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6 21:45: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
2.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
难点: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
学 案
点 案
【导入新课】
教育、新闻出版越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你对此知道多少?近代以来有哪些主要的新闻出版机构?
【基础部分】
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分中文报纸,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除此之外,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报纸杂志。
2.1897年在_________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以“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为主。它的创办和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___________时期,清政府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
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______________,它的成立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1904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推行新式教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到了民国时期,新式学堂逐渐发展起来。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创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要点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哪些主要内容列入《申报》登载范围?有什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都创办于哪一地点?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2.近代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政府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材料四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请回答:(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拓展部分】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过科举的只是少数……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与西方入侵同时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式学堂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这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在时势的危迫下,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有何优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在哪一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并概括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目标检测】
1.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右图的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A.“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
B.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 大生纱厂的兴衰
D. 黄埔军校的创建
2.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3.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4右图是19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商务印书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学堂
D.京师大学堂
5.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6.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我的反思】
第23课? 文化教育的进步
日期 班级 组别 姓名 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
2.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
难点: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
学 案
【基础部分】
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分中文报纸,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除此之外,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报纸杂志。
2.1897年在_________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以“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为主。它的创办和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___________时期,清政府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
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______________,它的成立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1904年,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推行新式教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的学制。到了民国时期,新式学堂逐渐发展起来。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创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要点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哪些主要内容列入《申报》登载范围?有什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都创办于哪一地点?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2.近代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政府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材料四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请回答:(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拓展部分】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科举的历史,有助于正确认识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应过科举的只是少数……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与西方入侵同时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式学堂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这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在时势的危迫下,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有何优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在哪一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并概括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目标检测】
1.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右图的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A.“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
B.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 大生纱厂的兴衰
D. 黄埔军校的创建
2.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3.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4右图是19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商务印书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学堂
D.京师大学堂
5.1876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 B.《申报》 C.《每周评论》 D.《新青年》
6.图3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我的收获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