蜡烛前加一个近视眼镜,凸透镜位置不动,光屏向   (左,右)移动得到清晰的像.
32.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面与镜面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 s/cm 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min,绘出图线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 f 为   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3)为了方便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   (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玻璃板.
(4)如图丙所示,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所示的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5)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33.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34.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安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所示,把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3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3)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水中铅笔 B.
水中倒影 C.
林间光柱 D.
立竿见影
【分析】判断此题要掌握好三种光的现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
当光照射到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改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人看到的水下的铅笔是虚像,比实际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正确;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太阳光通过林间的空隙相差的光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竿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时,要多留心生活中的实例,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镜子、倒影、潜望镜是光的反射;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杯子或透镜看物体是光的折射.
 
2.下列对光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C.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控制的
D.“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由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将太阳光进行折射;
(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可以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等,但是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
【解答】解:A、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像与物大小相同,与物距的大小无关,所以人逐渐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不会改变,故A错误;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光的色散现象,故B正确;
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遥控电视机的,故C正确.
D、光被手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但是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3.如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图案 B.
水中山的“倒影”
C.
游戏中的“手影” D.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用放大镜看物体,发生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山在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钢勺斜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水面以下看起来向上弯折,发生错位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考查光现象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对下列几种常见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彩虹”的形成,是因为光的反射
B.“倒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折射
C.“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D.筷子在水面处被“折弯”,是因为光的反射
【分析】光的传播有三种现象: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
【解答】解:
A、“彩虹”的形成属于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光的直线传播,是一道光学基础题.需要注意的是彩虹的成因是光的折射现象.
 
5.小欣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看自己在镜中的像,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欣和他的像的是(  )
A. B. C. D.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左右相反,由原图知,小欣同学的右手拿书,右边裤子有褶皱,则平面镜中的人应该是左手拿书,左边裤子上有皱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关键理解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含义.
 
6.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透镜8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6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分析】(1)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
【解答】解:A、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40cm﹣30cm=10cm,当物体距透镜8cm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
B、当物体距透镜16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故C正确;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时,从光屏上看到的像为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远离透镜,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从图中可得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学生要熟记规律并能灵活应用规律分析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总结规律.
 
7.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4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离凸透镜越远,像也越大.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4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因此凸透镜成实像,由于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像变小.
综上分析可得,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首先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物距和像距.然后才能准确判断像的性质.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D.该次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分析】光屏上能承接到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
ABD、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呈现实像,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BD错误;
C、由图可知,物距为25cm,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25cm<2f,则12.5cm<f<25cm,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能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9.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②④ C.③① D.③④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解答】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②是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所以④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10.如图是小明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鹦鹉图片的情景,左图是书上鹦鹉图片,右边四个图是他看到的鹦鹉的像.开始将凸透镜紧靠课本观察,然后逐渐增大凸透镜到课本的距离,则他先后看到的像应是(  )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物距越远,像越小.
【解答】解:小明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一幅卡通图片,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放大的,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接近物体的大小,也就是成的虚像越小,故先看到②,当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即看到的为④,继续远离大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为③;成实像时,物距越远,像越小.因此最后看到的是①,故四个像的顺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11.图中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在以上四个图中,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是正常的眼睛;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如甲图;丁图佩戴的是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治疗的是远视眼;因此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丙甲.
故选B.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2.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小明看到水中的“云”是 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看到水中的“鱼”是由光的 折射 形成的.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1)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所以看见水中的“云”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
(2)鱼生活在水里,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高了,所以看到了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13.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燕子距水面6m时,它的“倒影”距水面 6 m,它在湖面的“倒影”是 虚 (填“实”或“虚”)像,这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
【分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虚像;
已知小鸟距水面6m,根据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它的“倒影”距水面的距离也是6m.
故答案为:6;虚;反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和掌握,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
 
14.如图,表示的是 近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需要用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来矫正.
【分析】正常的眼睛可以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会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的表现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即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其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图中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因此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故若想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近视眼;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15.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 cm;
(2)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 倒立放大 的实像,若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凸透镜和光屏不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 凹透镜 (“凸透镜”、“凹透镜”),这类似生活中的 近视眼 镜(“近视眼”、“老花眼”).
【分析】(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2)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凹透镜对光学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40.0cm﹣30.0cm=10.0cm;
(2)图乙中,物距u=12cm,像距v=23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因为凹透镜对光学具有发散作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凹透镜,这类似生活中的近视眼镜.
故答案为:(1)10.0;(2)倒立放大;(3)凹透镜;近视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测量焦距的方法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16.今年元旦晚会彩排时演员们的白裙子看上去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裙子反射了 红 色的光.周围的人都能看到演员红色的裙子,这是因为裙子发生了 漫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分析】有颜色的物体只反射该颜色的光,其它光被吸收而看起来是黑色,白颜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向一方向传播;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
【解答】解:元旦晚会彩排时演员们的白裙子看上去都是红色的,而白色的裙子反射了红色的光;
周围的人能够看到不发光的裙子就是因为光照到裙子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可以射向不同的方向,所以人们就看见了裙子.
故答案为:红;漫.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现象,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与物理相联系的现象,将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学习物理一定要密切的联系生活;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17.验钞机能检验人民币的真伪,它的原理是利用了 紫外线 使荧光物质发光;遥控器是利用发出的 红外线 来控制电视机的.
【分析】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解答】解: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
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实现对电视的遥控作用.
故答案为:紫外线;红外线.
【点评】分清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对比记忆比较好
 
