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8 18: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林市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段考试卷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但由于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到清朝时,地方政府在承担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与责任的同时,自然而然被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还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清代初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事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财权的高度集中。户部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制定财税征管政策,包括修订和编纂《赋役全书》以实现各省、州、县的赋役定额化;推行和利用诸如“易知由单”“实征红簿”“串票”“截票”等征税工具,以及滚单催征、顺庄编里等征收方法,确保赋役的足额征收。与此同时,通过起运、存留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通过解款和协款制度调剂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控制地方财政。
康熙朝以后还采取“悉数解司”与户部掌管“奏销”的举措,进一步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各地征收钱粮“悉数解司”等于取消了以州县为单位的财赋存留,州县正项经费开支必须随时向布政司及其所辖的户部寄存库领支。而清朝前期的奏销制度,除了由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入数额,核造上报计簿(“奏销册”)给户部审核外,还由督抚另外“复核”题奏,以达到相互监督的目的,以实现其集权的目的。
从起运与存留的比例来看,清代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随着军费开支和中央财政的匮乏,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存留进行削减,地方存留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一般不超过25%,嘉庆末年甚至仅为17.4%。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比例变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形成集权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清代中央集权型财政关系至咸丰初年发生了转变。此时,为了镇压各地起义,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左支右绌。为了维持王朝统治,只得允许各省自行经营筹划,从而导致地方财权扩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并且通过征收厘金和推行捐输等不同途径筹措军饷,而这些财政权力逐渐被地方督抚所掌控。由于地方权重,厘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此外,捐输事宜虽要经户部批准,但各地方设立名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各省督抚以厘金、捐输等自筹经费,必然导致地方督抚财赋支配权日重,而“户部之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 (2017年08月0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朝,地方政府所征收的钱粮并不都上交中央,而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照
比例进行划分,但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
B.清朝通过控制地方财政,来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地
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建立起运和存留制度。
C.为了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康熙朝以后还采取了“悉数解司”和“奏销”
的举措,可惜这些措施因各州县无财赋存留难以推行下去。
D.清朝咸丰初年后,为镇压各地起义,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清政府被迫允许各
省自行经营筹划,清朝地方财权于是开始扩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指出清朝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
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B.文章用当时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的户部的各项举措及起运、存留制度的实施,论
证了清朝入主中原后对财权进行高度集中的观点。
C.在论证地方财权扩张而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时,文章引用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以
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的事例。
D.文章按主次顺序,论证了清朝为强化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其中“悉数
解司”与户部掌管的“奏销”制度成为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清朝时,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
让中央应接不暇,就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给地方政府。
B.清代初期,虽然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分野,但他们的划分和调整
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从“起运”“存留”制度可以看出。
C.奏销制度实施时,只要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人数额,再核造上报
计簿给户部审核,地方就可到户部寄存库领支经费。
D.太平天国起义后,户部的财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这与各地方设立名
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 芽
游睿 ?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 ?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 ??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 ?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 ?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 ??你怎么知道? ?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 ?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 ??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 ?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 ?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 ?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 ??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 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 ?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 ??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 ?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 ??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 ??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 ?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 ??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 ??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5、小说的事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4分)
6、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对于三则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评论相对简单,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保留和改善的建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0.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擢,提升官职,其他如 “拔” 也指官职的提升,而“除”“拜”指任命官职,“改”“徙”“知”等也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朝。
1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家庭的基本状况,从情感上打动皇帝。作者很小的时候父母去世,自己依靠祖母抚养才长大成人,现在祖母有病,所以不能离开。
B.接下来作者又写了朝廷和皇帝对李密的特殊提拔。主要表现为举孝廉,特下诏书拜郎中,授予太子洗马等。
C.文章还写朝廷以孝治天下,对年老有功德的旧臣给予特殊的照顾,自己的状况特殊,更应得到朝廷的照顾。
D. 作者还列举了自己是伪朝做官的事实,说明自己本来就想做官,并不在乎个人的名节,不应朝廷的征召,只是祖母病重,没有别的非分之想。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分)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 , , 。
②《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云谲波诡,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届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发布了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
B.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亮点明显,除首次使用大型降落伞外,还将缓冲技术应用于返回舱的着陆系统来提升宇航员返回地面时的乘坐舒适度。
C.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自觉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思想涵养,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D.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生的绿色阅读, ① 从梦想起飞的少年开始。少年最宜学诗, ② 入门得句, ③ 清新可喜。 ④ 这与童眼观察,童心体味,终以无忌童言天真道出大有关系。少年脱口吐秀,不关堆垛,不倚雕琢,只关性灵, ⑤ 难能可贵。 ⑥ ,当今寄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更应洞开诗窗,让孩子们翱翔于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文学天地,在孩子的人生初始阶段培育一颗优雅的诗心。
?






