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1“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互动课堂学案 人民版选修1
疏导引导
1.欧洲宗教改革前,基督教势力和天主教势力是如何发展的
基督教最初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到4世纪初期,它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势力日益壮大;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托庇于新兴的日耳曼封建王权,其得以继续发展;11世纪时,基督教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称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天主教领袖教皇在梵蒂冈建立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教廷,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最终取得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地位;并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天主教势力范围。
2.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处于怎样的地位
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的思想;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3.宗教改革的背景
(1)天主教会的神权和腐巧统治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在经济上,占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土地;在政治上,教皇高高在上,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由于当时地各国王权软弱,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在意识形态领域,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阶段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会的政治权力及其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特权阶层。教士和僧侣都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根本不管教务。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使广大农民、城市平民、部分贵族和个别国王都投身于资产阶段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
(2)宗教改革的动力
①现实社会根源: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②思想渊源: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于是酝酿出反教会的市民“异端”思想。市民的“异端”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遗产。
4.中世纪人们反对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方式的原因
中世纪欧洲市民、农民的反封建斗争之所以要以宗教“异端”的方式出现,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和教育的意识形态。因此,任何反封建的斗争,其矛头必须首先指向教会。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活学巧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二: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三: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天主教神学。
解析:第(1)问实际考查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及对社会发展的阻碍,第(2)问可从天主教压迫剥削的对象和教会所受的挑战来考虑,第(3)问主要依据材料作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天主教神学为何成为斗争对象;二是人们为何以反教会作为反封建斗争的形式。
参考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段、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是资产阶段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力量较弱,外因是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2.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求剥夺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解析:欧洲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欧洲封建势力的一场社会运动,是欧洲资本主
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势力,其宗教神学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从各个方面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此,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
文艺复兴和以摆脱天主教会束缚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当时罗马教廷与封建王权之间确实存在权力之争,但并非与“各国”王权的矛盾都激化,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两者有着一致性。
答案:D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1“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成长训练 人民版选修1
夯基达标
1.基督教分裂后,东正教的中心是( )
A.君士坦丁堡 B.罗马
C.耶路撒冷 D.梵蒂冈
解析:基督教的分裂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逐步分裂的,东罗马帝国尊奉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为正宗,西罗马则视保留在罗马的教廷为正宗,东西两派基督教围绕教条的不同见解和教宗权力的争夺进行了长期的攻讦,到11世纪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罗马为中心的称为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称为东正教。耶路撒冷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地,当时正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之下;梵蒂冈则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
答案:A
2.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
①封建割据严重 ②封建王权衰弱 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实行封建神权统治,用神学为封建制度辩护,宣扬封建王权来自于上帝,为封建王权套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因此,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基本上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两者共同维护封建统治。但封建王权为了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反对教会的肆意掠夺和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支持。力图加强对教会的控制,双方的矛盾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并非处于绝对对立状态。
答案:B
3.中世纪天主教势力强大的表现有( )
①英、法、德等国王臣服于教会权威 ②控制欧洲大约1/3的欧洲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③西欧人的一生都要受教会的影响④教会日益腐朽堕落,生活糜烂、贪婪成性 ⑤设立宗教裁判所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天主教会势力强大的表现应从经济、政治、对人身及思想的控制等方面考虑。腐朽贪婪是势力太大所致,不是势力强大的表现。
答案:D
4.关于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受王权的制约
B.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D.教会制度等级森严
解析: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权力大于王权。
答案:B
5.中世纪天主教的主要教义有( )
①神说和创世说 ②原罪说 ③末日审判说 ④禁欲说 ⑤日心说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解析: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与天主教的地心说相冲突,冲击着天主教神学统治的理论。
答案:C
6.对中世纪天主教会堕落的表现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垄断《圣经》解释权
B.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C.贪婪成性,出售教职和赎罪券
D.反教会斗争的开展
解析:反教会斗争是教会腐朽的结果。
答案:D
7.14~16世纪,西欧宗教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
①资产阶段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据教材所述,①③④都正确,而新贵族是由旧贵族转化而来,因为他们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工商业而被称为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和要求,为获得原始资本积累反对教会剥削掠夺。
答案:A
8.11~12世纪,天主教会加强教会统治的措施有( )
①建立不受世俗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 ②迫使英、法、德等国统治者臣服 ③组织十字军东侵 ④编著《圣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圣经》是基督教经典,本来就存在,排除含④选项。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在尽管发生各种内部战争的条件下还是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最后,它本身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请完成:
(1)天主教会是如何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恩格斯为什么说“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败,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发展势力的手段,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要从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1)整顿教会,建立封建性的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加强对教会组织的控制;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以扩张天主教的势力;对民众进行蒙昧和禁欲的说教,以加强思想控制。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2)罗马天主教会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因此,要推翻欧洲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打破天主教会的势力。
走近高考
10.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发动民众的主要手段是( )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B.揭露教会的腐败和黑暗
C.宣传“异端”宗教思想
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在中世纪,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封建神学是唯一的意识形态。只有推倒“旧神”,树立“新神”,才能调动宗教已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广大民众的支持。因此,中世纪欧洲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封建教会,发动民众的手段采用了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题干中“揭露教会的腐败和黑暗”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异端”思想,“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不能涵盖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C
11.促使欧洲向近代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资产阶级的兴起
C.民族国家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14~16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经济的这一巨大变化,促进了欧洲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的过渡。
答案:A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
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
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请完成:
天主教是怎样维护统治和维护奢侈生活的?