18.现代遥感卫星,能在空中24小时不间断地拍摄地面上的景物.拍摄时,感光元件即光屏应置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才能得到清晰的 倒立、实 像(填像的正倒虚实).当卫星在空中运行到 远 (填“近”或“远”)地点处进行拍摄时,可使拍得的范围最大.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地面30km的距离,只需要 1×10﹣4s 的时间.
【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时间.
【解答】解:
(1)利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通常被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当被摄物固定后,应当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能得到景物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若想使照出的景物范围最大,则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故将镜头应远离物体;
(3)由v=可知,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地面30km的距离所以的时间为:t===1×10﹣4s.
故答案为:倒立、实;远;1×10﹣4s.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情况和应用,考查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这两个知识点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要熟练掌握.
 
19.在某次刑事侦查中,公安机关通过调取录像(摄像机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来锁定犯罪嫌疑人时,在不改变画面大小的情况下,他们看到的嫌疑人的像是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摄像机在正常工作时,它距被拍摄的人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 2 倍焦距;若将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则摄像机内所得像的大小会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
【分析】(1)摄像机是利用物体处于镜头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解: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用摄像机来锁定犯罪嫌疑人时,在不改变画面大小的情况下,他们看到的嫌疑人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即摄像机在正常工作时,它距被拍摄的人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 2倍焦距;
若将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即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摄像机内所得像的大小会 变小;
故答案为:缩小; 2; 变小.
【点评】知道摄像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总像的变化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0.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同学们测量绘制出物距u和像距v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 10 cm;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 放大 (放大/等大/缩小)像,若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凸透镜和蜡烛不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 凹透镜 (“凸透镜”、“凹透镜”).
【分析】(1)根据物距u=2f,v=2f成倒立等大实像原理确定其焦距;
(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1)因为物距u=2f、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甲曲线图可知,u=2f=20cm,v=2f=2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
(2)由乙图可知u=20cm﹣5cm=15cm,此时的物距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移动光屏,将会承接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凸透镜和蜡烛不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使光线延迟会聚.
故答案为:(1)10;(2)放大; 凹透镜.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1.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选填“虚”或“实”),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5 m,若视力表的长度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0.8 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1m=2m,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
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若视力表的长度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故答案为:虚;5;0.8.
【点评】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包括图示),搞清题干的问题和各已知条件的关系.
 
三.作图题(共4小题)
22.如图所示,光线AO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它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
【分析】反射与入射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与入射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根据以上内容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解:过入射点O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已知入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
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3.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一定要掌握这种技巧.
 
24.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穿过玻璃砖的光路图.
【分析】先画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再由玻璃射出来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又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做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两次折射.
【解答】解: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应向法线靠拢;再次折射时,光由玻璃进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射出.如图所示:
【点评】光学作图题比较复杂,考查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要多做相关的训练,并且作图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在细节问题上出错.
 
25.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分析】根据入射光线的特点,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点评】(1)凸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凹透镜的特殊光线有三条: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6.如图是小丽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选择两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A .(填符号)
A.像和物的大小 B.像的虚实
C.物距和像距 D.像的倒正
(2)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实验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须与水平桌面 垂直 .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填“实”或“虚”).
(5)小丽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
【分析】(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或与水平面垂直;
(3)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答】解:(1)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选A.
(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或与水平面垂直,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平面镜成像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不变;
(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故答案为:(1)A;(2)垂直;(3)不变;(4)不能;虚;(5)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27.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小红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可折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可折转光屏可以非常方便地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这个实验中,小红选用可折转光屏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 入射光线和法线 所决定的平面内.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探究,你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
(3)通过实验,小红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28.8
2
50.0
49.0
3
70.0
69.2
①小红在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寻找反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 .
②分析数据小红认为在误差范围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交流时小强认为虽然读数会有误差,但小红的实验结果并不能单纯用误差来解释.因为由读数误差造成的结果会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你认为得到反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的原因可能是 纸板倾斜放置使法线靠近反射光线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光路可逆 .
【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2)实验中应将光线紧贴纸板照射,这样才可以将光线显示出来;
(3)①为了得到普遍性的结论,减小偶然性,实验中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测量;②在实验的过程中,纸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4)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因此此光屏在弯折时:可以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2)为了能够在纸板上显示光路,实验应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①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的偶然性;
②在实验的过程中,纸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若纸板倾斜放置使法线并靠近反射光线,此时反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入射光线和法线;(2)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3)①寻找反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的普遍规律;②纸板倾斜放置使法线靠近反射光线;(4)光路可逆.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中,纸板的作用,反射规律的总结与归纳等,属基础实验题.
 
