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新时代的曙光(一)-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4 新时代的曙光(一)-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4 14:05:53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基础测试卷】
建议用时:4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时局图》所述局面的出现是在(  )
A. 鸦片战争以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2.《马关条约》中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
A. 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允许日本开设工厂
C.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 增辟通商口岸
3.“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
A. 关天培抗击英军 B. 痛击洋枪队 C. 旅顺大屠杀 D. 廊坊狙击战
4.“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话是题给谁的(  )
A. 左宝贵 B. 叶志超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5.如果我们用百度搜索“收复新疆”“福州船政局”,你会搜索到的清朝大臣是(  )
A. 康有为 B. 林则徐 C. 李鸿章 D. 左宗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 )
A. 京津地区 B. 山东半岛 C. 长江流域 D .朝鲜半岛
7.《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 允许外国驻兵
C.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拆毁大沽到北京飞炮台
8.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 )
A. 2100万元 B. 2亿两 C. 4.5亿两 D. 9.8亿两
10.义和团重创八国联军的战役是( )
A. 虎门战役 B. 大沽口战役 C. 青浦战役 D. 廊坊、杨村战役
11.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这一反侵略的斗争是指(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洋务运动 D. 禁烟运动
12.戊戌政变后,新政的诏令除下列哪一项外基本被废除( )
A. 开放言论 B. 废除八股文 C. 京师大学堂 D. 取消多余的衙门
13.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共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为( )
A. 商鞅变法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光绪维新
1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 公车上书 B. 创办《万国公报》 C. 成立强学会 D. 开办新式学堂
15.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德国强租胶州湾
C.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D. 八国联军占北京
16.与《南京条约》 相比,《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
A. 割地赔款 B. 开埠通商 C. 协定关税 D. 开设工厂
17.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主张利益均沾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俄国 D. 日本
18.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祖国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A. 西班牙殖民者 B. 葡萄牙殖民者 C. 日本殖民者 D. 法国殖民者
19.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它全军覆没于( )
A. 镇海之战 B. 黄海之战 C. 辽东半岛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20.率全舰官兵英勇杀敌最终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 丁汝昌 B. 林永升 C. 邓世昌 D. 刘步蟾
二.非选择题:(40分)
21.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材料二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
(1)材料一中“列强的炮声”指的是哪一战争?该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运动?材料反映了该运动期间提出的什么口号?除李鸿章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试举一例。
(3)材料三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一个代表人物。
(4)材料四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以上四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并说说它的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哪幅图片可以显示?(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基础测试卷】
建议用时:4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时局图》所述局面的出现是在(  )
A. 鸦片战争以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时局图是反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形,这一局面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C。
2.《马关条约》中反映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
A. 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允许日本开设工厂
C.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 增辟通商口岸
【答案】B
点睛:解题时首先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概念,接着分析选项,排除与以外条约中有相同方面选项即可。
3.“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  )
A. 关天培抗击英军 B. 痛击洋枪队 C. 旅顺大屠杀 D. 廊坊狙击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关天培抗击英军是在鸦片战争中的虎门战役;痛击洋枪队是天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史实;旅顺大屠杀是在甲午中日战中期间,辽东半岛战役中日本占领旅顺,对老百姓进行屠杀的惨案;廊坊狙击战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义和团的活动。ABD符合题干,故选C。
4.“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话是题给谁的(  )
A. 左宝贵 B. 叶志超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有公足壮海军威”可知,与海军有关、力战殉国的人物邓世昌,C项符合题意;左宝贵牺牲在平壤之战,叶志超弃城逃跑,丁汝昌自杀殉国。故选C。
5.如果我们用百度搜索“收复新疆”“福州船政局”,你会搜索到的清朝大臣是(  )
A. 康有为 B. 林则徐 C. 李鸿章 D. 左宗棠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收复新疆和开办福州船政局都是左宗棠的活动,D项符合题意;ABC项人物均与题干无关,故选D。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 )
A. 京津地区 B. 山东半岛 C. 长江流域 D .朝鲜半岛
【答案】A
点睛:本题可直接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比选项直接选出即可。
7.《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
A.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 允许外国驻兵
C.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拆毁大沽到北京飞炮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可理解为清政府成为替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此意的条约内容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相符合题意;ABD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
点睛:着重分析对“洋人的朝廷”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出相关的条约内容。
8.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的影响是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的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ABC三项从程度上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9.《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 )