解析:应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如“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用刑拷问”。
答案: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1“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基督教发展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
B.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C.11世纪时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各派
D.不断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
2.中世纪,罗马教皇在西欧确立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集团,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
B.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教权与王权共同统治人民
C.教会垄断学校教育
D.在社会生活方面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3.下图是教皇利奥三世为国王查理大帝加冕的场景,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查理大帝相信“君权神授”
B.国王的权力受教皇制约
C.查理大帝权力至高无上
D.天主教会垄断欧洲精神世界
4.14—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
①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 ③封建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和禁欲说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各项中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是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与神学”。
——恩格斯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天主教神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完成:
(1)对材料四应怎样认识?
(2)以上材料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11世纪时,基督教分裂为两部分,即后来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当时还没有出现新教各派。
2. 答案:B 解析: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经济上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集团,每年搜刮难以计数的社会财富,政治上竭力控制各国的教权和政治权力,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天主教会还垄断思想文化、学校教育及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大障碍。B项叙述与史实不符。
3. 答案:B 解析:中世纪国王权力受到教皇制约,国王登基必须由教皇加冕才算有效,这是图片反映的实质问题。
4. 答案:D 解析: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而天主教会是欧洲封建势力的最大政治堡垒和精神支柱,在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都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巨大障碍,从而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5.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是“从思想上”。③属于政治层面、④属于经济层面。
6. 参考答案:(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占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是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力量较弱;外因是天主教会势力强大。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提炼信息,明确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归纳要点。第(3)问要结合中世纪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7. 参考答案:(1)认识:①教会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②教会采取的手段卑劣野蛮。③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已经开始。
(2)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教会的野蛮专制统治及反教会斗争的史实两方面总结认识;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第(2)问的答案:天主教会已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障碍,改革势在必行。
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德意志皇帝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据说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你知道该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提示:“卡诺莎之辱”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王权屈从于教权。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一、基督教的产生及演变
1.产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________。
2.发展
(1)公元______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来,罗马教区的主教获得了“教皇”称号。
(2)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皇利用当时欧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从法兰克王国手中获得一块赠地,奠定了________的基础。
3.分裂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处于皇帝的控制下,并逐步形成不同的教义,与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互相攻击。
(2)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西部基督教称为______,东部基督教称为东正教。
对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只需了解即可。
二、天主教对西欧的神权统治
1.竭力提高教会的地位,利用神权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1)教会地位的提高:
①宣扬教权至上,先是宣扬无论王权还是神权都是来自教会的“________”,后又宣扬国王的权力来自______的“太阳月亮说”。
②11世纪末,天主教会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世纪初又获得对欧洲各地______的任免权。
③借组织________东侵之机,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2)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①加强对各国统治者的控制。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②加强对全体居民的控制。教会利用创世说、________、末日审判说和禁欲说等宗教教义为全体居民和信徒规定了一套受控于教会的繁琐礼仪,借此加强对西欧全体居民的控制。
2.教会利用其特殊地位,疯狂敛财,贪婪成性
(1)手段:控制了大约1/3的欧洲土地,对劳动者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对所有信徒征收“________”;出卖教职,出售宗教特许和宗教圣物。
(2)影响:导致教会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3.宣扬禁锢人性的教义和教规,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1)利用天主教教义,麻痹全体居民的思想,要求人们抛弃现世的物质享受,忍受各种剥削。
(2)控制西欧的文化教育,传播宗教主义。
(3)控制《______》的解释权,甚至禁止俗人在没有神职人员带领的情况下阅读《圣经》。
(4)设立__________,对传播“______”者进行残酷的迫害。
