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一节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24 18: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第一课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问题思考 ◆ 乡村聚落是如何形 成的?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 乡村聚落的形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 现实中的乡村聚落在出现时间、大小、形态、居民点景观等方 面都有明显差异,思考产生这些差异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人类的活动中心。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有不同的景观特色。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乡村聚落(rural settlement)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口的聚居地,一般包括房屋、道路、设施和周围的土地。乡村是与城市 相对而言的,是城市以外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田野及散布的居民点景观为主的广阔区域。我国的乡村聚落包括集镇和村两种类型。乡村聚落景观 拓展阅读中国居民点的类型
我国的居民点依据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人口规模及其特征分为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两大类。城镇型居民点分为城市和城镇(县城镇、建制镇)。在我国,城市和镇是国家划定的行政 单位。“ 镇” 分为县城镇和县城以下建制镇,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驻地一般称为“ 乡镇” 或“ 集镇”,其中的“ 乡镇” 指仅乡政府驻地无集市者,“ 集镇” 指有集市的乡政府驻地。但有时也将县城以下的乡和镇统称为乡镇。
乡村型居民点分为乡村集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和村(中心村、自然村)。集镇大多是乡政府所在地,或位于若干中心村的中心,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家庭副业的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一些生活福利设施,如商店、医疗站、小学等。基层村也就是自然村,是农村中最基本的居民点,一般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甚至没有。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实施若干基层村合并建设一个中心村,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社会初期,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人们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巢状
树居、穴居等,形成原始聚落。由于仅靠采集、狩猎或捕鱼维持 生活,而这些食物只能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域获得,因此聚落是 流动的和临时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居住 在平原上的人们开始逐渐转向栽培植物、饲养家畜的定居生活。
为了防备自然灾害及外部落的袭击,聚落不断扩大,并筑起墙垣或挖了壕沟,形成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居住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历了从巢居到穴居再到宅居,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的变化过程。

乡村聚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 巢居阶段
人类的生活完全依附自然,靠采集为生,以树栖来躲避野兽。
● 穴居阶段
晚期猿人阶段,随着人数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逐步脱离树栖,搬入天然洞穴。这样不仅可以更安全地 躲避野兽,还可以避酷暑严寒,躲狂风暴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就是早期人类居住的洞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博物馆● 原始乡村聚落阶段
旧石器中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居住向地上发展,出现了房屋和村落。山西省襄汾县丁村的“ 丁村文化” 是这一时期人类居住形式的代表。
● 乡村聚落发展完善阶段
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进行了第一次大分工——农牧业分工,它使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类进入定居时代,开始出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聚落。
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城镇,以农牧渔业为主的乡村聚落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满 足城镇的需求,形成了以生产花卉、蔬菜、水果以及工业原料(麻、丝、棉、橡胶、皮革等)的专门化乡村聚落。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乡村聚落发生很大的变化,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例如,美国的乡村聚落大多经过规划,在现代化的大农场中有现代化的住宅、农具室、车库、贮藏室、各种畜舍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 化。例如,许多地区出现了“ 小康村”,建有漂亮的楼房、宽敞的 庭院、农具库、清洁的畜舍、禽舍等,做饭用上了沼气或液化气。村里还有商店、卫生院、学校等基础设施。
乡村聚落的分布
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哪个时代何种形式的乡村聚落,都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结合的产物。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
形态规模及民居特色等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
●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地形、水源、气温等因素无不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人类定居初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村落通常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的平原地区,往往形成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的乡村聚落。
●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助于形成新的村落,或使原有村落扩展。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工程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 一般而言,自然环境诸因素变化相对较小,人文环境诸因素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较大变化,它们是引起乡村聚落演变的主 要原因。例如,工业化发展带来一些乡村聚落的城镇化,交通条件的改变使乡村聚落产生集中或分散,或使乡村聚落分布的位置发生变化,引起一些乡村聚落的兴盛或衰落。
乡村聚落分布的形态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乡村聚落,一类是住宅零星
分布的散漫型乡村聚落。
● 集聚型乡村聚落
民居聚集在一起,按照村落的延伸形式又可分为团状、带状和环状三种形态类型。团状乡村聚落:居民点形态接近圆形或多边形,其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一般分布在耕作地区的中心或附近地区,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和盆地地区十分常见。带状乡村聚落:顾名思义呈条带状,在平原地区沿河道或道路延伸方向发展。因接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为躲避洪涝灾害 而沿高地形成带状分布。带状分布的优点是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并且居住区离耕作区较近。思考
在平原和山区乡村聚落是怎样分 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1- 1- 6 团状乡村聚落 图1- 1- 7 带状乡村聚落
环状乡村聚落:有的地方为“ 环山建”,有的地方为“ 环水建”,多分布在山区和湖塘畔。这类村落的数量比较少。
● 散漫型乡村聚落
由零星散布的民居组成,山区、牧区比较常见。
住宅沿道路分布,偶有几户相连,其余民居之间可相 隔百米,整个乡村聚落可延伸1千米,长的可达数千米。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影响,才产生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村聚落形态。阅 读中国的特色民居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被誉为“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世界民 居的奇葩”。客家土楼造型各异,形式优美,主要有 圆、方、交椅、五凤楼四种,以碟状的圆楼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圆楼内环环相套,由两三个同心的环形
圆楼构成。中心处只有一层,是圆形祖堂,祖堂以外 的第二圈也是一层建筑。最外围的建筑有四五层高,一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居室。全楼只有一个大门,底层不开窗。圆楼像一座巨大的堡垒,外墙厚一两米,只要把大门关上,外面的人很难攻入。

图1- 1- 11 蒙古包
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木结构。吊脚楼一般为横排
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
供奉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吊脚楼
主要分布在湘西南。
思考
1. 这些民居具有什么特点?
