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课标要求: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对欧洲历史上出现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君主专制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对两种形式相同而本质不同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比较重,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可设计题目,如比较阿奎那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围绕此问题踊跃发言,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欧洲的君主专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中世纪后期,封建诸侯割据混战不断的动乱年代,他在维护世俗王权的统治、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君主专制制度毕竟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近代前期,他有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故最终被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所抛弃。
重点:1、欧洲君主专制的产生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2、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理论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
难点:如何理解欧洲的君主专制及时对抗教权至上论的一个产物,但又需要教权至上论来维持它的合法性。
【导入新课】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1、如何理解专制主义这一历史概念?
专制:与民主相对。指最高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
进行独裁统治。--一种政体形式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一种理论形式从历史角度看,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不同国体)都曾出现过专制统治政体。
2、欧洲的封建社会(中世纪)
(1)、时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要晚近1000年.)
(2)、阶段:5— 11世纪是西欧封建经济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15—18世纪是封建制度的鼎盛和衰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
(3)、特点:
经济上: 土地所有权分散(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为了得到臣民的支持,不得不采取分封制,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分给教会、贵族,这就使得当时的土地所有权分散。土地所有权分散就导致欧洲政治权力的分散。 “如果政治经济权利都分散在一些人手里,那么国王处处要受人限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当时教会拥有欧洲1/3的土地,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上:权力分散
(政治权力分散,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国王拥有最高的世俗权力,但王权受教皇的制约;双方存在斗争;教会有征税,司法,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世俗君主的控制权)
本课讲述的就是欧洲君主消除宗教阻力走向专制并利用宗教强化专制。
3、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君权与神权的关系
提示: 中世纪的西欧有两种主要权力:一种是君权(即世俗权力);另一种是神权(即教会权力)。二者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
(1)统一:两种权力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罗马天主教会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和精神支柱。
(2)对立:由于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神权高于君权,君主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二者之间又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一、万王之王(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教皇鼓吹教权至上(目的: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理论——“君权神圣”)
①最早提出: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世俗权力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独立
他宣称“国王兼任祭司,皇帝见人教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基督教已经将这两重职务分开了,
皇帝在精神方面需要教皇,但是教皇出去在世俗方面的事务是不需要皇帝的”
②发展: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教皇不仅是教会内部宗教事务最高领袖,在其他方面地位也超世俗国王或皇帝。
他系统的阐述教权至上理论,认为教会从未犯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教
皇也是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对一切人类都拥有审判权,而不受任何人的审判。他还把教皇和权力和皇帝的权力的关系比作太阳和月亮。
③推崇到极点:英诺森三世—基督交给彼得治理的是全世界,自称“万王之王,万主之王”。因此他广泛查收各国事务,把各国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④正式规定: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正式规定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他根据《圣经》中的理论说,当年耶稣让门徒准备的两把剑(分别象征精神权利和世俗权力),都交给了教会,通过加冕仪式,教皇又把世俗权力之间交给了皇帝。所以教皇是世俗权力的真正所有者,皇帝只是接受了一定的委托而已,世俗的权力来源于教会的授予与委托,因此服从教皇是任何人得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神学家论证教权至上——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产生历史条件
①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对欧洲深远影响。经济:中世纪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拥有世俗权力;教权高于王权;
思想: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主宰。
②13世纪的意大利,基督教正统教会权威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城市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市民、国王、农民共同反对教权;
意大利因教皇国特殊地位矛盾更尖锐。
思想:反对基督教会腐败的“异端运动”。
③神学家为了维护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必须协调教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
(2)目的: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维护神权统治
(3)解决王权与神权之争的方法
国家观:①教权高于王权
(国家是人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
②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所以君权也是神圣的
附:“君权神圣”诸关系: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王权。
君主权力来源:一切世俗权力来源于上帝的授予;王权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
王权与教权关系: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精神上的完美境界,要享受上帝般的快乐,而这靠人类自身的德行是达不到的,惟有神的恩赐才是永生,因此单靠人类的政权统治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属于既是人又是神的君主,即耶稣才行的。君主应当服从教会和教皇。教会权力主要管精神,世俗权力主要管物质。
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因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不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城市或省,总是因为纠纷而陷于分裂。)
王权性质: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肩负着使世俗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基督教
的最高目标(灵魂得救)的使命,因此王权也是神圣的。
(4)思想特点: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
(5)作用: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君权与教权斗争的结果
1、背景:
(1)罗马教皇通过天主教会组织,控制着国王和贵族的政治经济活动,并以严格教规制约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2)教会具有比国家更高的地位,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
(3)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王权保护;国王结束分裂割据需要市民阶层的物质支持。故国王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对抗封建割据势力。
2、典例: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1531年措施:对教士课以重税;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
(2)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王
(3)其后,议会又宣布与教皇断绝一切往来。
(4)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地产,是土地所有权转移。形成反教皇利益集团,是其专制统治坚实基础。
3、认识:
(1)、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
(2)、理论上讲,国王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在事实和法律上握有最高权力;但其形成需要借助神权来维护它的统治。
(3)、国王与教皇斗争的实质是对教会的控制权及对世俗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
三、“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背景:
(1)詹姆士继位,斯图亚特王朝是统英国。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王权已经合并教权。(措施:建立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宗教改革、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扩张、进行海上争霸)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詹姆士企图增加税收以解决政府财政危机,遭资阶及新贵反对。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2、詹姆士一世的思想:
“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
(1)重申王权的至高无上认为议会无权干涉国王的决定。
(2)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权力来自国王
(3)系统地阐述君主制的性质。
3、影响:
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 ,最终
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反应的是资产阶级与落后的封建统治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相较量的过程)
四、评价专制主义(或 “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意义)
积极作用: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消极作用:代表专制思想,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最终加剧了君主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阿奎那的“君权神授”与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的比较
提示:
(1)背景不同: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是中世纪教会、世俗权力之争的产物,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则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斗争的产物。
(2)目的不同: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从神学的角度论证基督教上帝的神圣性和教会权威的绝对性;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侧重于维护王权。
(3)影响不同:“君权神圣”为宗教权力至上的教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客观上维护了基督教的根本利益;“君权神授”是詹姆士一世镇压人民反封建斗争的精神武器,为其专制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结果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二者差异的核心是权利的归属问题。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提示: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经历了神学笼罩下的王权与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两个阶段,即“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
(1)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目的是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从神学角度肯定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2)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主张,目的是维护国王的专制统治,反映了教会神学权力的衰弱,专制王权的力量空前强大。
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
2.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对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通过对“人民主权论”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这句话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课前,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一些有关西方民主思想方面的材料,里哦啊接一下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的民主理论。同时就关于自然权利方面的见解异同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西方思想史上,一批闲着在同专制、压迫作坚决的不妥协的斗争过程中,宣传自由、平等等自然权利,如斯宾诺莎、洛克,更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以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宣言书形式,为压迫下的贫苦大众指引迷途。他们在推进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重点:1、西方民主思想史上的主要代表及其学说。
2、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专制理论的本质区别。
难点:如何理解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即使法国专制制度得以噶产物,同时又是法国专制制度的最大威胁。
教学过程
概念阐释
民主及民主思想: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体形式,是对传统封建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定,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民主思想则是指关于民主的学说和理论。
本节所讲民主思想,指的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进行辩护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一、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形成的背景:
1、古希腊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
3、中世纪封建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二、近代民主理论的形成: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人物简介: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年—1677年)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并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人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主要著作有《几何伦理学》简称《伦理学》),《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1、历史背景:
(1)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
(2) 荷兰:①,经济上,16c80s初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 政治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新成立的荷兰共和国,面临来自国内、外封建势力的威胁;③ 思想上,基督教神学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④ 荷兰资产阶级急需在思想理论上反对封建专制,捍卫资产阶级的利益。
(荷兰是欧洲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最早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在荷兰实行宗教宽容,新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可以和平共处。但荷兰的自由仅是富人特权阶级的自由,而不是普通人的自由。因为全国的权力和财富集中掌握在少数议会代表手中,普通人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