学习本节内容,首先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第一,天主教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第二,天主教会占有欧洲1/3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
三、中世纪晚期天主教面临的挑战
1.背景
(1)1500年前后,在欧洲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________生产方式在西北欧及意大利的一些地区发展起来,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统一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
(2)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王权得到加强,国家体制逐步完备,________开始形成,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3)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的要求。
2.概况
(1)政治领域:
①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西欧各民族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②随着英法等国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兴起,新兴君主无法忍受教会压制王权的状况。
(2)经济领域:
①专制君主为加强自身的实力,需要组建军队、供养官僚,反对将大笔财富送往罗马。
②以银行家和商人为代表的财产所有者反对教会教产税收的豁免权。
③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占有________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④下层贫民企盼教会减轻剥削,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
①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________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
②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理想对教会反对营利的传统思想发出了更猛烈的挑战。
学习本部分内容,应结合16世纪前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梳理天主教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归纳总结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一、1.巴勒斯坦
2.(1)392 (2)教皇国
3.(2)天主教
二、1.(1)双剑说 教皇 主教 十字军 (2)原罪说
2.(1)什一税
3.(3)圣经 (4)宗教裁判所 异端
三、1.(1)资本主义 (2)民族国家
2.(1)君主专制制度 (2)教会财产 (3)人本主义
【问题1】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教会是所有基督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你知道中世纪天主教在西欧的地位及其形成的原因吗?
提示:中世纪天主教主导地位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本问题,有利于认识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探究要点:(1)地位:中世纪时,天主教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欧洲处于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之下。表现为:经济上,教会拥有欧洲近1/3的耕地,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同时利用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2)成因:一是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天主教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又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二是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三是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设立“异端”宗教裁判所,对持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严厉镇压。
【问题2】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天主教在欧洲的封建统治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你能概括近代初期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吗?
提示: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改革的必要性:(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性(向近代过渡时期西欧社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政治上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君主结成政治联盟,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天主教神权)。
探究要点:(1)经济方面:14~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
(2)政治方面: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3)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4)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进行名目繁多的搜刮。教会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
(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
【例题1】 14~15世纪,欧洲开始向近代过渡。促使欧洲向近代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民族国家的逐步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解析:14~15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经济的这一巨大变化,促进了欧洲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的过渡。
答案:A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又以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题2】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位,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教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正确提取马丁·路德的观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理解其观点。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社会摆脱罗马天主教统治的社会运动,马丁·路德主张加强世俗政权的权力,这符合西欧社会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需要。民族意识的增强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了威胁。
答案:D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宗教改革中受到严峻的挑战。
1 中世纪天主教会扩大势力的措施或因素有( )。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 伊拉斯谟说:“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材料集中反映了( )。
A.天主教会教士的腐化及荒淫无度
B.天主教会残酷压迫“异端”思想
C.天主教会搜刮巨额财富
D.天主教会教士的残暴
3 下列不符合中世纪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的是( )。
A.教权高于王权
B.天主教会控制欧洲各地的主教任免权
C.迫使各国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D.征收“什一税”
4 14~16世纪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有( )。
①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 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任何时候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请回答:
(1)天主教是怎样维护统治和维护奢侈生活的?