A. 2100万元 B. 2亿两 C. 4.5亿两 D. 9.8亿两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2100万元是《南京条约》的内容;2亿两是《马关条约》赔偿给日本的。4.5亿两是《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款数额;9.8亿两是清政府实际支付的赔款的本金和利息。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分析选项赔款数额相关的条约或史实,对比题干进行排除即可。
10.义和团重创八国联军的战役是( )
A. 虎门战役 B. 大沽口战役 C. 青浦战役 D. 廊坊、杨村战役
【答案】D
11.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这一反侵略的斗争是指(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洋务运动 D. 禁烟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年,此时的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义和团运动,B 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前的反抗英国鸦片走私活动。故选B。
点睛:结合题干“八国联军”,“反抗侵略的斗争”,分析选项历史事件的性质或斗争对象,最后通过对比得出答案。
12.戊戌政变后,新政的诏令除下列哪一项外基本被废除( )
A. 开放言论 B. 废除八股文 C. 京师大学堂 D. 取消多余的衙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政变的措施之一就是废除新法,新法中除了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其他一概被废。A项为戊戌变法内容,政变后被废;废除八股文在戊戌变法中有此规定,政变被废除,八股文再次实行;取消多余的衙门即变法的裁撤冗官冗员,政变后也被废除。故选C。
13.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共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为( )
A. 商鞅变法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光绪维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是因为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共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是以光绪颁布命定国是诏作为开始标志的,但不能称为光绪维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 公车上书 B. 创办《万国公报》 C. 成立强学会 D. 开办新式学堂
【答案】A
点睛:解题时分析选项事件的地位或所处阶段,同时与题干要求对比即可。
15.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德国强租胶州湾
C.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D. 八国联军占北京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的时间是1895年春,此时的重大事件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进京参加举考试的举人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公车上书”事件。BC项属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D项八国联军占北京是1900年;故选A。
16.与《南京条约》 相比,《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
A. 割地赔款 B. 开埠通商 C. 协定关税 D. 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个条约都有各地赔款和开埠通商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此项条款是新的规定,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过去的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故选D。!
17.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主张利益均沾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俄国 D. 日本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俄、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忙于战争的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主张利益均沾,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
18.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道出了赤子对祖国的眷恋,对回归祖国的呼唤,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
A. 西班牙殖民者 B. 葡萄牙殖民者 C. 日本殖民者 D. 法国殖民者
【答案】C
点睛:分析台湾历史上被占领统治的历史,对比选项进行排除即可。
19.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它全军覆没于( )
A. 镇海之战 B. 黄海之战 C. 辽东半岛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D
【解析】根据格局所学可知,镇海之战是在鸦片战争提到的战役,此时还没有北洋舰队;黄海之战北洋舰队战败,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是日军登陆作战,与海军无关;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率全舰官兵英勇杀敌最终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 丁汝昌 B. 林永升 C. 邓世昌 D. 刘步蟾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他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C项符合题意;丁汝昌是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的;林永升在黄海大战中殉国,但不是致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役中殉国; 故选C。#
二.非选择题:(40分)
21.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材料二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
(1)材料一中“列强的炮声”指的是哪一战争?该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历史运动?材料反映了该运动期间提出的什么口号?除李鸿章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试举一例。
(3)材料三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一个代表人物。
(4)材料四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以上四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并说说它的特点?
【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自强”;曾国藩(或恭亲王奕?、左宗棠、张之洞等)
(3)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等
(4)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特点: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3)根据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为代表。
(4)根据材料四“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革命”是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展示了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即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历程,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国门被列强打开,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认识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的道路。洋务运动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阵地是《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民主和学。材料说明了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的过程,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辛亥革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所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历特点:由西方先进技术到学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哪幅图片可以显示?(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
【答案】(1)《南京条约》。中英鸦片战争;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该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B
(3)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A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情形,B是时局图,出现在甲午战后,内容是列强瓜分中国,这种情形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