2、著作:《神学政治论》
3、主张:提出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说
(1)对《圣经》进行详细考证,批驳了神学家们各种神秘说教。
(2)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专制理论)
(3)社会契约思想:① 人性论:人的本性、自然权利
② 根据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要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安全
(4)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提倡民主制度)
(5)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批判神学经典)
阐述:
斯宾诺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以“自我保存”为基础,从中生发出生存权和自由权、社会契约以及民主政体的思想。
(1)以“自我保存”为思想基础。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类的本性,这是自然存在的公理,是他全部思想的基础。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阐述其思想主张的。
(2)自然权利——生存权、自由权。根据“自我保存”的原则,斯宾诺莎继承了霍布斯的思想,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存在着一种自然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中拥有自然权利。他主张每个人天生都有生存权这一最高的自然权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寻求自己的利益。因此,他认为在没有法律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竭力保存自己,不顾一切。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权利和他的天然欲望以及力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权利的大小决定于每个人力量的大小。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首先是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和财产权。其次,由于人在自然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力量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又肯定了人的自由权,这里面渗透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3)社会契约。斯宾诺莎认为,由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顾一切,难免造成相互之间的伤害,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将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国家掌握,由国家执行;同时,个人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权。他指出,这也就是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人在国家状态中思想应该是自由的。为了保证人的思想自由,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行动必须守法,因为人们把行动权让渡给了国家,国家根据法律维持社会的运转。这种主张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4)思想自由,行动守法。斯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个人只把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交给社会,由社会统一行使。同时,个人永远保留财产权,以及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权。他指出,这也就是个人放弃自由行动之权,而保留自由思考之权,人在国家状态中思想应该是自由的。“思想自由,行动守法”,就是斯宾诺莎全部政治学说的最终结论。
(5)民主政体最优论。斯宾诺莎在理论上认为,所有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最好,因为人在这种政体下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创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4、意义:
① 天赋人权理论后来经霍布斯与洛克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完成系统化,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 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二) 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人物简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
美国有位学者认为:“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即独立和批评的精神,个人主义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现在16、17世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并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中达到顶点的那种精神。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灵顿。17世纪50年代年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青年时期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洛克最初的成名之作是《人类理智论》,论述了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局限性;洛克的观点基本上是经验主义。在《论信仰自由书》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应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论政府》,他提出了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更夫政治”。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问题:洛克的主要著作是什么?他提出这一学说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1)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2)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1690年发表《政府论》
思想主张
他的思想主要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有限等,
(1)天赋人权。与霍布斯一样,洛克设想了一种先于政治社会的权利,即自然权利。这种权利在政治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之中即已存在,并为每一个体平等地拥有。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绝对主人,与他人平等而不受任何人支配。这种自然权利,即是“生命、自由和财产”。洛克也认为人类在国家产生之前存着自然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特别是财产权,这些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洛克是系统阐述“天赋人权思想”的第一人。
(2)法治。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人人有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想有多于他人的权利,一切权利和管辖都是相互的。进而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并明确提出了法治主张。
(3)社会契约。与斯宾诺莎一样,洛克也认为人们将判断善恶和实施惩罚的权利即行动权交给国家掌握,由国家执行,但洛克明确指出“这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也就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也体现了建立法治社会的思想。
(4)主权有限。为了保证人的自由,洛克提出了“主权有限论”,他把个人的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国家主权虽然属于人民,但为了保障个人的各项自由权利,这种主权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其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联盟权)三个部分,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洛克主张为了保证人的自由,必须限制国家权力,他最早提出人民拥有“革命权”,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他提出分权主张,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同时,洛克强调在国家权力中,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同时明确指出“这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也就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也体现了建立法治社会的思想。洛克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革命权利”、“主权分割”的思想在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克主张为了保证人的自由,必须限制国家权力,他最早提出人民拥有“革命权”,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他提出分权主张,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同时,洛克强调在国家权力中,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思考: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与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①洛克的三权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孟德斯鸿的三权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②洛克对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区分,并把两者均归于君主。
孟德斯鸠则把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为行政权,同时增加了司法权,并主张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5)最佳政体:君主立宪政体
板书:主要著作:《政府论》
主张:
(1) 实行法治——并为之提出了两个重大原则即“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天赋人权说: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3)分权制衡论:立法权(属议会)、行政权和对外权(属国王),以防止君主专制。
(4)社会契约论:议会集体约束下的君主政体。
(5)最佳政体论:君主立宪政体。
意义:
两个第一:第一次系统提出“天赋人权”学说;首创资产阶级分权制衡学说
两个影响:其思想成为英国革命最有力的辩护;
对法国大革命、北美革命乃至今天世界各国产生影响。
(三)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人物简介: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祖籍法国,信仰新教。出生不久,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个钟表匠。父亲离家出走后卢梭去过农村、在城里当过仆役、学徒,这使他终生推崇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劳动者地位。后外出流浪,改信天主教,曾为德·瓦朗夫人收留,系统地学习了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音乐和拉丁文,并接受了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响。1749年10月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应第戎学院的征文,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中选,蜚声法国。1755年,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应第戎学院第二次征文,从此蜚声文坛。
从1756到1762年,卢梭隐居在巴黎近郊期间,发表了《新爱洛绮丝》、《民约论》和《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他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民约论》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爱弥儿》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他认为教育能恢复人的天性。此后他被迫过着流亡生活。在流亡中,他发表了多年编成的《音乐辞典》,写成自传《忏悔录》。《忏悔录》(1781~1788)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历数了他孩提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这部自传名曰“忏悔”实为“控诉”。
1、背景:法国的启蒙运动正在开展;18世纪的法国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带来的不平等给一些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家造成迷惑与不解。
2、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3、思想主张: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出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导致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制订维护富人利益的法律建立国家,最后专制暴君利用国家权力统治和奴役民众。他揭露了富人的法律和君主专制政府奴役人民的本质,认为人民以暴力推翻暴君是完全合理的,一个新的平等的契约将要取代骗人的契约和君主专制制度。(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什么?私有财产?)
阐述:
(1)自然状态——平等。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人是孤立的,这与斯宾诺莎和洛克的描述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孤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平等是人类天赋的自然权利。洛克也认为人类在国家产生之前存着自然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特别是财产权,这些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洛克是系统阐述“天赋人权思想”的第一人。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2)社会状态——不平等。与斯宾诺莎和洛克的主张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和国家状态之间存在着社会状态。卢梭认识到了社会状态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进步,但他更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财产出现,导致人类不平等产生,社会状态的不平等是财富占有的不平等。
(3)国家状态——不平等。卢梭认为,由于有财富的不平等,富人通过欺骗的手段与穷人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人类进入国家状态,出现了政治的不平等。
(4)重订契约——平等。正是由于国家状态的不平等,卢梭认为应该重新订立契约。卢梭认为人们重新订立契约时让渡的不是部分权利,而是全部权利,这与斯宾诺莎和洛克的主张是不同的。正是由于所有人将所有权利让渡给所有人,因此,所有人都是主权者,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5)理想社会——平等。卢梭认为,由于重新订立契约,人类就进入理想社会,他强调人民是政治活动不可或缺的主体,就是按照公共利益的需要,由人民自己制定法律,由人民安排政府去存的国家。
《社会契约论》:书中提出三个观点:
(1)人生而平等,因此必须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定立契约创建国家;
(2)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因此当人民的自由被强力剥夺时,人民有权推翻它夺回自己的自由;
(3)民主共和与公共意志,因此最好办法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众利益和自由。
最佳政体观:资产阶级共和国。
我们都熟知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假如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我们也知道美国《独立宣言》上的那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卢梭的思想对于法国、美国的革命和建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健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中指出:在法国大革命中,卢梭坚定的民主信念、以暴力反对专制君主的政治主张、自由与平等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社会契约论之上的政治蓝图,富含批判性与革命性,更多地反映了第三等级的政治立场,因此,同时被民主派与激进派奉为精神领袖,无论是吉伦特派还是雅各宾派,几乎每一位革命先锋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卢梭的影响。总而言之,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运动。卢梭的思想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观和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观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两大体系,他们共同构成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政治观。
4、影响:否定了专制王权,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
归纳板书:内容①天赋人权说:平等权
②社会契约论:人生而自由平等
③人民主权说:国家主权源于人民(民主共和国)
④政体说: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资料:
(1)平等是卢梭追求的首要目标
“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
(卢梭追求的平等不仅是法律上的平等,还包括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2)社会契约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其积极意义何在?