(2)依据材料二举出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通过阅读材料和前两问的回答,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答案:1.D 2.A
3.D 解析:征收“什一税”是经济方面的,不是政治方面的。
4.D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
5.D 解析:注意从“思想上”分析。
6.参考答案:(1)搜刮巨额财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欧洲封建神学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科学家伽利略和布鲁诺。
(3)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与世俗封建主相勾结,在经济上掠夺人民,在政治上迫害进步人士,在科学上阻碍科学发展;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一场反封建神学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解析:第(1)问要求对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要求运用史实举例;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问题导学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专制、堕落统治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
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热望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著作
(1)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行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反对天主教会的阶层有哪些。
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历史渊源: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
(2)现实原因: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当堂检测
1.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2.“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3.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
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
4.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欧洲民族国家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5.阅读下列材料:
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它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自己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天主教会是如何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的?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恩格斯为什么说“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答案:
【问题导学】
活动与探究:(1)提示: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
(2)提示: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当堂检测】
1.B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选B项。
2.B 解析:材料反映了教会凭借自己的特权,兜售“赎罪券”来搜刮钱财。
3.C 解析:宗教裁判所针对的主要是“异端分子”“异端嫌疑犯”以及反对封建统治势力的人,它的设立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4.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要注意是思想文化的表现。
5.参考答案:(1)①整顿教会,建立封建性的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加强对教会组织的控制;②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③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以扩张天主教的势力;④对民众进行蒙昧和禁欲的说教,以加强思想控制。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罗马天主教会既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因此,要推翻阻碍欧洲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须打破天主教会的势力。
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发展势力的手段。第(2)问要从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回答。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1
基础达标
1.天主教会产生是在( )
A.公元前4世纪
B.4世纪
C.11世纪
D.1世纪
2.中世纪天主教会扩大势力的措施或因素有 …( )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在欧洲中世纪,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 )
A.商业知识
B.宗教教义
C.法律知识
D.科学知识
4.“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5.下列对宗教裁判所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目的是要维护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 ②巩固教会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挽救不了天主教会衰落的命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6.下图是( )
A.罗马教皇观望出售赎罪券的情景
B.教皇在讲经布道
C.商业的繁荣景象
D.平民上街游行
7.伊拉斯谟说:“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材料集中反映了( )
A.天主教会教士的腐化及荒淫无度
B.天主教会残酷压迫“异端”思想
C.天主教会搜刮巨额财富
D.天主教会教士的残暴
8.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
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
9.中世纪晚期,天主教面临种种挑战,主要是由于……(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求剥夺天主教会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综合运用
10.阅读下列材料: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封建君主)通常是通力合作。教皇帮助皇帝制服日耳曼的世俗封建主,而皇帝则支持教皇对付公开对抗罗马教皇的权威的拜占庭对手。1073年,随着格列高里七世继位为教皇,开始了教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时期。格列高里在教皇与皇帝争夺主教续任权——任命日耳曼主教的权力的斗争中,赢得了胜利,从而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和帝国的行政管理,在两个多世纪里,教皇一直被普遍地公认为天主教世界的首脑……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时期结束于1296年即法国腓力四世在向教士征税的问题上战胜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之时。那一年教皇发布敕令,申明俗人对教士没有任何权力,并威胁要把任何试图向教士征税者逐出教会。腓力四世拒绝了教皇的要求,并完全成功地实施了自己的政策。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时教皇是如何取得至高无上地位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2)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条件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
拓展探究
11.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16世纪西欧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请完成:
(1)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2)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矛头是什么?
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3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中世纪”这一时间限制。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学校与教堂和修道院合为一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
答案:B
4解析:关键是理解材料内容,该材料是赎罪券价目表,它反映了教会利用赎罪券搜刮钱财。
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A
8解析:宗教裁判所针对的主要是“异端分子”“异端嫌疑犯”以及反对封建统治势力的人,它的设立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1)教皇利用宗教的权威帮助封建君主打败世俗封建主,在封建主支持下确立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威;教皇通过整顿教会,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由于中世纪时,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使得教皇最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控制各国主教的任命权,严重削弱了封建王权;教士利用特权不向封建国家交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发展。
(2)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势力进行斗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1答案:(1)①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西欧封建社会趋于解体。②当时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为维持罗马教廷的庞大开支和奢侈生活,教会大力搜刮民财,贪污腐化之风盛行,使得教会与各个民族、国王、贵族以及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激化。总之,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早期反天主教运动兴起和高涨,其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④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保证经济利益,促使王权尽力摆脱教权的控制,他们要求教会实现国家化,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2)罗马天主教会。
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
宗教裁判所使用的各种酷刑
宗教裁判所产生于13世纪30年代,不久,教皇正式批准审判异端时可以使用刑罚,并要求“绝不手软”。宗教裁判所首先建立于西班牙,后来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
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并实行酷刑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目的是要维护教皇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巩固教皇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知识预览
一、答案:1054
二、答案:教会 敛财 宗教裁判所
三、答案:资本主义 民族意识 文艺复兴
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1.中世纪天主教会曾提出了“太阳月亮说”,认为教权是太阳,王权是月亮,就像月亮的光辉来自太阳一样,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教会的这种说教主要是( )。
A.科学阐释世俗政权与神权间的关系
B.为神权控制世俗政权进行辩护
C.为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制造舆论
D.加强西欧天主教国家内部的团结
2.观察下图,与下图有关的军事活动相关的是( )。
十字军东征
