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8 19: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型:新授课
第三单元 孝文帝改革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4.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5.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6.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7.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8.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9.充分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考试说明】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过程
(一)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代特征
(1)实现: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①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动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的转变。
魏 十六国 北朝(439年北魏)2-1-c-n-j-y
蜀 ——→ 西晋 ——→ ——————→ ——————→ 隋唐
吴 东晋 南朝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原因)
(1) 矛盾尖锐:因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如①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1·世纪*教育网
(2) 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21*cnjy*com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改革的可能性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 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等已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 的进程;www-2-1-cnjy-com
(3)冯太后掌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 ;
(4)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二)主要措施(中心?)
1.第一阶段——在冯太后主持下。
(1)重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 。
②推行均田制。A.含义: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性质:封建 土地所有制)。B.作用:均田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处:21教育名师】
③设立三长制。A.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职责: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C.作用: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人大为增加。21cnjy.com
(3)影响: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了北魏政权;③奠定了后期改革的基础。
2.重要环节——迁都洛阳
(1)原因:北魏都城平城(398——493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等四个方面)。
①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 的合作;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②经济上:平城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困难。
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④地理上:对北魏经略 来说,平城在地里位置上显得太远; 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都洛阳。(策略?)
(3)影响: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也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1*cnjy*com
3.第二阶段——孝文帝亲自主持
(1)重点: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文化。
(2)内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历史作用
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原因:①改革对政策的调整(尤其是以均田制为中心的经济政策);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表现:
①农业——工具的改进,技术的提高,水利的兴修;荒地的开垦,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口的增多;畜牧的发展。
②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繁盛。
③商业——洛阳多市场,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发展。
2.推动政权 化的进程
(1)原因:改革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2) 具体措施: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仿汉制,修律令。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表现:
①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汉化;
②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三、知识结构
四、典型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www.21-cn-jy.com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版权所有:21教育】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答案要点】(12分)
(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五、课后作业
(8分)指导政治社会改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改革牵涉到统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时,其难度及危险更是足以吓退大多数改革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确是历史上罕见的事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材料三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长期动乱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阐释改革后的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4分)【来源:21cnj*y.co*m】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在推进民族政策改革方面的重大意义。(2分)
(3)对于孝文帝改革,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你赞成哪种观点?说明理由。(2分)21教育网
附问题检测及答案要点
1、本课问题检测
回答下列有关孝文帝改革的问题
(1)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影响如何?
(2)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为什么?改革有哪些有利条件?
▲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如何?
(3)孝文帝改革前期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四项?
▲中心措施是哪一项?有何影响?
(4)孝文帝何时正式迁都?原因何在(根本)?有何影响?
(5)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五项?有何影响?
(6)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实质?表现?)
(7)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历史发展影响如何?
(8)改革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具体表现?
▲举例说明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课后作业参考答案(8分)
(1)通过迁都、均田制、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1分)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风俗习惯的汉族化。(3分)21·cn·jy·com
(2)意义: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2分)
(3)“盖世英雄”: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千古罪人”:改革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削弱了军事力量。(2分)(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