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基础测试卷】
建议用时:4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 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 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3.“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来列强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下列属于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是
①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抗击日军 ②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抗美援朝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5.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一幅关于晚清时期一场?侵华战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战争的后果是( )
A. 签订《北京条约》
B. 割占中国的大片土地
C. 开放苏州、杭州等商埠
D. 签订《辛丑条约》
6.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A.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 其间兴办了京师同文馆
D. 经过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富强起来
8.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汉阳铁厂 D. 安庆内军械所
9.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 师此长技、自强
B. 民主、学、新青年
C. 民族、民权、民生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2015·黔东南)如下图是 1921 年 7 月,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A. 戊戌变法的失败 B.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中国共产党成立
11.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 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12.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侵略与反抗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近代化探索 D. 伟大的抗日战争
1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打破了清朝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
B
百日维新
挽救了民族危亡
C
《定国是诏》颁布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A B. B C. C D. D
14.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 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 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15.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
A. 民主思想 B. 政治制度 C. 军事技术 D. 风俗习惯
16.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
A. 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 赔款数额巨大,清朝经济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17.《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 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 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 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
18.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天津条约》
19.八国联军的侵华时间是( )
A. 1899年 B. 1900年
C. 1901年 D. 1902年
20.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B.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C. 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二.非选择题:(40分)
21.材料一: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
材料二: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
材料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什么?
(4)追根溯源,根据材料三,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
(5)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再现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学习了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 “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他们高举“民主”和“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单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基础测试卷】
建议用时:4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 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 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答案】D
2.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答案】C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帝国主义国家试图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这种情景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从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其中割占了台湾地区和辽东半岛的举动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故选C。~
3.“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来列强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下列属于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是
①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抗击日军 ②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抗美援朝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中国近代史”和“属于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事件,是内战,不是抗击外来侵略,④抗美援朝虽然是抗击外来侵略,但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所以③④都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答案选择D
5.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一幅关于晚清时期一场?侵华战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战争的后果是( )
A. 签订《北京条约》
B. 割占中国的大片土地
C. 开放苏州、杭州等商埠
D. 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睛:《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A.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答案】A
点睛:首先根据漫画判断出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再逐一分析选项对应的历史事件,最后结合图片事件,对比排除即可。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 其间兴办了京师同文馆
D. 经过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富强起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B项是对洋务运动地位的评价;C项是洋务运动内容——兴办新式学校;D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叙述是错误的,洋务运动因其局限性和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故选D。!
点睛:分析选项叙述的是洋务运动动的哪一方面,再分析其说法正确与否即可。
8.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汉阳铁厂 D. 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C
点睛:解题时分析选项中企业性质是军事还是民用,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9.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 师此长技、自强
B. 民主、学、新青年
C. 民族、民权、民生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的“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的内容可知,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这是地主阶级掀起的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10.(2015·黔东南)如下图是 1921 年 7 月,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A. 戊戌变法的失败 B.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就是在这艘游船上召开的,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D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失败是1989年,且发生于北京,A项排除;解放战争胜利的时间是1949年,B项排除;抗战胜利是1945年,C项排除;故选D。
点睛:通过题干时间和图片分析即可得出相关的事件是中共一大,分析一大的作用;或分析选项时间发生的时间也可判断出答案。
11.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 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 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答案】B
12.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侵略与反抗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近代化探索 D. 伟大的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与四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图片没有涉及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A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B项排除;图片反映的事件是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同尝试,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探索过程,所以主题是近代化探索,C项符合题意;四幅图均与抗日战争无关,D项排除;故选C。#
点睛:首先分析四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再分析选项主题与题干历史事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最后通过排除得出答案。
1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打破了清朝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
B
百日维新
挽救了民族危亡
C
《定国是诏》颁布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点睛:本题通过排除法完成,分析排除史实与推论明显错误的项,得出正确的选项。
14.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 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 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出现题干中的情景的原因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导致了自然经济逐渐解体,A项符合题意;B和C项不是实质问题;题干中提到的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手工业,不是民族工业;故选A。
15.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
A. 民主思想 B. 政治制度 C. 军事技术 D. 风俗习惯
【答案】C
【解析】根据提干可知,李鸿章的感叹说明他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ABD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李鸿章感叹的相关内容,结合洋务派的主张,分析得出答案。
16.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
A. 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 赔款数额巨大,清朝经济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答案】D
17.《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 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 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D. 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要列强高兴,随便掠起中华之物力,清政府从已经跟列强彻底妥协,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反映了满清王朝腐败无能;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8.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马关条约》赔偿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规定: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因此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八国联军的侵华时间是( )
A. 1899年 B. 1900年
C. 1901年 D. 1902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1900年8月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慈禧太后要求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0.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B.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C. 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答案】B
二.非选择题:(40分)
21.材料一: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人民痛感鸦片危害,强烈要求禁烟。
材料二:北京西郊,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洗劫一空。
材料三: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始于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迫不及待地通过“内阁决议”,单方面决定将钓鱼岛划归日本。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
(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什么?
(4)追根溯源,根据材料三,钓鱼岛问题源于哪场战争?
(5)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再现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学习了这段历史你有何启示?
【答案】(1)林则徐
(2)鸦片战争
(3)圆明园
(4)甲午中日战争
(5)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皇家园林名称是圆明园,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焚烧。
(4)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其中钓鱼岛属于台湾的附属岛屿,也被割让给了日本。所以钓鱼岛问题源于甲午中日战争。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辨,思辨才能崛起,弱国无外交等。
点睛:关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需要重点每次战争的时间段、签订的条约、条约的内容、产生的影响,以及各条约和影响之间的对比,从中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 “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他们高举“民主”和“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2)引起材料二中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请你就其中的一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赞同“中国革命成功了”的理由: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任答2点即可)。赞同“中国革命失败了”的理由: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北洋军阀实行的是封建独裁统治,中华民国名不副实。(任答2点即可)
(3)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根据材料可知,“民主”和“学”是新文化晕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具体而言就是在开启民智方面发人们追求民主和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