A.加速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C.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
D.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3.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互相依存、互相利用
4.“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5.下列对宗教裁判所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目的是要维护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 ②意图巩固教会在宗教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挽救不了天主教会衰落的命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6.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
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
7.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认为: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其中“第二次是以宗教”的征服,其宗教统治自14世纪开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失去了其往日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其中与此有关的事件包括( )。
①文艺复兴 ②新航路开辟 ③宗教改革 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中心,认为上帝是人和宇宙的造物主,全知全能,至高无上;而人生来有罪,卑微渺小,无足轻重,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和教会,才能求得来世“天国”永生,享受自由和幸福……与此相反,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他们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者但丁说,就人所完成的业绩而言,人的高贵超过了天神。莎士比亚说,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材料二 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上则实行禁欲主义……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乐。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他们把发财和享乐的渴望视为美德善行,甚至说这是上帝眷顾其子民的标志。人文主义者薄伽丘和瓦拉等人认为现世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拉伯雷认为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就是幸福。
——上述材料均引自朱寰主编的《世界中古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述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观点。
(2)说明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观点对立的背景和性质。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太阳月亮说”实质上要阐明神权高于世俗权力,这就为控制王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2. 答案:C
解析:十字军东征是由教会组织的前后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对近东地区的侵略战争。它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3. 答案:D
解析:图片中是一位教皇和一位国王,从两者相互勾结的神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利用。
4. 答案:B
解析:关键是理解材料内容,该材料是赎罪券价目表,它反映了教会利用赎罪券搜刮钱财。
5. 答案:C
解析:对宗教裁判所活动的评价,应从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来分析。
6. 答案:C
解析:宗教裁判所针对的主要是“异端分子”“异端嫌疑犯”以及反对封建统治势力的人,它的设立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
7. 答案:D
解析: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将欧洲人从宗教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
8. 参考答案:(1)评述观点: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中心,宣扬神的权威,其实质是通过宣扬人对神的从属关系,继续维护封建依附关系;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所谓来世的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中实行禁欲主义,其实质是要人们忍受现世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从而维护封建剥削和压迫制度。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制度下人对人的从属关系,斩断形形色色的封建束缚,使资产阶级能够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与幸福,其实质是追求现世的政治、经济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2)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的束缚。
性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课堂互动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三点剖析
一、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可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个国家组织。
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拓展延伸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例1】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的矛盾有…( )
①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教权的矛盾 ②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③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A.①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解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一些君主也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都受到天主教会的阻碍。
答案:B
变式提升1
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民族国家的发展属于政治,资本主义萌芽属于经济,排除含③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D
二、中世纪天主教在西欧的地位及其成因
中世纪时,天主教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欧洲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同时利用征收“十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一是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天主教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又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二是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三是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设立“异端”裁判所,对持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严厉镇压。?【例2】 下列不符合中世纪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是( )
A.教权高于王权
B.天主教会控制欧洲各地的主教任免权
C.迫使各国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D.征收“什一税”
解析:征收“什一税”是经济方面的,不是政治方面的。
答案:D
变式提升2
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高于教权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解析:在政治上天主教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B
三、向近代过渡时期西欧社会的变化
14~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例3】 14~16世纪,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有( )
①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①②③也成为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
答案:D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伊拉斯谟说:“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A.教士和僧侣的腐化荒淫
B.天主教会残酷迫害进步人士
C.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D.教士政治上享有特权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批判的是教士生活的腐化。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教皇,体现了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
3.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30万古尔登的财富,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答案 D
解析 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其分裂,把它当作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德意志地区的大量财富纷纷流向罗马。
4.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答案 D
解析 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强调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5.马丁·路德指出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这一主张( )
A.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B.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
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
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 既然人人在《圣经》面前平等,都是教士,这就否定了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流的中介作用。
6.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这一事件不能说明( )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后,宗教的影响力下降,但并不是不复存在。
7.卡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是来自上帝的恩赐。”由此,他要求人们( )
①信仰上帝 ②严格道德标准 ③过节俭生活 ④放弃自身奋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卡尔文的先定论强调后世的努力,鼓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故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8.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是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势力的宗教改革
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规定《圣经》不是信仰的唯一标准
D.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强化王权”的信息出发,比较选项,B最符合题意,因为B使国王摆脱了教皇的控制,最能显示王权的强化。