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积极意义: ①否定了专制王权; ②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比较洛克与卢梭在社会契约学说上异同点
相同点:都认为国家或政府是人民通过定立社会契约而建立的。
不同点:
洛克认为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社会契约的完美体现,主张君主立宪制。
卢梭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建立民主共和制。
▲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主权归于国家首领;
(3)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①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资料:
阅读材料:(1)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自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在一个完美的立法之下,个别的或个人的意志应该是毫无地位的,政府本身的团体意志应该是极其次要的,从而公意或者主权的意志永远应该是主导的,并且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规范。 ──同上
(3)公意是人民整体的意志,也自然包括个人意志;那么个人服从公意,服从主权也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等于是自由。公共意志的基本特点是它的整体性。首先、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其次、公意享有最高权威,第三、公意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公意是从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众意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私意和团体意志也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选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上述两则材料中卢梭提出了什么理论?其实质是什么?
公共意志论。将公共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主权。(说明:卢梭认为主权体现人的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
(3)阅读教材两则资料卡片,卢梭强调了人的那些自然权力?这些权力具有什么特点?
生命权和自由权。它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不可转让。
课堂总结:1.列举近代民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7)
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康德
列举近代启蒙思想主要主张(5)
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公共意志、主权在民
三、对近代民主思想的评价
1.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3.鼓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的斗争
★欧洲近代民主思想对中国的民主思潮影响
1.早期维新派开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戊戌变法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严复)
3.新文化运动中更广泛宣传,并更彻底地反对封建思想
★▲洛克的思想中能体现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茅屋)。”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
课标要求: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近代中国,一批有志之士在同封建专制作斗争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民主性的思想主张,这是打到君主专制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对此我们应当了解。
2、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对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作历史的辩证的考察,既要认识其光辉之处,也要指出其局限性。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教师可以分发一些有关维新派和孙中山阐发民主思想的材料,并提前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比如:比较维新派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看看孙中山在这方面对维新思想做了哪些方面的继承和超越。
2、课堂上,教师可就一些相关性的问题提出并让学生回答,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近代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积极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人权思想,加大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力度和宣传民主思想的深度,真可谓民主潮流后浪推前浪。他们不仅是民主思想的传播者,更是民主政治的实践者,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中国的民主才会发展到今天的进步程度。
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一些主张难免有些不足,比如:维新派希望通过君主立宪制来改变专制的现实,孙中山早期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这些局限性通过后来的政治活动受到挫折而得到验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在中国民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与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异同
难点: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启发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古代中国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唐太宗把民比作水、把君比作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思想主张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思想吗?当然不是,那么中国何时开始民主思想的探索,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历程呢?
第三课:中国近代对民主理论的探索
一、民主思想的萌芽: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黄宗羲
(1)主要思想:
①批判君主专制的最高代表—皇帝,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揭露封建法律的虚伪性,主张“有法治而后有治人”,认为应当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2)影响:
在当时的中国,黄宗羲难能可贵地表达了一种民主与法治思想,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主要思想:(1)抨击君主专制,批判“家天下”的天下观,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是有区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思考: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2)提出众治的思想。
3、反思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1: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过历朝的完善、加强,明清时期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大大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和原因之一。
材料2: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不断缓慢发展。这些变化首先反映在了思想界里。于是,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形成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材料3:明朝中后期,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西方进步的科技知识开始传入我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经学转向科学,高举起“求实”、“明理”的旗帜,掀起了振兴科学的启蒙运动。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对君主专制反思的原因是什么?
(1)原因
①政治: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②思想: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
③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外来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局面出现。
(2)影响
他们的反思对于促进政治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换有着较大的影响,表达了中国人对民主朦胧的渴望。
过渡: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对君主专制的反思是对民主的朦胧认识,是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那么近代中国何时开始对民主进行理性认识,产生了民主思想呢?
二、民主思想的产生:维新派的民权思想
1.历史背景
(1)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资产阶级学说的传播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
2.代表人物
认为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立之权”,还认为“人人平等”。(康有为)
认为专制君主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一人而夺众人之权。” (梁启超)
“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 (谭嗣同)
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严复)
以上四段话各是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3·主要内容(民权观):
代 表
民权思想
康有为
?①认为人人有自主、自立之权。(人人指资产阶级)
②主张人人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违背天赋人权的公理。
③开国会、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梁启超
1、认为民权政治(特点)是近代历史发展的新事物,必须实行必然实现。
2、认为专制君主是“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以一人而夺众人之权。”
3、中国若再不开放民主,就要亡国灭种。
谭嗣同
认为君主专制是万恶之源,主张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为平等。
严复
吸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思想,传播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君民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4.历史评价: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对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②但没有多少可行性,社会影响较为有限。
P14学习思考:严复宣传“天赋人权”论时,只是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而不像卢梭那样倡导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
这是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决定的。因为:
其一: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勇敢,也没有欧洲资产阶级封建斗争的冲劲。因此,严复虽反对君主专制,却赞成君主立宪,希望“圣明君主”从上面来支持改革。
其二:他们认为老百姓不开化,现在实行“民之自由”的自主,还不到时候。
过渡: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民主开始理性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那么民主思想何时走向成熟的呢?
三、民主思想的成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895年5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0月,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一个向皇帝请愿上书,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出现了改良与革命两面鲜明的旗帜……。
从1895年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的几年间,改良派的变法活动以北京、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为枢纽,有风靡全国之势。……而革命派还只活动于远离北京的海南地区,声势不著,显然居于次要地位。直到1900年,……革命的声势日张,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流。
促成革命与改良地位的变化,除了变法运动的失败对改良的打击外,就是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朝的腐败兜底暴露,人们对它已绝望······
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戊戌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③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
2·民权思想:
(1)主要内容——民权主义
民族主义——前提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①民权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②民权主义提出的原因?(因为不满少数人专政)
③民权主义的内涵?(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基本内容---五权宪法原则:
①五权原则是指?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②提出原因?
西方三权分立学说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其官吏的产生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作弊和任人唯亲的现象
③有何作用?
A、即可打碎中国封建专制体制,又可革除欧美选官制度所导致的弊端
B、共和政体能够达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彻底实现三民主义
C、五权宪法的设想在政治实践中没有得到完全实现
④有何特点?
A、五权分立和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要一次完成
B、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借鉴改造,具有创新性。
(3)发展: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①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反帝、民权的普遍性、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②新三民主义有何影响?
积极影响: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消极影响: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③探究:比较维新派康、梁民权思想与革命派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异同?
