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 18 颐和园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四年级上册第五组 18 颐和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7 16:3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颐和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海淀区,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园林和清朝的行宫。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二届会议上,北京颐和园和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体感知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3.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
昆明湖、十七孔桥字词学习 耸立 楼阁 画舫 远眺
堤岸 姿态 宫殿 长廊
柱子 栽种 建筑 朱红
雕刻 狮子 颐和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远眺:往远处看。
葱郁:青翠茂密。细节分析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长廊1.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从内部介绍长廊。
“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
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万寿山 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读课文回答:
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昆明湖畔 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总结提升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2、4自然段。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