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远古的传说》【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7 21:48:05

文档简介


《远古的传说》
本课是在继上一课基础上,讲述华夏族的形成。在文字发明以前,历史多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的记述,但不难发现,其中也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教学难点】
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二、进入新课: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
(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著名。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大禹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课件17张PPT。学习目标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说一说:新课讲授一、炎黄联盟1、时间: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2、基本情况: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3、炎黄联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阪泉之战新课讲授4、炎黄战蚩尤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琢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涿鹿之战5、影响 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新课讲授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相传黄帝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新课讲授炎帝 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魁连氏、连山氏,或曰列(烈)山氏、厉山氏。一说炎帝即神农氏,为少典娶于有乔氏而生。
原居姜水(即岐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被打败,遂与其部落结为联盟。后世将炎、黄并称,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新课讲授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
黄帝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据说蚩尤作战时能呼风唤雨,制作大雾,令黄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战胜。后来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能在大雾中辨明方向,才将蚩尤战败擒杀。蚩尤死后,升天为星宿。蚩尤活动于今河北、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区。传说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战败之后,南下与土著苗蛮所属部落杂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蚩尤是南方苗瑶民族的祖先。新课讲授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的贡献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2、考古发现??? 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新课讲授3、黄帝的贡献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发明了弓箭、指南车。仓颉发明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4、考古发现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新课讲授 三、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为抵御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1)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禅让制 (2)过程: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 在位时,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新课讲授1、尧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就尧、舜传说故事来看,当时应属父系家长制氏族部落联盟的盛期濒临解体前的时期。尧、舜只是军事民主制中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新课讲授2、舜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传说舜从小受父、弟迫害,历尽磨难。后受尧识拔,摄行政务,终至膺受历数为天子,最后又南巡而身死,葬于苍梧之野。 新课讲授3、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新课讲授大禹治水 (1)方法: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2)精神: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
(3)尊称: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活动探究 活动背景: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文字尚未成熟,人们纪录历史事件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会对历史故事加以主观的改造。这样就形成了远古传说。过去,人们认为传说不足为信。后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人们发现这些传说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对传说的研究了。
活动主题: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安排:自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搜集民间传说和相关的考古发现,探寻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讨论,寻找解读传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究活动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 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东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 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 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字样。古代凡 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 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 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 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 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86000余株。 黄陵县黄帝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