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课件:第2单元 8古诗四首春望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课件:第2单元 8古诗四首春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7 19:0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五言律诗 春 望
杜 甫●第一招●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写作背景●第二招●
理解诗意 品味诗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A物之是来衬B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另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有区别吗?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A物之是来衬B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另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有区别吗? 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第三招●
①韵脚②节奏③ 速度读出诗韵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朗读《春望》时注意
①语气要深沉
②语调要平稳
③语速要稍缓 诗歌朗读
要注意掌握 感情基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拓展阅读 “生 平 第 一 快 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忧国忧民,眷念亲人。拓展阅读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