同:
时代背景:都产生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代表利益: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理论来源:都来源于西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共同主张:都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方式。
历史影响:1、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中的反应
2、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都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异:
思想特点:康、梁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批判旧思想。而孙中山直接利用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并进行创新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具体主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五权分立。
运行方式:康、梁主张用和平和改良,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而孙中山主张以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小结:近代中国对民主理论的探索经历了从萌芽到产生再到成熟的过程,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从朦胧到理性的思想质变,同时也体现了民主理论的探索是一个艰辛而
长期的过程。
英国革命前的民主“火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和国王
围绕税收问题斗争的实质。
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革命前困扰英国社会的两大问题及表现,了教英国
传统的议会民主及王权与议会围绕宗教、“君权神授”、税收等方面进行的斗争。透视英国“王在议会”的传统对英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搜集、阅读、归纳、整理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间以启发
式教学和问题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资源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尝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主化进程使近
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了解英国的议会民主,使学生理解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权利请愿书》
难点:1.“王在议会”的传统对英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议会与王权斗争的焦点及在英国革命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火山”口上的“君权神授”
1.背景:15、16世纪英国王权扩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迅速成长。
2.内容:
(1)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君权来自上帝,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国王对议会负责。
经济上:推行商品专卖制度,强行向人民借贷。
宗教上:与信封天主教的西班牙王室妥协联姻;加强国教的统治地位。
(2)查理一世的政策
“君权神授”的理论运用到现实政治生活中;1629年,解散议会,实行无议会专制统治。
(二)尴尬的税收问题
1.英国议会传统
(1)产生: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征税召开议会,史称“模范议会”
(2)组成:上院由教会上层和贵族代表组成,称贵族院。
下院由乡绅、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称平民院或众议院。
(3)职能:司法请愿,代表民众向国王递交请愿书,申诉各类法庭在司法中遇到的难题。
决定征税:未经议会的授权和同意,国王不得征收任何赋税。
2.议会反对派的形成
(1)组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结果:同王权展开了斗争。
3.税收斗争
(三)斗争的檄文——《权利请愿书》
1.历史背景
(1)查理一世统治时期,王权与议会的矛盾大大激化。
(2)查理一世推行借贷、逮捕、监禁拒购公债的骑士,引起了民众抗议运动。
2.提出:1628年,在反对派领袖柯克、皮姆等领导下,向国王提交了《权利请愿书》
3.内容:由学生根据课本总结。
4.评价:使议会对王权的公然挑战,是议会的一次胜利,但查理一世没有认真履行,最终把议会推向了国王的对立面。
四、教学反思
注意分析英国王权和议会斗争的焦点和实质,分析王权和议会斗争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
一、教学目标
(一)内容标准:
1.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过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2.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二)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抗议书》的内容及其对英国革命乃至其民主进程的影响,了解革命的爆发及其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透视历史问题和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了解克伦威尔及其对革命的作用和影响,尝试对克伦威尔本人及其共和国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引领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而英国也从一个岛国走出欧洲,走向世界舞台,在近代历史上独领风骚几百年,这一直是颇为关注并致力揭示的历史奇迹。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任何国家的崛起与衰落都有其深层的原因,因此可以从其历史中窥得真谛,破译成功密码,并将之迁移到自身,播下成功的种子。由英国革命的独有特点,教育学生理解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把握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大抗议书》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克伦威尔和他的共和国。
难点:1.英国革命历尽曲折的原因
2.“光荣革命”为何能创造奇迹。
三、教学过程
(一)民主派的纲领——《大抗议书》
1.背景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A.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B.标志:长期议会的召开。
(2)议会同王权展开了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
2.通过:长期议会在1641年11月通过。
3.内容:
(1)揭露无议会期间国王查理一世的过失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2)重申议会拥有决定征税、拨款等权力。
(3)要求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并提出其他政治、经济要求。
4.意义
集中体现了议会中各种反王权力量的政治、经济要求,成为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的政治纲领。
革命的过程
1.内战时期
(1)过程:
A.1644年马斯顿荒原大捷
B.1645年改组议会军
C.1645年,议会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歼灭王军主力。
D.1647年,1648年议会军两次俘获国王。
(2)结果
A.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B.1649年5月19日,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2.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1)过程
A.1651年,克伦威尔镇压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反抗行动。
B.1652年,英军征服爱尔兰。
C.1653年,克伦威尔任“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
(2)评价:集权政治在稳定政局,巩固革命成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依靠个人威信建立的集权统治非常脆弱。
3.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1)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维护刚刚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需要迅速地稳定政局。
(2)时间:1660年5月,查理二世即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3)结果:损害了大资产阶级、新贵族、英国国教徒的利益。
4.“光荣革命”
(1)过程简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
(2)意义: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注意体会革命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法国人民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力量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重点: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革命的三个阶段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评价雅各宾派专政,理解大革命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照进巴士底狱的阳光
(一)革命的背景
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1)革命前法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2)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民非常贫困,导致法国工业的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3)法国在革命前保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二等级由教士和世俗贵族构成,他们是特权等级,享有免税权;拥有大量土地。第二等级由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组成,他们是被统治阶级,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的冲突上。
2、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18世纪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即将开始的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3、直接原因(导火线):严重的财政危机,三级会议召开
(1)由于宫廷的挥霍和连续的对外战争,法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国王路易十六企图通过向特权等级征税解决问题,无果;国王希望召开三级会议,试图迫使第三等级出钱来挽救统治危机。
(2)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强烈要求三个等级一起开会,按人数进行表决,遭拒绝。
(3)6月第三等级宣布自己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国民议会,遭到国王的阻碍,从而代表发表“网球场誓言”——制定宪法。不久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
4、外部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作用。
(二)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一向被视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
二、大革命的三个阶段(1789-1794年)(见表)
君主立宪派统治时
吉伦特派统治时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时间
1789.7—1792.8
1792.8-1793.5底6初
1793.6-1794.7
阶层
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工商业大资产阶级
中小资产阶级
机构
制宪议会
国民公会
国民公会
重大事件及措施
1、反封建法令
2、《人权宣言》
3、1791年宪法
4、1792.4对外战争
经济:颁布新土地法
政治:建立共和国
处死路易十六
对外:瓦尔密战役
1、土地政策
2、恐怖政策
(经济、政治)
3.反击外来干涉势力
面临危机
1792年普奥联军进逼巴黎
面对外患内忧
结束事件
1792.8.10巴黎人民
第二次武装起义
1793.5底6初巴黎人民
第三次武装起义
1794.7热月政变
—大革命结束
1、关于《人权宣言》
(1)性质: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2)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3)主要内容::人权、民主、法治、尤其强调平等。
(4)评价:批驳专制王权封建等级,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亚洲国家社会改造。
2.关于法国《1791年宪法》
积极:在原则上提出权利自由平等和在国家权力上实行三权分立,从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角度来看,是有进步意义的。标志着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局限:用种种条件限制公民选举权,体现了用财产上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暴露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口号有着虚伪性。
3.关于恐怖政策
(1)内容: 经济上实行限价法令;政治上,建立专制政府,通过《惩治嫌疑犯法》。
(2)恐怖政策是法国小资产阶级在革命政权和革命成果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严重威胁时采取的一种统治政策,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但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资产阶级正常的统治手段,不可能长久执行。
(3)评价:挽救了革命,维护了共和制,使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资产阶级:限价法令违反了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的原则,恐怖政策使人人自危,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形势稳定后继续实行恐怖政策,最终导致了雅各宾派的分裂和失败。
4.“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
(1)政局稳定后。罗伯斯庇尔没有及时停止恐怖统治,反而成为维护个人统治、排除异己的工具,从而引起了整个资产阶级的恐慌,导致了雅各宾派的分裂。
(2)政变发动者:是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联合力量。
(3)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结束
(4)热月政变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正常统治秩序,是进步的
三、影响深远的革命
1.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对社会经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社会改革。
2.在大革命中,巴黎人民三次起义挽救了革命,并把革命一步步向前推动。
3.法国的封建生产关系被彻底摧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4.提出一系列政治原则,对欧美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1.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和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统治时期面临的相同问题是( )
A.财政困难
B.外国武装侵略
C.国内革命战争爆发
D.都被推上断头台
2.1789年8月,制宪议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对这一规定的准确理解是( )
A.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变为现实
B.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
D.标志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材料阅读:
材料一 路易十四在位时宣扬“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朕即国家”。
材料二 路易十五在位时更加荒淫无度,他“哪怕死后洪水滔天”,也要及时行乐。
材料三 路易十六在位时,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在三级会议上,他闭口不谈政治改革、给予资产阶级平等参政的权利,只要求解决财政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与法国大革命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路易十六统治法国的情况
◆延伸探究:
大革命初期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法国的政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由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共和政体。说明: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反封建斗争逐步深入,对法国社会的改造吏加彻底。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小知识: 大革命时期的共和历法
法国大革命中一度实行共和历法,它规定以1792年9月22日即第一共和国成立作为共和国纪元的开始。秋季为一年之首(葡月、雾月、霜月);其次是冬季(雪月、雨月、风月);再次是春季(芽月、花月、牧月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
学习目标:
了解拿破仑上台及帝国兴衰的历史,透视“拿破仑时代”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