28.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10.3 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 照相机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前方 .
【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
(2)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小于物距;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40.3cm﹣30.0cm=10.3cm.
(2)由图乙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要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像变小.
(3)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像将完好,但亮度会变暗,所以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是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所以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故答案为:(1)10.3;(2)照相机;左;变小;(3)没有;(4)发散;前方.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善于总结规律.
 
五.解答题(共6小题)
29.请在图中画出光线经两镜面反射的光路.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法线,然后做出反射光线来即可.
【解答】解:知道入射光线,做出法线,然后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来即可;这条反射光线对于第二个反射面来说,就是一条入射光线,再据上面所说的知识,做出的二次反射的反射光线即可;如下图:
【点评】该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相对比较简单.
 
30.小明在研究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
(1)当蜡烛燃烧变短后,应将透镜向 下 调节,目的是 使像在光屏的中央 ;
(2)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应把透镜调置 55 cm处光屏上又可出现清晰的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像;
(3)如用一个焦距略大点的透镜换下图中透镜,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要求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向 右 移动光屏,此时像的大小将会 变大 ;如不移动光屏,也可在透镜左侧放置一个适当的 远视 眼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进行分析,若物体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2)凸透镜成像规律:①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
④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光屏上的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的会聚点,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放上凸透镜后,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原来会聚在光屏上的光线会聚在了光屏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该镜片的类型以及可用来纠正“近视”还是“远视”眼.
【解答】解:(1)蜡烛燃烧变短,所以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仍在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物体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2)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呈现缩小、放大的像,说明此时2f>u>f,v>2f,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将物距和像距对调一下,是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即凸透镜放在55cm处,则u>2f,2f>v>f,所以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3)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用一个焦距略大点的透镜换下图中透镜,由于凸透镜对光线会聚能力变弱,像距变大,像变大,光屏应向右移动;
也可以在凸透镜前加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凸透镜,使像距变小,凸透镜可用来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1)下;使像在光屏的中央;(2)55;缩小;(3)右;变大;远视.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以及三种成像情况的应用.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 缩小 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 大  (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 左 (左,右)移动.
(4)在蜡烛前加一个近视眼镜,凸透镜位置不动,光屏向 右 (左,右)移动得到清晰的像.
【分析】(1)根据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解答此题.
(2)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4)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若在蜡烛前放凹透镜,则光线会比原来发散,光线会聚得比原来更晚.
【解答】解:(1)由图知,A点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应处于f和2f之间,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2)①在1﹣4次实验中,都是u>2f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第6次的物距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第5次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像大;
(3)C点在焦点之内,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成的虚像更大,应增大物距,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向左移动;
(4)在蜡烛前加一个近视眼镜,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此时成的像向右移动,为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左;(2)①缩小;②大;(3)左;(4)右.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实验中应注意:
1、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处;
2、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3、掌握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含义和应用.
 
32.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做实验甲,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面与镜面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 s/cm 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 t/min,绘出图线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 f 为 12 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成像在光屏中央 .
(3)为了方便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 粗糙 (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玻璃板.
(4)如图丙所示,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 (“照相机”/“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所示的位置 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5)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分析】(1)根据图乙找出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所对应的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蜡烛的火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3)掌握漫反射的概念.知道要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需要发生漫发射;
(4)根据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成像性质进行判断;
(5)若物距增大,则像距会减小,此时为使像距不变,则需用凹透镜进行发散,使像成在原来的光屏上,近视镜就是凹透镜.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f=12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
(4)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和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所示的位置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5)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靠近凸透镜,为使像能成在光屏上,应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块适当的凹透镜对光线进行发散,像才能成在光屏上,近视眼就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的.
故答案为:(1)12;(2)成像在光屏中央;(3)粗糙;(4)放大;投影仪;能;(5)凹透镜;近视.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焦距的概念、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关键熟练掌握规律内容,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33.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1)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34.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安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如图乙所示,把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3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幻灯机(或投影仪) .
(3)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首先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得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判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的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无法成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物体远离凸透镜,像越远离凸透镜,像会变大.
【解答】解:(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30.0cm﹣2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35cm位置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或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45cm位置时,物体距离凸透镜50cm﹣45cm=5cm,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无法成像;此时将发光物体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cm,则所成像的大小会变大.
故答案为:(1)10.0;(2)放大;幻灯机(或投影仪);(3)不能;变大.
【点评】本题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进行判断,掌握凸透镜的成像的几种情况是重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