A
最好
如果

当然
/
而且
B
不妨
一旦
大都
/
当然
因此
C
应当
虽然
但是
其实
/
可见
D
/
即使

因为
因而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 ① ,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② ,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 ③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1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6分) 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
不好也不坏
不太融洽
非常糟糕
26.43%
56.07%
14.64%
1.43%
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
家庭背景
生活习惯
情感因素
个人价值观
26.47%
5.75%
21.92%
16.19%
29.67%
(1)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3分)

(2)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供两条建议。(不超过50字)(3分)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朋友圈最近被一道番茄炒蛋刷屏。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不知该如何做西红柿炒蛋,为了招待朋友,男孩发微信向母亲求助,隔着时差的大洋彼岸,父母二人大半夜爬起来争着告诉他怎么做,可是儿子学不会,夫妻两个就主动起床,妈妈一边炒菜一边教学,爸爸负责录视频,教完了,他们也不去睡回笼觉,在厨房等待儿子的回复,男孩做出了西红柿炒蛋,他的聚会很成功,朋友们也很开心,有一个小伙伴问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多少,男孩回答:12个小时。接着他陷入了沉思,美国时间下午4点,也就是说,妈妈在中国是清晨4点多收到了儿子的求助。妈妈炒菜的视频传到网上,结果有的人看哭了,有的人却气炸了。
?? 要求:以上事情引发你怎样的感想?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段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D ( A项,“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错,并非整个清朝都是这样,文中有“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的信息;B项,“控制地方财政”是结果并非手段;C项,“因各州县财赋存留难以推行下去”于文无据。)
2.答案D (“按主次顺序”错,应为按“历史时代的先后顺序”;论述的重点并非“悉数解司”与“奏销”制度。)
3答案C. (“地方就可到户部寄存库领支经费”是“悉数解司”制度,另外,奏销制度实施还需要“由督抚另外‘复核’题奏”)
4、【答案】(1)B,E
(1)A.主要是因为儿子的身份是领导,人们想讨好、亲近他。C.父亲迟迟不卖树的原因是“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他不缺钱花。D.不全面,方先生是来取证的,也说明法不容情。 5、答案示例:①小说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栽树、养树、买树。暗线是儿子偷树,仕途升迁,卖树被捕。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情节摇曳多姿。②多处设置悬念和伏笔。如一向无人问津的金桂树,突然间来了许多人想买,而且价格节节攀升,这是悬念;儿子当年拿那颗树苗时“匆匆忙忙”的,这是伏笔,后文揭开谜底﹣﹣这棵树是偷来的。
③结尾运用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结尾儿子被捕,方先生取证,确实出人意料,但上文处处有暗示,又在情理之中,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加深读者印象。 (每点2分,只要答对任何两点即给满分)
6答案示例:
①情节方面,这一物象串起文中的主要事件。小说是围绕着这一棵金桂树而展开故事的。(2分)②人物塑造方面,有象征性。金桂树虽然是一棵树,其实它象征着文中的主要人物“儿子”的命运。幼小时,它是“儿子”性格形成的起点;枝繁叶茂时,它是“儿子”仕途命运的终点。(2分)③标题中的“如芽”,寓意着人类贪财的欲望和习惯就像一颗芽一样,一旦获得了生长的机会,便会成长壮大,难以抑制,直到东窗事发,走向穷途末路。(2分) 7.B (A “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CD (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 “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2分,都选对得5分,共5分)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
改善、弥补节目的不足:
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
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本题共4分,保留和建议,每方面至少1条,即不能只谈保留或只提建议。一条1分,每条必须紧扣文本,答对4条满分)
10、答案C
11、答案C(察茂才、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12.A(“父母去世”错)
13①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参考译文: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奔驰:赴京就职;笃:病重,沉重;苟:姑且;告诉:报告申诉。以上各词每词1分,语意1分)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祖母刘氏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译成“寿终”也给分)。(矜悯:怜悯;听:准许;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以上三个词各1 分,语意2分)
(二)古诗阅读
14.解析:B D(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15.(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
16.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首尾的虚字可略去,完整答出也可以)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7.C(“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符合语境。“惨淡经营”是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与语境不符。“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符合语境。“云谲波诡”原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此处是指场面充满危险,与语境不符。“目光如炬”指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此处是指目光短浅,与语境不符。“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符合语境。)
18.B(A项偷换主语,“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的主语应该是“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C项成分残缺,应在“自觉”前面加“让他们”;D项“理由……是因为”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两个“因为”。)
19.B
20.示例:
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关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5分;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1、【参考答案】(1)该大学寝室中,大多数学生相处融洽。(3分) (2)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表现良好的个人修养;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3分)
22、作文参考立意
从留学生的角度
①“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全世界这道菜我妈做得最好吃”,亲情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情感的纯粹美好,留学生不百度而问妈妈,他要的应该是“爱的味道”“家的味道”,据此,可以谈“爱的味道”“家的味道” “乡愁”“回家”“回国”等。
②漂洋过海留学,却连简单的番茄炒蛋都不会,啥事都靠父母。据此可以谈“自立”“学历和能力”等。
从父母的角度
③当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时,爱仍然如影随形:“可怜天下父母心”,“牵挂”等。
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这个人正是你的父母。据此,可以谈“父母恩”等。
⑤培养孩子出国留学,却没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据此,可以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如做为父母,最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什么等。
从网友的角度
⑥永存一棵感动的心
⑦凡事自有因果,不妄加评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