1.拿破仑的改革及影响。
2.拿破仑战争对外的不同作用。
难点:
1.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及影响。
2.拿破仑的遗产。
热月政变
1.时间:1794.年7月
2.原因:督政府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反法同盟入侵危急中的法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应对危局
3.实质: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正常统治秩序,是进步的,热月党人推翻了雅各宾派统治,建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 1794—1799)
拿破仑的上台
①必然性:督政府软弱;外族入侵;大资产阶级需要强权任务;本人的军事才能。
②偶然性:危急中的法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稳定政局。
拿破仑第一帝国的统治
1.时间:.第一帝国的建立 ----1804年12月
对内: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上,进行
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法律上,颁布《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
社会的立法规范;教育文化上,建立公立的中学和
法兰西大学,鼓励科
2.内外政策 对外:早期:抗击欧洲的反法同盟,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传播
了革命思想和精神,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后期:侵略欧洲一些国家,带有争霸、侵略和奴役性。
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对法国和欧洲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活动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侵略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的消极一面。尽管拿破仑帝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纵观一生的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应是主要的。
曲折的民主之路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概述拿破仑帝国覆灭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的
基本史实,认识法国共和体制形成的艰巨性。
知识与能力:了解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政局动荡的原因。理解七月革命、
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中,工人阶级未能掌握政权或惨遭镇压的深刻教训。了解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认识共和政体形成的艰巨性。
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课中关于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的讲述,
了解在这些革命活动中所蕴涵的民主因素和动力。搜集有关在法国共和体制问题上出现的各种政治派别主张的资料,分析各派别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的学习,认识
到工人阶级在近代民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法国共和政体的学习,培养学生为民主政治而努力的坚韧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和1875年宪法
难点:围绕法国的政体而出现的各种势力派别。
三、教学过程
动荡中的法国——王朝复辟时期
时间: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到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被称为法国历史上的王朝复辟时期。
政策:
(1)”钦赐“《宪章》:表示了对大革命基本成果的承认。
(2)政体:建立君权极为强大的君主立宪政体。
(3)议会制度:实行两院制议会制度。规定苛刻的选举和被选举资格,使封建贵族占据政权主导地位。
(4)极端反动政策:修改选举法,使之更加有利于贵族地主;通过书报检查法令,加强对舆论的控制;使天主教势力夺回了文化教育大权。
3、结果:复辟王朝不能稳定政局,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二)为自由和民主而战
1、查理十世倒行逆施
(1)政策:加强天主教势力,极力恢复旧贵族特权和君主专制;发布敕令,解散议会,实行只有土地所有者享有选举权的选举法。
(2)结果:加剧了法国社会矛盾,引发了七月革命。
2、七月革命
(1)进程:1830年7月27日,口号:“打到波旁,自由万岁“
(2)意义:阻止了封建制度复辟,重新确立了法国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也促进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3、七月王朝
(1)建立:七月革命后,大金融家拥戴路易·菲利普为国王。
(2)性质:大资产阶级专政。
(3)统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工商业主和新贵族的政策。
(4)结果:阶级矛盾依然尖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
4、二月革命
(1)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打击。
(2)进程:1848年2月,口号:“打到路易·菲利普“、”共和国万岁“。
(3)结果:七月王朝覆灭;资产阶级成立临时政府;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5、六月起义
(1)原因:资产阶级政府下令ji解散国家工场。
(2)结果:被资产阶级政府残酷镇压。
(3)启示: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反抗封建势力,争取民主的时代已经过去;无产阶级要继续进行民主斗争,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围绕政体的角逐
1、保皇派与共和派的斗争
(1)保皇派:
A、组成: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
B、目的:企图在法国恢复君主制。
C、代表:梯也尔、麦克马洪。
(2)共和派:主张在法国实行共和制。
2、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分析七月王朝、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的所代表的阶级性质。
第1课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
课标要求: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3.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权》、《独》、《人》的基本内容认识到讲民主理论渗透到法律文献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三个文献所体现的民主思想,领会近代民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查资料,分小组讨论文献所涵盖的民主思想以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的三个文献的学习,理解我民主化京城的曲折与艰辛。深刻认识民主化进程是人类追求进步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民主政治的含义(三个层次)
民主政治的含义氛围三个层次,首先是民主思想与民主理论;其次是民主制度;第三是民主运行程序。
(1)近代民主理论从提出到付诸于实践,并由民主意识上升到国家意识,为更多的人认可和遵行,一般要经过哪些流程?各程序之间有何关系?
民主政治实现的一般流程: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制度
民主理论——通过民主运动推动——形成法律文献——制度
而民主思想与理论转化为民主制度的必由之路是首先要写入法律文献。通过法律文献将民主意识上升为国家意识,为跟多的人认可和遵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可操作的民主运行机制,这就是民主政治的一般流程。
三者的关系:民主理论对民主运动进行指导,民主运动是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的中介,而民主理论通过民主运动最后以法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既是对民主运动成果的肯定,也为实现民主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2)近代早期主要国家发生了哪些民主运动?产生了哪些法律文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一、从思想走向法律的民主
1、近代民主思想的主流:天赋人权思想、人民主权论、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2、近代民主化的一般历程:通过民主运动的推动和传播,民主理论变成法律民主的思想理论制度化又是民主运动的目的之一
二、英国的《权利法案》1689年——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形成
1、内容:
(1)法律高于王权
(2)从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方面限制国王的权力
(3)确立议会在选举、辩论、集会等方面的权力
2、体现的原则:(1)法律至上(2)限制王权(3)议会主权至上
3、意义:
限制了王权,强调了“议会至上”原则,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权利法案》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从此,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
三、美国《独立宣言》
1、背景:
(1)启蒙思想的传播(“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理论、“主权在民”思想和三权分立学说)及自己的启蒙思想家的产生(富兰克林和杰克逊);
(2)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潘恩《常识》);---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3)英国殖民残酷的统治;---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成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4)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发表:1776.7.4由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
《独立宣言》的组成部分:(1)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
(2)着重表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思想。
(3) 历数英国罪状,说明被迫革命。
(4)庄严宣告独立
资料: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3、《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4、《独立宣言》的影响:
A、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和国的原则,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马克思说:美国是“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和最先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的地方”;是“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
B、对美国:宣告美国成立;指导独立战争胜利;其民主精神影响美国未来。
C、对世界:推动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民主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影响?)
4、《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A、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
B、真正有权参政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
四、法国《人权宣言》
1、《人权宣言》背景:
a、启蒙运动的发展为革命提供了思想舆论准备 (伏、孟、卢)
b、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
c、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d、18世纪末法国政府召开三级会议成为革命的导火线
2、颁布 ①、时间1789年8月由国民议会通过
②、作为《1791年宪法》序言
3、《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4、《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主权在民等
-----------------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立国原则
5、《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人权、法治。
涵盖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学说、法治原则和平等学说。
6、意义:
①把资产阶级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华。
②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③所阐述的民主自由思想对欧美、对世界、对亚洲和中国的宪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局限性: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的新的不平等。(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
▲比较《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
相同点:
①理论基础:都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为理论基础;
②对革命的影响:既推动革命的进程也体现革命的成果;
③均是西方民主制度史上的重要文献。
不同点:
①目的和侧重点不同:
《独》是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的理论依据,侧重于谴责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赋权利的罪行;
《人》重在确立宪法的基本原则,将矛头指向旧秩序,重视对“自由”、“平等”、“法治”的阐述;
②对世界影响不同:
《人》规定的人权比《独》更具体、广泛,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
课标要求:
1.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说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英国的议会制度.内阁制度.政党制度和法国共和制度形成过程的学习,形成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初步认识,并购能运用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来分析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让学生增加对英国的议会制度.内阁制度.政党制度感性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学生对英国.法国民主制度特点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往往与历史传统.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英法体制的比较人是民主政治形式的多样性与民主政治本质的普遍性的共存。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1.君主立宪制度
(1)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
(2)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A.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建立;
B.历史条件:悠久的宪政传统;
C.法律依据:《权利法案》及其他法案(《王位继承法》和《三年法案》)
(3)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复习回顾:《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原则?为什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原则:(1)法律至上(2)限制王权(3)议会主权至上
理由:《权利法案》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从此,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5)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封建时代的君主制的区别:
国家政治体制的构成.国王和议会的地位
(6)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A.对英国:资产阶级分享到国家权力;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制度保障;在本质上逐渐实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B.为很多国家效仿
2.责任制内阁
(1)含义:责任内阁制即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
萌芽:16——17世纪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中的外交委员会;
形成:18世纪早期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实行首相;
进一步完善: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的经过。
1.“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乔治一世不出席内阁会议,内阁会议无人主持 。
4.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创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并逐渐形成一些惯例。
5.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问题:在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惯例?