9.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10.下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重。这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 C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圣经》比教皇的地位重要,正反映了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11.卡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卡尔文学说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答案 D
解析 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12.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动机、方式和目的不尽一致,但都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 )
①打击了封建势力 ②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级手中 ③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加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力,从根本上讲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排除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15题各1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出售赎罪券 火刑宗教异端 教皇为皇帝加冕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三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四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的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书简纲领》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6分)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二归纳其改革的主要主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4分)
(4)材料三和材料四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 (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教会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
(2)提出“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3)关系:世俗权力应该高于神权。阶层: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
(4)不同:材料三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四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还反对世俗封建主的压迫,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
原因: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闵采尔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来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
〈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10分)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6分)
答案 (1)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大肆搜刮和掠夺,加重了人们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将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大搞精神独裁、专制,压抑了人们的思想。
主张:“因信称义”,改革繁琐的教义、宗教仪式等。
(2)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意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
《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8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8分)
答案 (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2)变化:以教会为主转为以世俗(家长、社会)为主导。
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民法制观念。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废除秘密婚姻”“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举行公开的婚礼”“有证婚人”等概括得出。第(2)问,“变化”可根据“秘密婚姻”到“新的婚姻法”“新教的婚姻”获得答案,“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较容易回答。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基督教由民间反对压迫的宗教团体演变为罗马帝国国教的根本原因是( )
A.基督教势力的不断发展
B.基督教教义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
C.罗马法不断健全,社会稳定
D.帝国皇帝信奉基督教
解析:基督教是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人民多次反对罗马帝国的斗争均惨遭镇压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下层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罗马皇帝最初对基督教进行了镇压,但却没能阻止其进一步传播。后来统治者感到基督教中有关叫人忍受苦难的说教有利于麻痹人们的思想,遂对基督教采取了利用和控制的手段,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答案:B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社会地位很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人都受天主教会影响
B.天主教会在各自的国家受到限制
C.天主教会占有西欧各国土地的1/3
D.中世纪西欧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当时天主教会居于统治地位、凌架于王权之上。
答案:B
3.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C.教会征收什一税
D.教会兜售赎罪券
解析:A项是政治因素,C、D两项是其支配地位的表现,B项才是其实力基础,政治上的地位来源于经济实力。
答案:B
4.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所造成的影响是( )
①诸侯混战,社会动荡 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为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封建割据,必然导致出现各割据势力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混战,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些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封建割据造成王权更加削弱,便于罗马教皇各个击破,通过控制各诸侯的教会达到控制德意志的目的。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和束缚,其根本因素是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强的民族意识,与割据分裂没有因果联系。
答案:A
5.16世纪,给天主教势力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的是( )
A.宗教“异端”运动 B.文艺复兴
C.农民起义 D.宗教改革
解析:A、B、D三项都将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闵采尔领导的德意志农民战争占领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给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答案:C
6.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合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
A.“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各诸侯国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教随国定”的原则。当时德意志南部大部分地区仍然信奉天主教,而C、D两项则属于路德新教的内容。
答案:A
7.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B.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解析: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主张都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主张只要依靠信仰就能得救,否定了天主教会所宣扬的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圣礼,做“善功”“赎罪”的说教。
答案:B
8.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 )
A.卡尔文教主张比较激进
B.卡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C.卡尔文教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
D.卡尔文严厉排除异己
解析:从卡尔文教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B
9.下图人物的活动及主张有( )
①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②1517年发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③主张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 ④反对农民战争 ⑤主张保留“圣礼”七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解析:1517年发表的是《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主张保留“圣礼”中的两项。
答案:B
10.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策源地是( )
A.德国 B.法国
C.瑞典 D.英国
解析: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开端。
答案:A
11.下列属于新教派别的有( )
①东正教 ②清教 ③卡尔文教 ④路德教 ⑤英国国教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解析:①东正教是在11世纪时由基督教分裂而来的;②清教是卡尔文教,因而是新教。
答案:B
12.英国掀起的清教运动的目标是( )
①改革英国国教 ②建立廉俭教会 ③反对专制王权④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④不正确,应是“反对专制王权”而不是加强王权。
答案:C
13.伊拉斯谟说:“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材料集中反映了( )
A.天主教会教士的腐化及荒淫无度
B.天主教会残酷压迫“异端”思想
C.天主教会搜刮巨额财富
D.天主教会教士的残暴
解析:关键是结合天主教会的统治读懂材料的内涵。
答案:A
14.英国宗教改革与德国、瑞士宗教改革的不同点主要是( )
①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 ②与罗马教皇决裂 ③改革的性质 ④对天主教会教义的态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德国、瑞士宗教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王权不支持、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主张改革天主教教义而英国正好相反,但三国宗教改革都主张同教皇决裂。
答案:C
15.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解析:注意从“实质”分析。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卡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完成: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卡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卡尔文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应结合材料从积极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卡尔文坚持《圣经》是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卡尔文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他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卡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徒革命的旗帜。
