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
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证,商王经常对农业生产、军事征伐、迁都等诸多事情亲自进行占卜,并对在龟、骨表面的裂纹走向作出吉凶的判断和解释。这反映了商朝
A.决策方式过于随意 B.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占卜决定军政要务
2.周灭商后,虽然封了纣子武庚,但周武王对他并不放心,又封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度
A.有效阻止了地方叛乱 B.扩大了国家疆域面积
C.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D.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3.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财产多寡 B.血缘亲疏 C.辈份尊卑 D.事务大小
4.下图所示印章作为历史材料可用于证明
A.汉代已建立完备的监察体系?????? ??B.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汉代
C.汉代已设置负责监察的官员 D.汉继承了秦地方监察机制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秦代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 C.唐代科举制 D.元代行省制
6.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该材料反映出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 ? B.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
C.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
7.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地方权力???????B.加强中央集权 C.缓和民族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唐朝中书省??? ?B.宋朝政事堂 ? C.明朝都察院?????? D.清朝军机处
9. 下图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通商口岸,与它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中国唯一的一艘国防动员舰是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名字命名的。与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相关的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 ? B.黄海战役??????? C.威海卫战役??? ? D.淮海战役
11.《理想与现实的徘徊》一文中评论近代某种经济思想:“预期了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社会,……这在中国自然经济面临崩溃的前夜,只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空想”。这种经济思想出自于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编》 D.《共产党宣言》
12.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A.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B.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 D.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1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14.1919年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这场爱国运动是
A.反割台斗争????? B.保路运动 ? C.黄花岗起义???????????? D.五四运动
15.《蒋介石日记》载:“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这则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比较下列两幅图,对两个事件分析正确的是
A.均犯了“左”倾错误 B.前者导致北伐任务失败
C.都遭到外国势力干涉 D.后者促使中共战略转移
17.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促使革命走向“新途”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8.针对抗战初期的某次战役,西方学者称其为“自日本建立陆军以来第一次显要的战败”,国民政府宣传机构则称“歼敌三万余众”。该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9.右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21.某中学历史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以下答案较合理的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2.“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万万岁!”“踢开党委闹革命”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出现严重内乱 B.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C.阶级斗争十分激烈 D.个人崇拜思想难以根除
23.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
24.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 ??????????????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
C.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法律保障 ???? D.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方针
25.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港独”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
C.“港独”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 D.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 16分,27题 18分,28题 16分,共计50 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丞者,承也;相,助也。”这个官虽
然是“百官之长”,更重要的是上承天子的命令“助理万机”。
——摘自安作璋《秦汉的丞相制度》
材料二 到了唐代,皇帝又置品级较低的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以削夺三省的权力,用身边的翰林学士和宦官充当枢密使掌管机要,三省长官又逐渐被排挤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衔。尚书省也逐渐成不管行政事务的闲置机构。宋代中央既设三省的正式机构,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摘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丞相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止时间。(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削夺三省权力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诗词选集》
材料二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张鸣《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
材料三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首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印证材料二所作的结论。(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道路,根据材料三说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的策略方针发生的变化。(6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的历史认识。(4分)
28.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锁国造成人们眼光的缺损,对外部世界的茫然,对国际世界的无知,对重大国权的沦丧,时人时论似乎处在浑然不觉的状态,……对领事裁判权仅认为是“通商之务,贵在息争”……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其危害。
——摘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得毙伤日军5万余人的战果。战后不到20天,美国国会就宣布给中国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成员以后,1942年美英通知中国政府,愿意尽快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根据材料一指出领事裁判权丧失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美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的直接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近代以来影响国家主权的一个因素,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2017—2018学年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D
B
C
B
D
B
D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B
A
C
D
B
D
C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B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0分)
26.(16分)(1)职能:统领百官 ,辅佐皇帝。(2分) 设废时间: 秦朝;明朝(4分)
(2)措施:任用低级官吏或宦官掌管机要、另设机构分散职权。(4分)原因:相权过大制约威胁了皇权。(2分)
(3)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分)
27. (18分)(1)事件:秋收起义。(2分)
(2)趋向:模仿苏联(2分);印证:秋收起义(或南昌起义),以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为指导;进攻当地中心城市长沙,结果失败。(4分))
(3)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2分);
变化: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任务由革命战争转移到恢复发展生产。(4分)
(4)认识:革命道路的确立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革命的最终目的;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行动实践。(任答两点给4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8. (16分)(1)统治者盲目自大;近代主权观念的缺失(4分)
(2)中国战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有重要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4分)
(3)从思想观念、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综合国力等任选一个因素进行论述。(8分,因素2分,史实2分,论述4分,自行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