1.沃波尔时期:◆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的先例
2.小皮特时期
◆开创了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内阁大臣免去了向国王呈报公文的例行手续
◆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担任内阁首相
(3)内阁的职权:最高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4)首相.内阁.政府产生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在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政府首相,首相根据国王授权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呈请国王批准,内阁和政府便告成立
(5)首相的地位和职权:政府首脑.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实权;受议会监督
责任内阁形成的意义:既完善了英王君主立宪制,又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此种方式。
▲问题:内阁与国王的关系如何?与议会的关系如何?
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
▲联系必修一,回顾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
①内阁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领袖为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②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首相必须辞职(或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④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
※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间接民主;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保留中世纪的传统特征(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国家权力重心发生了变化。)
※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意义:
A.对英国:缓解社会矛盾,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B.对世界:对于欧洲.北美地区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的代议制民主政治
4.两党制的演变:
(1)发端于复辟王朝时期:辉格党????? 托利党
(2)形成于1832年议会改革【19C议会改革后】:自由党.保守党轮流执政
(3)演变【20C初至今】:工党保守党
▲英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争取民主-------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民主---------《权利法案》
完善民主------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议会改革
两党制
▲问题:从英国民主制度确立.发展的过程中分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
1.代议制的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
2.代议制的特点:
历史悠久,具有连续性
具有渐进性
具有创新性
是一种间接民主
具有包容性和较大的自由度
(英国代议制的建立体现了英国的妥协的传统,国王议会政党民众之间有较强的互相包容性,很少出现像法国那样过激的行为)
3.代议制的影响:
1.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资产阶级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3.是人类民主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对世界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哪些?
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民主共和制等
▲雅典民主政治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直接民主制---全体男性公民参政。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
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议会等,行使国家的主权。
▲英国代议制民主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点包括
A.是间接民主
B.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
C.内阁是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思考: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明朝的内阁是封建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总体把握
①是代议制立宪政体 ②王权受法律和议会的限制③议会权力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权力 ④英国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力 ⑤英国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阅读思考:
法国共和制何时确立的?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试分析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
1.斗争过程:
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年称帝,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1815年封建专制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极力恢复封建秩序。
1830年巴黎人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政权,代表金融贵族利益。(1830--1848)
1848年“二月革命”取得成功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1852年,路易.波拿巴宣布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拿破仑三世对内独裁,对外扩张。在普法战争的失败中灭亡。
1871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0--1940)共和派险胜帝制派,最终确立共和制。
2.确立标志:1875年宪法
1875年宪法确认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此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的产物,但它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
1879年共和政体最终确立。共和派赢得总统选举,由此操控了(议会两院.内阁和总统)三大机构,共和派一统天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艰难曲折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
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
课标要求: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美国民主制度,尤其是1787年宪法所存在的不足。了解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收集美国历史上有关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分组探讨美国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虽然在推动历史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剥削阶级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它有着极深刻的阶级局限性。
重点:1787宪法的内容和评价
难点:在政治铁三角中,利益集团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回忆英国和法国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引入美国的学习。
一、1787年宪法——独立之初的美国民主建设
1、背景
(1)美国革命是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
(3)美利坚民族的文化观念来源于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传统。
(4)美国独立后邦联政府的缺陷。
师:介绍邦联制的缺陷:
1776年邦联政府的建立虽然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独立后其弱点很快暴露出来:首先邦联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他仅仅是13各主权国家的松散联盟。第二、它没有权力管理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也无权向各州征收税,机构无法运转。第三、缺乏一个有效的全国性政府,无力保护独立战争成果(无统一的军队,无统一的宪法与法律,无统一的中央机构。对内不能应付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对外不能应付英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邦联政府的建立?为什么美国在独立过程中选择建立松散的邦联政府?
(1)、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的分而治之使独立时各州的权力和利益诉求强烈,各州本身保有了较大的独立性。
(2)、同时各州普遍担心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会因集权而侵害各州及个人的权利(出于对专制政府的恐惧)?
谢斯起义后,形势的发展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制止社会的动乱,协调州际间关系,巩固独立葛民成果,防止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在这个问题上,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取得了一致。
2、制定:1787年9月,通过1787年宪法草案。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建立民主共和体制
3、内容:联邦制、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制
(1)联邦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州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以联邦宪法为准;各州有权制定州宪法和法律。
(2)共和制: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
(3)三权分立原则:体现“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权力
归属
产生
职权
联系
立法权
国会
各州议会选参议员;选民直接选众议员
最高立法权、征税权、征兵权、宣战权、贸易权、缔约批准权
相互独立,
彼此
制约
和平
衡
行政权
总统
选民间接选出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任命政府高官、法律否决权,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司法权
联邦
法院
总统任命,
参议院同意
最高审判权、释法权
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联邦制和法治原则。
▲通过1787年宪法, 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哪几种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
总统制: 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 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 掌握全国的最高行政权。掌握全国的最高行政权。
共和制: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治组织形式。
联邦制: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行使主要国家权力; 各州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各州不得违反联邦( 各州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各州不得违反联邦(国 的宪法和法律。 家)的宪法和法律。
4、历史意义:
地位: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1)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它确立的联邦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小州之间、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它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为欧洲的反封建斗争树立了一面旗帜,也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巩固与完善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4)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二、宪法的局限性
1、原因:参与制定宪法的政治派别之间利益各异、矛盾重重。
2、表现:
(1)不合乎严格的立法程序
(2)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3)宪法中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3、宪法局限性的原因:
1787年制宪会议的初衷只是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邦联;宪法本身是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的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4、宪法的完善:
A、手段: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正宪法。
B、成果:黑人和妇女权利陆续得到承认。
C、意义:联邦制内容得到补充和完善,宪法生命力得到更新,对美国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利益集团
1、产生背景(教材)
①选举和投票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不同阶层和各种社会团体的特殊利益要求;
②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约定,人民有向政府请愿、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权利,这就为各种利益集团的合法存在和开展活动提供了宪法依据;
③美国是建立在多元经济和文化基础上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特点日益明显。?
2、概述
(1)目标:不在于寻求执政,而是试图通过其活动影响政府的政策,来维护本集团的利益。
(2)类别:经济利益集团和非经济利益集团。
(3)特点:社会利益多元化。
(4)手段:游说过会、政府或者进行法院诉讼。
(5)影响:利益集团不仅影响决策,有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直接参与决策的地位;被称为“政党的补充”或“院外集团”。
师: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形式,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什么异同。
分类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项目
经济
基础
国家
性质
司法
权
权力
中心
政府
产生
政府
首脑
元首
元首
职能
元首
任期
元首产生方式
美国
共和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专政
独立
总统
总统
任命
总统
总统
有实权
有任
期
民选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议会
首相
提名
首相
国王
礼仪性
终身
世袭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的斗争
一、教材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 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归纳、演绎、推理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体西用“的主要观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能够从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中找到历史进步的足迹。
2.过程与方法:
可借助必修课的相关内容,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起步,是伴随着救亡而进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思想、民主运动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的艰巨性,体会民主对近代中国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师: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本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以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代表,今天我们 学习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一、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
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 朝政局内忧外患。(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传输,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3)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含义:在维护中国固有制度和论理纲常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从而达到自强、求富。
3.实践: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4.目的:维护中国的论理纲常,加强对本国人民的统治,抵御外敌的入侵。
5.局限: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没有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
6.意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与思想进一步传入。
▲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进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维新变法——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19世纪末)
?民主共和——辛亥革命(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1915年)
▲认识晚请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1.顽固派和洋务派: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2.维新派(资产阶 级改 良派):
早期: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康梁: 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3.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制
?趋势:从拒绝到接受, 从改良到革命,逐渐深化
二、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
(对西方民 主政治的真正实践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
1.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
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时代潮流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甲午战败,不仅摧毁了洋务派的强国之梦,也把维新派推到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前沿。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③思想基础:
西学东渐之潮尤其是明治维新 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事实使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2)导火线: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各阶层的愤怒。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各省举人数百人。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
(4)思想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5)变法问题:(a)地位:立国自强的根本。
(b)内容:A.治国之法应仿行西方君主立宪制度
B.强国之法,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
C.教民之法,改革教育制度、科举制度。
▲你怎样看待康有为为代表的“公车上书”?
