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课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知道“公车上书”。
3.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5.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6.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7.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8.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9.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0.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考试说明】戊戌变法
二、教学过程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经济——资本输出:争做 、争夺路权和矿权、开设 和银行;
(2)政治——瓜分中国:强占 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 ”政策。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资本输出含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www.21-cn-jy.com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初步的发展(P127表格),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 早期改良思想的传播
(二)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1.康有为:借助 来宣传维新主张;
▲利: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减少了变法阻力;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强调实行 ,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3.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4.严复:借用达尔文的 ,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
1.1895年前:维新思潮。
2.1895年4月——1898年6月:从 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 。
维新派通过立学会(如强学会)、兴学堂,办报刊(如时务报),上书(如公车上书)等,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www-2-1-cnjy-com
3.1898年6、11——9、2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人士,废除新政,变法失败2-1-c-n-j-y
▲帮助学生整理出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即: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第三阶段——百日维新。【版权所有:21教育】
(四)内容与作用
1.内容
(1)政治方面:舍旧图新,力行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21·世纪*教育网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 ;鼓励发展铁路、矿业;兴办邮政等。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 ,培养人才等。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等。
2.评价
(1)进步意义: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 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 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局限性:光绪皇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开国会,设制度局等建议,维新派的实践比宣言落后了。 ▲思考这是为什么?21*cnjy*com
3.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五)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 的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民族危机。
封建统治危机严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弱小。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变法推进比较激进。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2.变法的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 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戊戌变法是 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 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三、知识结构
四、典型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 “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21cnjy.com
材料一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2·1·c·n·j·y
材料二 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材料三 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21*cnjy*com
材料四 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难度较大。第(1)问:从“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得出失败原因。第(2)问:概括材料三得出“发展科学技术”,材料四得出“人民自治”。
【参考答案】:(1)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实行公民自治。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21·cn·jy·com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5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 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来源:21cnj*y.co*m】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2分)
附问题检测及答案要点
1、本课问题检测:回答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问题
(1)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政治——两大危机、经济、思想等三个方面)
(2)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3)甲午战后,康、梁等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四种)?试举例说明?
(4)维新变法运动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开始标志?涉及哪四个方面?有何进步意义?最大缺陷?为什么?21教育网
(5)戊戌变法失败标志?原因?教训?
(6)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4.(1) 君主立宪。(1分)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分)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2分)(2)现代化史观。(2分)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1分,任意两点1分)(3)促成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2分)【出处:21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