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9课 辛亥革命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萍乡、浏阳、
醴陵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1907年安庆、绍兴徐锡麟、秋瑾1907年广西镇南关孙中山、黄兴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广州影响最大一、革命志士奋勇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革命志士的奋斗1907年广西起义萍浏醴起义 1906年12月初起义爆发,各路起义军遍布附近几县,在几天内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数万军队镇压。半壁东西三楚雄,
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
谁与斯人慷慨同。
—— 孙中山赋诗深切哀悼刘道一(1884-1906年)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1906年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安庆徐锡麟(1873-1907年)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亲来杭州致祭,说:"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并亲写一副挽联哀悼:"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麟囚于枷,至市,剜其肉,剐其体肤,剖心斩首而死。
—《清史稿》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宋庆龄为兴秋瑾纪念馆题词安庆起义失败。1907年孙中山、黄兴黄兴(1874年--1916年)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孙中山在阵地为伤员包扎,并亲手发炮,竟打得很准。他慨言道:“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孙中山广西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广州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失败。黄花岗起义 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这次起义也被称作“黄花岗起义”。 请回答:
问题一:从材料一中分析革命志士领导的这些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1、缺乏群众基础;
2、发动的条件不够成熟;
3、领导不力
材料一: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
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
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
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
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
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探究一:探究一:材料二: 材料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不半截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
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问题三:材料二的两幅图片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通过材料
三的表述,分析该起义的历史意义?
问题二: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展现了革命党人什么精神?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1.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2.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二、武昌起义一呼百应3、过程谋划起义计划泄露士兵首义三镇胜利各省响应2、地点1、时间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 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建立湖北军政府。4、经过北京★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首义之城武昌起义第一枪探究二:材料:
问题二:结合图二,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请回答:
问题一:图一反映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谈谈该事件成功的
有利条件有哪些?1、武昌起义;
2、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
(1)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2)得到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3)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创造发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汉口汉阳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上海起义成功后的南京路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4、结果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孙中山
情感升华探究三:材料一:“洋务运动不过剪断了一些树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
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问题二:材料二的图反映哪一历史事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
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这棵大树”指什么?树墩又是指什么?“大树”指封建帝制 “树墩”指封建专制思想。 1、辛亥革命;
2、评价:(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革命志士的奋斗辛亥革命(1)萍浏醴起义(2)安庆起义(3)广西起义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1911年10月10日(4)经过武昌起义(2)主要力量:(3)时间(6)辛亥革命历史意义(5)结果(4)黄花岗起义1911年(1)谋划: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归纳小结: 1、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
?
学以致用:
2、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十月十日定为“国庆日”。 是为了纪念武昌起义,那么武昌起义是爆发在:
A.1911年10月10日 B.1895年10月10日
C.1905年10月10日 D.1910年10月10日
3、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