(6)影响: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的传播发展为政治运动。
(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群众性爱国行动的开始,它将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及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各种问题和盘托出,把资 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传播推进到了政治运动阶段)
2.高潮:“百日维新”
(1)背景:
①维新运动逐步推向高潮
(各地维新派人士创立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②民族危机严重(1897年11月,德国出兵胶州湾,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③1898年康有为 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定国是诏》
(3)内容:在人事、政治、经济、文教和军事方面。
(4)评价
进步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
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也没有实行维新派所倡导的定宪法、设议院和君主立宪的主张。
三、民主和专制的较量:
1.推翻帝制:辛亥革命:
(1)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陷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革命思想、革命政党、武装起义)
(2)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过程:创建团体:1894年11月,兴中会。
组建政党:1905年,同盟会。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统治。
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颁布约法:1912年3月,《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背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这部宪法在什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它的制定有什么目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原则?该如何评价?
时代背景:(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现实依据: 美国1787年宪法
目 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B.内容: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平等与自由)和义务。
(体现的是“主权在民”)
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体现的是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三权分立的政体原则)
③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
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C.性质和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D.意义:
①否定封建专制;
(以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形势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确立 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宣告了民主共和原则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③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一度被视为民国的象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④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
局限性: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
2.维护共和的斗争
背景:①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相互勾结。
②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暴露。
③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实行反动统治。
过程:①反对袁世凯专权的“二次革命”
②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 ”: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③反对张勋复辟的“讨逆运动”:
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④护法运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⑤第二次护法运动(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
结果:1920-1922;因陈炯明发动叛乱而失败
影响:(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反对专制、倡行民主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英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
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无产阶级从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的历程,在斗争
中无产阶级认同了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概括无产阶级推动英国议会民主进程和认同自己基本权利的过程,掌握无产阶级为民主而斗争并逐渐走向深入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整理工人阶级对自己的基本权利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通
过材料学习法理解民主的内涵。培养学生从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关系去发现问题,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斗争,使英国民主化进程
加快,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工人阶级对民主追求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认识人类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无产阶级争取经济权益和政治权力的斗争。
难点:1、卢德运动为什么要以破坏机器为斗争方式。
2、英国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争取经济权益的斗争——卢德运动
1、背景:(1)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英国手工业者失业破产,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有所降低(2)1811年,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冲击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
2、过程:(1)卢德派活动隐蔽,往往在深夜把黑心工厂的机器捣毁,(2)1812年,英国议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动用军警对付工人。(3)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4)1813年,在约克郡绞死和流放了数名破坏机器者。
3、结果:在政府的大力镇压下,卢德运动逐渐停止。
4、评价:卢德运动是他们进行经济斗争的一种手段,是一场争取工作权利的斗争;由于觉悟和经验的限制,这种斗争存在很大局限性,工人阶级尚未认识到造成其苦难的根源。
(二)为争取政治权力而战
1、背景:(1)英国资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建立能反映本阶级利益的民主制度。
(2)“维尔克斯“事件使商业资产阶级看到议会容易被权贵把持,选举制度不合理,开始要求改革议会。
2、过程:(1)1792年,工人阶级成立了第一个政治组织“伦敦通讯会“,为争取议会改革而斗争。
(2)资产阶级激进派科贝特创办了《政治纪事》、《黑矮人》等报刊,提高工人的觉悟。
(3)1819年“彼得卢屠杀“。
(4)1832年议会改革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重新确定各选区的选举名额。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政治地位提高;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经过分化和重组,初步形成了自由党和保守党,并开始轮流执政。
(三)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1、背景:在工厂制度下,工人不仅开始认同本阶级的共同利益,还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组织和行动纲领。英国工人阶级开始形成。
2、标志:19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为创办自己的报纸,发动“无印花之战”。
3、表现:1830年,赫瑟林顿发行《贫民卫报》,1830~1836年间,全国共出现近600种无印花报,宣传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是英国工人打造阶级文化、唤醒阶级意识的重要里程碑。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工人运动分经济、政治、思想意识三个层次来学习。
英国工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
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准确记忆并深入理解《人民宪章》
的内容。了解宪章运动的精神在英国议会改革中的体现,认识政治民主的发展是人民不懈斗争的结果,掌握英国统治者顺应人民的要求,对议会进行改革的历史过程。理解英国无产阶级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过程与方法:英国议会民主是学生较为陌生的,结合必修课中关于民主的
学习,归纳英国工人要求的议会民主的运行机制,理解工人阶级成为举足轻重政治力量的原因。运用材料学习法,列表归纳英国议会改革的历程,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理解改革也导致了英国社会的革命性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英国宪章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为实现目标不
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在生活中树立践行民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宪章运动。
2、英国议会改革的历程。
难点:英国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与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洛维特的倡议
背景:(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
而,广大劳动者在经济上却没有多大改善。(2)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得以进入议会,但人民群众却处于无权地位。(3)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领导人是威廉·洛维特。
内容:普选权、秘密投票、议员不应该有财产资格限制、给议会支付薪金、
选区平均分配、议会每年改选。
英国宪章运动
序幕:洛维特的倡议
纲领:《人民宪章》
过程:A、1839年2月,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要求实现《人民宪章》。B、1842年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掀起了宪章运动的高潮。C、三次请愿运动被镇压,1848年以后,运动逐渐衰落。
意义:宪章运动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人民宪章》要求的民主权利
1、背景: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统治阶级接受了宪章派的一些民主要求。
2、表现:(1)1867年议会改革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大部分工人得到选举权。
(2)1871年,英国通过 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会法》,工会取得合法地位。
(3)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
(4)1884~1885年议会改革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了选举权。
(5)20世纪初,妇女取得选举权。
(6)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俸,工人议员的生活有了保障。
3、英国真正的改革时代
师: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归纳1867年议会改革后,英国迎来了真正的“改革时代”的表现。
(三)工人的政党
历史背景:宪章运动后,公会卷入政治活动,英国产生了工会代表大会,工人代表开始参加议员的竞选,工会运动的发展使工人成为一支巨大的社会力量。
表现:(1)1893年,苏格兰矿工联合会领袖基尔·哈迪领导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称“独立工党”。
(2)1900年,“劳工代表权委员会”成立。
(3)1906年,“工党”成立。
(4)1918年,工党进行了改组,并制定了党纲。在20世纪的英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反思
英国工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属于学生比较生疏的内容,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自我总结和消化的时间。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教学目标
(一)内容标准: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二)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国际、巴黎公社和第二国际的主要活动,认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与争取民主权利的关系。比较概括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力斗争的阶段特征,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阶级解放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过程与方法:积累历史知识,归纳国际工人团结斗争的史实,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组织讨论,搜集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实证的历史态度,注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在学习中与同学合作和交流。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联合斗争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民主和不断追求民主的人生态度。通过巴黎公社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难点:争取和维护民主权利与实现无产阶级最终解放斗争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建立国际工人协会
1、背景:19世纪中期,在斗争实践中,各国工人阶级日益认识到,要打破资本家的奴役,必须尽快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2、成立: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在伦敦圣马丁教堂成立,英国工人领袖奥哲尔当选为主席,马克思当选为委员。
3、活动:(1)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联系工人,建立组织机构,支持各国工人运动,争取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工人团结斗争的新局面。
(2)其内部在无产阶级实现基本权利的手段和目标上始终存在着分歧。
(3)交锋:奥哲尔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只要发挥工会的作用,即可达到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贫困状况的目的,没有必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等人主张联合各国工人力量运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4)马克思的贡献:1866年,马克思做了《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强调必须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1、背景: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普军围困巴黎。人民要求以公社取代国防政府。
2、巴黎公社成立
(1)1871年3月18日,人民发动起义,占领市政厅。
(2)3月26日,巴黎人民进行选举,当选的公社领导人表现出人民公仆的崇高精神。
(3)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了公社成立大会,巴黎公社正是诞生。
3、措施:
(1)政治上:改造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权机构,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经济上:实行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的措施,保证了工人休息、工作和生存等方面的基本权利。
