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第九课 1、初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
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3、交流抗日知识,了解历史。
4、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目标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
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
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美国
人,生于密苏里州。当过侍女、
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
《纽约呼声报》任职。 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
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
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
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
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
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
她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
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 ,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最伟大的革命战争。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华北地区,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抗日战争阶段。此后,由红军主力改编的第八路军进入华北,抗击日军,南方红军也改编为新四军进入华中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卢沟桥——“七七事变”八路军北上抗日东北抗日联军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游击队抗日游击队司令部被俘的抗日女英雄北上抗日 整装待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胜利60周年 缅怀革命先烈检查自学生字、新词。
1、生字:è jiān shěn zhì tàn zhù wǔ
鄂 兼 沈 稚 炭 驻 武
Lì luó xī shēng róu lìn
例 逻 牺 牲 蹂 躏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兼顾
兼职
德才兼备
日夜兼程沈阳
墨沈未干稚嫩
稚气
稚朴煤炭
木炭
炭火驻足
驻地
驻军
驻守武力
武功
武装
威武例如
事例
条例
破例
例题
逻辑
逻辑学
巡逻牺牲牲口(践踏、踩。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我会多音字:划—(huá)划船、划算 ( huà)计划、谋划
空—(kōng)空气、空间 ( kòng)空闲、空隙
要—(yāo)要求、要挟 (yào)要点、主要
更—(gēng)更换、更新 (gèng)更加、更新
将—(jiāng)将来、将军 (jiàng)大将、将士
场—(chǎng)操场、战场 (cháng)场院、场地
乘—(chéng)乘法、乘客 (shèng)千乘之国 理解词语:鄂:湖北的别称。
豫:河南的别称。
稚气:孩子气。
驻地:部队或外勤人员所驻的地方。
武装:军事装备。
破例:打破常规。
深造: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边区:我国国内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在几个省连接的边缘地带建立的根据地。
屠刀:宰杀牲畜的刀,借指反动势力。1、 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史沫特莱:战地记者沈国华:勤务兵警卫员照顾生活
2.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
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1、细心照料史沫特莱,工作认真负责;
2、为保护史沫特莱,被荆棘划得满脸泪痕;
3、谢绝史沫特莱的好意,和史沫特莱依依惜别;
4、牺牲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说说沈国华是怎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读读说说 白天,他为史沫特莱端茶送水,把住房打扫的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夜晚,他陪着史沫特莱采访,一进屋就到灶膛里烧木炭,把屋里烘得暖暖和和;在前线,他趴在山丘上,端着小马枪掩护史沫特莱潜伏到树丛中,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直到鬼子兵渐渐远去,才安下心来。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A.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
他上前线干什么?
B.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
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精明能干)(保护史沫特莱)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找不到
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
喊着,搜寻着。” 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
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 不停地 叫着史
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
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
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
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
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
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再也找不到沈国华的身影”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壮烈牺牲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我尊重并敬佩沈国华的选择。能够去国外求学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沈国华却选择了放弃,继续留在抗日第一线。因为在他心里,祖国的命运比个人的前途更重要。他年纪虽小,却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却实令人敬佩。帮你理清层次:史沫特莱的
“中国儿子”照顾着史妈妈—认真负责
(1——3)保护着史妈妈—打动人心
(4——10)拒绝出国深造—感人肺腑
(11——19)牺牲在战场上—催人泪下
(20)异国母子情
拳拳爱国心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了异国母子情谊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与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赞颂了沈国华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课堂总结小练笔(任选一题) 1.“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
2.“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 拓展学习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国际友人上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如史沫特莱、白求恩、斯诺等。请你查找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并讲给同学听一听。 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出示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报道,如《红星照耀中国》。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龄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为减少伤员的痛苦,降低残废的几率,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939年10月下旬,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受感染,仍不顾伤痛,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