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6 21: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及影响。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分析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辛亥革命线索,整合教材内容,从“义旗高举,辛亥革命前奏”、“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材料解析,辛亥革命意义”、“追忆英雄,革命精神永存”四个篇章展开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和分析材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辛亥革命》预告片,初步感受辛亥革命。
这是那部电影的预告片?(学生: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为什么后人要纪念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目标引领
1、了解萍浏(liú)醴(lǐ)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
2、知道武昌起义的经过。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也随之觉醒,许多有识之士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做了许多努力。例如创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确立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革命党人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发动了一系列起义。
一 义旗高举 辛亥革命前奏
?独立自学
结合P42-43内容,分组介绍这些起义的概况(时间、地点、人物、影响等)。(3分钟)
1、学生分组逐个介绍起义的相关情况,教师适当补充点拨。
①萍浏醴起义:1906年,在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邵楠的领导下联合萍乡、浏阳、醴陵的会党和矿工发动起义,在同盟会的号召下,起义人数最多时达到三万,但是最后被清政府镇压。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②安庆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图为徐锡麟刺杀恩铭时使用的手枪。徐锡麟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从中可以看出革命党人具有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③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后失败。
④广州黄花岗起义:观看《黄花岗起义》视频后,学生介绍黄花岗起义的情况。
教师提问:“起义中有哪些人英勇就义?他们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花岗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表格归纳四次起义的相关情况。
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影响
萍浏醴起义
1906?
刘道一 蔡邵楠
失败
第一次
?安庆起义
1907
徐锡麟?
失败
?
广西起义
1907
?孙中山 黄兴
失败?
?
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
孙中山 黄兴
?失败
影响最大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这些起义的结果如何?(都失败了)
引导探究
3、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皇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
这些起义有什么共同的作用?(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为以后的革命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军事基础。)
二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
播放《武昌起义视频》,让同学们结合《武昌起义视频》和课本44-45页内容,简述武昌起义的概况(时间、主力、经过、结果等)。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是?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所以这次起义又叫辛亥革命。起义的主力是是什么?早在起义前,革命党人已经在湖北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到起义前湖北新军中大部分士兵是倾向革命的,成为武昌起义的首义之师。
起义经过: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课本内容,将下面的四件事排序,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事件的概况。
计划泄露②起义爆发③湖北军政府成立④武汉三镇光复
(在讲解湖北军政府时教师强调为什么革命党人推选黎元洪为大都督,而不是孙中山?孙中山当时在国外为革命筹款。)
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的革命党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后来独立省份的代表在在南京开会,决定成立新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为总统。很快在多方势力的斗争和协商之下,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了一道诏书,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皇帝得以退处宽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清帝退位就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结束。
过渡:清帝退位,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落下了帷幕,但是关于革命的讨论却未结束,许多学者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些材料一起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三 材料分析 辛亥革命意义
引导探究
结合图片和三则文字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毛泽东
“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由教师最后总结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
②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在这些起义中无数的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模糊了他们的样貌,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追忆这些英雄。
四 追忆英雄 革命精神永存
观看《革命英雄》的照片,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概括革命志士们的精神。
师生总结,革命志士的精神有为国家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愈挫愈坚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为实现民主共和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的高贵品质……
目标升华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19大报告中说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动荡年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革命志士舍生忘死,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最后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升华感情!
当堂诊学
强化补清 完善笔记
板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前奏 爆发 意义
四次起义 武昌起义 清亡帝灭
民族民主
思想解放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