17.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一般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进行反对旧的统治秩序的斗争。
请完成:
(1)西欧资产阶级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2)分析指出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解析:结合欧洲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回答。
参考答案:(1)特点:披着宗教外衣或采用宗教“异端”形式。原因:中世纪的欧洲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资产阶级在兴起之初,力量比较弱小。
(2)性质: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材料二: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辞:“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材料三:“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
“他们……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丁当作响时,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真诚悔过的基督教,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九十五条论纲》
请完成:
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分析,区别从教义方面怎样免罪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区别: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通过内心信仰,虔诚地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上帝赦免,而天主教会主张教徒通过购买赎罪券由教皇免除罪过。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卡尔文
材料二:……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卡尔文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卡尔文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____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尔文是怎样评判“财富”的?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从上述材料看,卡尔文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用阶级的观点分析。
参考答案:(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
(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俭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美德。
(3)新兴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3.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
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
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
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
4.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的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 )。
“异端”裁判所
A.维持社会安定 B.压制各国王权
C.维护教会权威 D.打击各种犯罪
5.下图“卡诺莎之辱”本质上反映了欧洲宗教改革前( )。
卡诺莎之辱
A.教权屈从王权 B.国王没有实权
C.天主教会垄断教育 D.封建王权屈从教权
6.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某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卡尔文
7.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沟通。某班同学对这一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以下几点认识,明显不正确的是( )。
A.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B.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
C.路德的主张会导致思想的混乱
D.路德的主张肯定了人文主义的价值
8.下图中文献产生的影响有( )。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的手稿
①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扩展 ②打击了天主教势力 ③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④直接确立了路德教派的合法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9.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B.有力地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
10.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是( )。
A.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不需要通过教会的中介同上帝联系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宣扬选民和弃民
11.卡尔文宗教主张中体现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意识形态的是( )。
A.主张政教合一
B.主张共和式的长老制
C.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
D.主张议会负责世俗事务
1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3.卡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卡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14.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5.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是( )。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④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⑤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维基百科《宗教改革》
(1)材料一中“他”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阐述了怎样的宗教改革理论?(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这项科技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1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Every truly repentant(adj.后悔的,悔改的,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n.免除) of penalty(n.处罚) 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 n.赎罪券).
——Disputation of Doctor Martin Luther on the Power and Efficacy of Indulgences by Dr. Martin Luther(1517年)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卡尔文
材料三
——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6分)
(2)这些宗教主张有何历史影响?(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10分)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B
2.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教皇,体现了教权高于皇权的思想。
3. 答案:A
解析:题中材料说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对中世纪欧洲的巨大影响。
4. 答案:C
解析:“异端”裁判所的职责是审判并镇压“异端”,压制同教会说教不符的学说和思想,以维护教会权威。
5. 答案:D
6.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意即“因信称义”,由此可知“这个人”是马丁·路德。
7. 答案:C
解析:“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沟通”,建立在对宗教绝对信仰的基础之上,这种观点并不冲击宗教信仰本身。因此,C项的推断明显是错误的。
8. 答案:B
解析:路德教派确立合法地位的标志是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
9. 答案:A
解析: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成为德意志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促进本民族复兴的宗教,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马丁·路德顺应各阶层的要求,发起了宗教改革,将斗争的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并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建立了适应德意志发展的路德新教。在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德意志封建割据的状态。
10. 答案:D
解析:“选民”和“弃民”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中未体现。
11. 答案:C
解析:紧扣资本原始积累时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进行分析。
12. 答案:D
解析:宗教改革以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于太阳。改革后,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于教权。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
13. 答案:D
解析:宗教改革时期是西欧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了辩护,提供了他们剥削的理论依据,因此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得以广泛传播。
14. 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只要依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就可得救,因此,本题选择D项。
15. 答案:C
16. 参考答案:(1)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因信称义”。
(2)印刷术。《圣经》的大量印刷,使信徒皆可自主阅读和独立理解,有助于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更广泛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
17. 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灵魂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是否购买赎罪券。卡尔文:得救在于上帝,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应予以肯定。
(2)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神学和教皇权威,为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宗教理论支持。
(3)说明: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启示: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原因是( )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
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
