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件(1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件(1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8 19: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 ……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讲到历史人物,当然要讲历史。世运与人物总是相随而来的。时代不同,人物也跟着不同。 ——钱穆《中国历史人物》从郑观应的一生 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系列一:鸦片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 系列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系列三:民国时期工业的曲折发展系列一:鸦片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我出生于1842年,从我懂事开始,我所看到的社会和长辈们口中的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生活也跟祖辈们完全不一样。除了我的身份变化外,同学们开动脑筋,通过你们所学过的知识,想想我的身边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1843年清政府所列进口货物有80多种,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进口洋货已经增加到180多种,1894年已经达到580多种。
——郭立珍《近代中国洋货
进口与消费观念变迁探究》洋货大量涌入???1850阅读以下三则材料,
证明自己的相关论点。材料一:
“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的……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他们用家庭自织的料子……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将余下的拿到附近城镇去卖……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
——1852年 英国驻华官员米歇尔
致香港总督文翰的报告自然经济的抵制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商品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材料三:鸦片贸易的影响
人民购买力不足不仅我的身边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连我国的传统经济结构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我国古代传统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农业(第一产业)占主导,
手工业(第二产业)和商业(第三产业)处于附属地位。 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1845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则木棉亦不可收。 ——包世臣《安吴四种》阅读材料并结合补充材料2,回答: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有何影响?男耕
女织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民和手工业者
纷纷破产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打到8400多万磅,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达到18000多包。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达到13000万磅,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达到79000多包。……这些产品经过商贩、大商人和买办之手,最终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工业国的重要原料。而国际市场的需求又反转来影响和制约中国国内农产品的生产。 ——郑师渠等《中国近代史》第22-23页阅读材料,茶和丝的大量出口,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有何影响?农产品
商品化沦为列强的
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自给
自足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列强攫取了大量的
经济特权关税:
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是指一国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对国家的民族经济起到保护作用。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工业
文明农业
文明冲击你如何看待
郑观应身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