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7 1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几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感知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能正确翻译全文。www.21-cn-jy.com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1019-10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
卿 (qīng) 岂 (qǐ) 邪 (yé) 孰 (shú) 遂(suì)
3、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四、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积累词语:
谓,对……说 卿,君对臣的称呼,你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以,拿 多务:事情多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 但:只不过 涉猎:粗略地阅读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孰若孤?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乃,于是,就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论议,谈论议事 才略,才干、谋略
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 更,重新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何,怎么
五、问题探究(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从“不可不学!”中看出孙权对吕蒙有什么样的期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对后来吕蒙就学起了怎样的作用?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巡堂辅导,请小组代表发言)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学生畅所预言,教师适当点拨)
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等。
七、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跃然纸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21教育网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也有个朋友沉迷上网,荒废了学习。老师让你帮助劝他好好读书,不要因为上网影响学习。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两百字左右)21cnjy.com
九、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
必要性??? ? ??恳切、关心、期望
对话??? 怎么劝??????????????????(?语重心长,站在吕蒙的立场上)
可能性? ?????? 不失主人身份
?
吕蒙学??  ??? ?如何学 (略)?????????????????????
?????????????
对话??? 效 果??????????????????????自信、自豪
?鲁肃赞???????? (侧面烘托) ???? 惊异、赞叹,敬才爱才(结友)
十、课后反思:
1、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21·cn·jy·com
2、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
熊于瑶
二〇一四年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