(3)文化教育上:公社进行了重大改革,保证了工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4、失败:1871年5月28日,敌人占领巴黎,公社失败。
5、影响:《国际歌》唱遍世界每个角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三)世界规模的斗争
1、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1)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通过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决议。
(2)这一目标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开始实现。
2、五一劳动节
(1)为普遍实行工作、教育、休息各八小时的“三八制”,1886年5月1日,美国各地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芝加哥工人的斗争遭到镇压。
(2)1889年,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组织大规模的国际性示威游行,要求执政者从法律上承认八小时工作制,并把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3)1907年,在中国哈尔滨首次举行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
四、教学反思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归纳能力。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一、教学目标
(一)内容标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二)知识与能力:了解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与专制势力较量的情况。比较同一时期国民党坚持专制和中国共产党实践民主的不同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通过国民大会的召开,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概括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和解放区民主建设的情况,从时间、空间和民主权利实现的过程等方面对比,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通过社会调查或参观访谈等方式,搜集历史材料,再现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民主与独裁斗争的情形。运用观察学习法,通过观察历史图片和漫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理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辛历程。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主、追求民主和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执著追求民主和幸福的决心和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民群众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2、解放区的民主建设。
难点: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背景:(1)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2)实施从“军政”、“训政”逐步进入所谓“宪政”的通知策略。
2、表现:(1)1928年10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核心内容是:训政时期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国民党。
(2)“五权宪法”规定,五院均国民党或国民政府主席负责。
(3)1932年,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成为国民政府中最具权势的机构。
(4)1932年前后,蒋介石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把特务活动延伸到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5)1938年,国民党确立领袖制,选举蒋介石为总裁。
(6)蒋介石还加强思想专制,进行大规模地“文化围剿”。
总之,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府。
(7)1946年11月15日,“制宪国大”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对全国的集权统治。
(8)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其实质是继续坚持一党独裁。
(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解放区的民主运动
(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在解放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归纳“三三制”原则的内容和作用。
(3)内战全面爆发后,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
2、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1)1946年12月举行了反对美军暴行、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示威游行。
(2)1947年5月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3)1948年6月,上海学生在外滩举行反美游行,北平教师向司徒雷登发出抗议书。
(4)1948年,中共发出召开新政协的号召,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拥护。
四、教学反思
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个区域来总结民主运动的史实,体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不得人心。
欧美民主政治的扩大
【教学目标】
通过对英国议会改革、阿斯奎斯法案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及“进步运动”的了解,掌握英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重点】
191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阿斯奎斯法案”的内容及主要作用:“黑幕揭发运动”和进步运动的性质及作用。
【难点】
辩证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民主政治扩大的主观目的和其所产生的客观作用。
【教学过程】
一、英美政治民主日益扩大
欧美各国相继进行政治改革,扩大人民民主:
欧美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历经动荡的的资产阶级更多的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民主运动和扩大立法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二、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1832年、1867年和1884年;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内容及主要作用
内容:下院通过的财政法案在上交上院一个月后自动成为法律;其他法律在下院中连续通过三次,上院既使反对也无效。
作用:使上院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
三、美国的社会运动:
1、黑幕揭发运动、乔治的《进步与贫穷》
2、要求社会公正的进步运动
(1)对妇女儿童的权益 予以很大的关注
(2)扩大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与监督力度
经济领域的民主化建设,开展了法托拉斯不法行为的斗争。
3、本质:资本主义社会一次广泛的内部调整与完善。
四、欧洲大陆各国普选权的实现: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基本实现了男子普选权。
2、奥地利 1907通过了普选法案
法国 1870年确立了男子普选权
德国 1882、1912年 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五、欧美政治民主扩大
原因:1、无产阶级劳动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
2、垄断资产阶级为稳固其统治,不断调整策略的结果
作用:1、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2、使欧美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成为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发展德 新趋向。
竞争基础上的政党政治
教学目标:
了解政党政治形成、多样化及性质,掌握英美近代两党制度成为后来西方世界两党政治典范得 原因及法国、意大利、德国各具特点的政党政治。
重点:
英、美两党制确立的经过,认识政党政治,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发挥的职能与扮演的角色。
难点:
1、帮助学生构建出各国清晰的政党制度发展的轨迹与个性的清晰的脉络。
2、如何科学的认识近代西方的政党政治,认识其作用与本质。
教学过程:
一、两党政治的形成
1、英国政党政治的起源,发展。
辉格党发展为自由党,代表自由自产阶级的代表。后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自由党为共党所代替。
托利党发展为保守党,代表工业自产阶级的利益。
2、美国的政党演变。
1816年 19世纪后半叶
联邦党 解体 (内战后) 最终形成两党制 建国初 (汉密尔顿) 19c50s
19c30s 民主党 民主党 (1885年)
民主共和党
(杰斐逊) 南方
自由党 共和党
北方
二、政党政治多样化
法国:多党政治。
原因:小农经济,小企业盛行。
意大利:无党政治。
原因:长期四分五裂,经济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德意志:形同虚设。
原因:依靠俾斯麦“铁血”政策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德皇和首相权力很大。
三、政党政治的性质:
1、政党政治是议会和选举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西方民主政治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弊:(本质)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政权,不能充分代表民意。
利: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平衡了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2、政党政治的发展与建设,也推动了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在野党的监督批评; 执政党,兑现对选民的承诺。
第三讲 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天皇脚下的自由民权运动、《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过程、内容、评价
2、解析:
了解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及《大日本帝国宪法》的确立,掌握日本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及其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了解自由民权运动的简单经过、性质及其在日本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掌握《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了解近代日本政治权力的结构,从而认识日本代议制的特点。
2、解析: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从世界的视角去看待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认识到它是西方民主潮流东渐、发展壮大的表现;又要结合日本的历史和国情,看待日本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次要重视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可以将日本与德国进行类比,加深对日本代议制的认识;将日本代议制的特点与英、法、美等国的代议制进行比较,了解两者间的共性和个性,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三、教学情景设置: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天皇脚下的自由民权运动——>《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过程、内容、评价——>本课小结——>目标检测
(二)教学基本情境
一、总结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农民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政治: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国家既无宪法,有无议会,形成了新的政治权贵专权的局面。
农民: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自由民权运动:
定义: 各种不满现状的政治力量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并在全国范围内演变为一场要求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政治运动。
性质:明治维新的继续喝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日本政治的资产阶级改革,一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失败:被挑拨,被收买。在内讧中走向分裂。
三、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内容:
(1)名义上宣布日本实行 立宪政体,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统帅海陆军等权力。
(2)众议院由 选举产生,但对选举条件做出了种种限制。
(3)议会拥有立法权,但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过天皇的批准。
(4)内阁对天皇负责。
(5)“枢密院”拥有最高 决策权。
2、进步性与民主性:
1)在法律上,承认人民享有选举权等一些基本权利;
2)确立君主立宪,使日本在上层建筑领域已经迈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门槛,基本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3)亚洲第一部宪法
3、局限性: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法的精神
四、本课小结:
本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它是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成为推动日本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部分介绍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凸显了日本立宪政体的个性特别。两部分紧密结合,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的民主呼声及走向民主宪政的历程。
五、目标检测: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天皇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B、封建割据势力的大量存在
C、新政治权贵实行专制统治 D、人民的民主权利极为有限
2、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是( )
A、明治维新的继续和发展 B、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C、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D、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运动
3、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六、课后反思:
配 餐 作 业
A组题(基础):
1、根据1889年的日本天皇御赐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作为行政机关的内阁与日本议会之间的关系是( )
A、内阁对议会负责 B、内阁对天皇负责,与议会无关
C、内阁对议会负有道德上的责任 D、议会对内阁负责,内阁有权解散议会
2、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派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B组题(能力):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相关练习题。
C组题(拓展):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什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桔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首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摘自粱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梁启超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空前绝后的大意义”。(8分)
(2)“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和辛亥革命两者在性质上有何不同?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1)年份:1921年。(2分。若答“民国十年”给1分)?意义:粉碎列强统治中国的企图;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激发民族民主意识,推动社会进步。(6分)(2)“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争权夺利的斗争(改朝换代);(2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