2. 自然环境因素对民居特色的影响是什么?
窑洞 根据材质,窑洞可分为砖窑、土窑、石窑等几类。土窑是利用崖、坡等地形,在天然土壁上横向开 凿成的洞穴,常数洞相连。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塌,或在洞口砌砖墙,保护崖面。常见的土窑一般高2~5米,宽约3米,深7米多。窑洞冬 暖夏凉,深受当地居民喜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 蒙古包 蒙古包被蒙古族人称为“ 格尔斯”,是蒙古族牧民的日常居所。蒙古包易拆散打包,方便转场,用车拉着或由几头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可 以很容易地又搭建起来。蒙古包通常搭成圆形,用20 根木棍做支架,盖上毛毡和兽皮,再用绳一拢即成。里面铺上色彩鲜艳的地毯,正中间安放火炉,温暖而舒适。蒙古包的顶部留有小孔,用来排散烟尘。思考
1. 这些民居具有什么特点?
2. 自然环境因素对民居特色的影响是什么?乡村集市
乡村集市(rural market)是农村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是 城市和乡村、本地和外地进行商 品交换和经济交往的重要桥梁。
乡村集市历史悠久,在农村简单的商品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备受我国农民的喜爱。
集市的类型 集市因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和居民传统习惯的不同
在类型上有所差异。有各类商品均有交易的综合型;有如皮毛市 图1- 1- 13 乡村集市场、粮食市场、牲畜市场等的专业型;有以批发为主的类型,也有以零售为主的类型。
阅 读
集市的特点
● 地域性
人口、耕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集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集市由需求和供给来决定,一定的人口规模和土地资源是集市存在的首要条件。平原人口密度大,人多地少,市场需求大,我国东部地区大多如此;山区人口密度小,人少地多,市场需求较低,如我国西部地区。因而平原的集市数量普遍多于山区。不同地区集市上交易的商品特色不同。在草原地区,以畜牧产品的交易为主,集市的专业性强;在我国南方山区,农业产品种类丰富,集市交易呈综合性。
● 周期性
大多数集市是周期性的。通常开市日期约定俗成,多个集市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相互弥补,以满足村落商品交换的需要。集市的开市频率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集市多,开市频率高。
● 传统性
多数集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有的集市有上百年的历史,开市日期、经营特点等变化不大。集市往往伴随其他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戏、民歌比赛等,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及民族传统。
● 自发性
集市是乡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居民调配商品的媒介,是由人们自发交易而发展起来的。通过集市,农民在一定经济区域内交换产品,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讨论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乡村集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乡村的居民,其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主要是:
● 人口指向
乡村集市多分布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规模效益较为理想。
● 交通运输指向
现代乡村集市日益集中于交通运输相对便利的地方,这样有利于人流和货物的集散,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 行政指向
许多乡村集市靠近乡、镇、村的政府所在地,当地政府会对乡村集市进行各种支持,同时,政府本身也是比较大的消费市场,
尤其是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 宗教指向
不少乡村集市趋向于宗教活动场所,如道观、寺庙、教堂等,这与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有关。在著名的宗教胜地,往往形成比
较大的集市。
● 风俗民情指向
赶集、赶摆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节庆,大都约定俗成地在特定的地点举行。乡村聚落集聚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图1- 1- 14 新疆的绿洲村落
图1- 1- 15 陕西的台地村落 乡村聚落的集聚现象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在自然因素中水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缺水的干旱 地区,由于水源的限制,乡村聚落多选在水源充足而且供水方便的地方,因这种地方不多,所以村落都比较大,农舍比较密集。例如,我国新疆的村落多位于地形转折点、山麓水源出露的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再 如陕西渭北台地上,一些地方地下水埋藏比较深,打 一口井很不容易,所以村落都比较大;相反,地下水 位浅,容易打井的地方村落都比较小而分散。在降水 丰沛或易受水淹地区,村落则设法避水,在低地和沼 泽等易受水淹的地方,村落都趋向高地,而且规模也 比较大;缺少高地的地方只能用人工办法垒起高台, 把村子建在上面。这种台地高大,比较安全,皖北、淮河北岸一些台村都属此类集聚型乡村聚落。
在社会因素方面,安全是重要的。为了防止盗匪的抢劫活动,农民往往聚集在一起,选择合适的 地点修建村落,以发挥利用地形与集体防卫的效力。有的还在村外挖了壕沟,建立围墙,形成寨子。在寨子中,有的还有高墙深院,甚至还有高层的碉堡。
这类村落,一般比较大,而且历史较长。另外,这类村落还受血缘、宗族和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福 建省永定县的客家土楼,有方有圆,一般三四层,居住有几十户至上百户,大都是同宗同姓聚居在一起,成为特殊的文化景观。思考 调查分析自己所在地区乡村聚落聚集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复习题
1.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如何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
2. 集聚型和散漫型乡村聚落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