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
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
2.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前有这样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指皇帝)的归恺撒。产生此变化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 )
A.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
B.国王自上而下推行
C.拆散了教皇与国王的联盟
D.捍卫了教皇的尊严
3.中世纪的欧洲,一国之君在冰天雪地里站在教皇的门前乞求宽恕,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卡诺莎之辱
A.国王需要到教皇门前祈祷
B.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
C.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D.王权与皇权是统一的
4.马丁·路德曾说:“除非用《圣经》里的箴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我不相信教皇的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的决定,因为它们不仅明显有误,而且相互矛盾。”马丁·路德不相信的教皇属于( )
A.东正教 B.天主教
C.路德教 D.卡尔文教
5.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终身监禁。1983年,罗马教廷正式承认,350年前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审判是错误的。对文中“宗教裁判所”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宗教裁判所主要是反对科学创新的一个机构
B.宗教裁判所用野蛮的方式维护天主教会至高无上的地位
C.宗教裁判所能够及时地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决策
D.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因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6.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7.马克思指出:“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的“他”是指( )
A.达尔文 B.牛顿
C.伽利略 D.马丁·路德
8.1600年,因为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神学作斗争,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称作“异端”处以火刑。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主要原因在于( )
A.因反对赎罪券和简化宗教仪式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B.因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宽恕
C.因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而得到德意志诸侯的保护
D.因创立了路德教派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
9.德国电视台曾经举办“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10.卡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1.卡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卡尔文主张(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12.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利强行规定波希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这里的“人”最可能是( )
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
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
D.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13.英国宗教改革后不久又出现了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清教徒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A.教皇的腐败引起教徒的不满
B.封建主积极争夺教会的领导权
C.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D.国王要求进一步加强专制王权
14.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5.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16.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西欧各地的宗教改革各具特色,其中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是( )
A.德国宗教改革 B.瑞士宗教改革
C.英国宗教改革 D.尼德兰宗教改革
17.下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重。这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18.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封建制度解体
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
19.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20.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卡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8分)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1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材料五 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会的基本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6分)
(2)针对材料四,马丁·路德做了什么事?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3)材料五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颁布有何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深远。
2.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改革前后教皇和世俗君主权力的变化。根据所学可知教皇权力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
3. 答案:B 解析:国君向教皇乞求宽恕,说明教权大于王权,故B项符合题意。
4. 答案:B 解析: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是西欧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政治斗争。
5. 答案:B 解析:C项错在“及时”;D项中宗教裁判所反对日心说的主要原因是坚持地心说;A、B两项成立,但B项更准确,因为反对科学创新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天主教会特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6.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即人们可以不通过教皇,自己就能和上帝沟通,这实际上强调了人的独立性。
7.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教皇的“权威”,提倡“因信称义”,确立了“信仰得救”的个人信仰权威。
8. 答案:C 解析:识记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9. 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D项不符合其主张。A、B、C三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活动与思想。
10. 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主张是在人出生前,上帝就先定了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的财富是上帝的恩赐,这体现的是“先定论”思想。
11.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卡尔文宗教改革。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故C项错误。
12.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主要对教皇的权威提出质疑,即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以建立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教会,这显然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3.答案:C 解析:清教徒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清教徒运动的兴起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清教徒运动发生在英国宗教改革后,当时英国已摆脱教皇的控制,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清教徒运动的性质不符合。
14. 答案:D 解析: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这体现了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5. 答案:A 解析:“因信称义”强调灵魂得救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虔诚信仰,而不是靠表面礼仪,A项错误。
16. 答案:D 解析:尼德兰在宗教改革前处于西班牙王国的统治之下,它的宗教改革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双重性质。
17. 答案:C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圣经》比教皇的地位重要,正反映了宗教改革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
18. 答案:D 解析:卡尔文认为财富是“选民”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资格要靠人们以奋斗精神获取,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19. 答案:B 解析:“教皇……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教皇做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反对作为世俗君主的身份,这反映出宗教改革本质上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20. 答案:D 解析:新教即新在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及其对宗教神学的垄断独裁,建立了适应民族国家发展的新宗教教派。①②③④均符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的阐释。
21. 参考答案:(1)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原因: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①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从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主张比较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可从当时经济及阶级状况分析。第(2)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影响变化即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分析。
22. 参考答案:(1)原因: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天主教会的腐败;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
(2)在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
(3)“至尊法案”。严重削弱了天主教会的实力,建立起附属于王权政府的民族教会;大大增强了王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第(1)问需结合材料和教材两方面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联系所学教材知识作出判断;第(3)问出自英国宗教改革中颁布的“至尊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