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14分)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 “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5.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6.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共12分)
锄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她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8.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0~13题。(共1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1.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1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D.诸侯是指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诸侯必须服从王命,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统治权。
13.翻译下面两句话。(10分,每句5分)?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共11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眼前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5.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文默写(10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 ___,__ 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2)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 ___,__ __ _”慷慨赴秦。(《荆轲刺秦王》)
(3)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荆轲和而歌, , 。(《荆轲刺秦王》)
(4)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乃入见。(《曹刿论战》)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B.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C.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D.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加。
B.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工程将加大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以扩大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
C.他俩表演的节目,总是想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煽情之嫌。
D.接到火警报告后,这个镇的派出所所长立即率领12名干警赶到现场,组织灭火,挽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力求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科学研究表明: , 。 , , 。 ,强身且做不到,又何谈强国?
①在一些大城市,人们不得不压抑户外健身的热情
②整个民族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下滑
③人们不呼吸新鲜空气几分钟都难以存活
④中小学甚至开始削减长跑等户外体育运动课程和考试项目
⑤由于空气质量的恶化
⑥人们不吃饭可以活7到20天,不喝水可以活3到7天
A.⑤①④②⑥③ B.②①⑥③⑤④
C.⑤②①④⑥③ D.⑥③⑤①④②
20.仿照下面画横线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并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6分)
游子千层底里缝不尽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里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情如酒一样醇,如茶一样浓,如潭一样深。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只蚂蚁想往玻璃墙上爬,但一次次都失败掉了下来,但它依然执着地往上爬。一个人看到后,感慨地说:“多伟大的蚂蚁,失败了毫不气馁,继续向目标前进。”另一个人看到后也感叹地说:“多么可怜的蚂蚁,太盲目了,假如它改变一下方式也许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是执着追求,还是果断放弃?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高一段考语文答案
1.答案C【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答案C【解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答案D【解析】D项,“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4.EA 【解析】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
5.①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②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③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得4分。)
6.①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②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③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④惜时苦读,持之以恒。⑤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BD(4分)
8.小说以“锄”为标题,具有双关意义,①既是六安爷手中的劳动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寄托;②同时象征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农耕文明渐失的社会现状。(每点2分,共4分)
9. ①“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多次(三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一方面表现了六安爷对农业生产的眷恋,另一方也突出六安爷面对失去耕地的无奈与悲凉。②就小说主旨而言,表面写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实则表达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每点2分,共4分)
10. C (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11.D?(均为宾语后置句)
12.B (《左传》应为编年体史书)
13. ①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鄙、远、陪各1分,语句通顺2分,共5分。)?②(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东封、肆、阙各1分,语句通顺2分,共5分。)
14. 答案 BD【解析】 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C项,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E项,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答对一项3分,两项5分)
15. 答案 ①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②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每点3分,共6分)
【解析】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16.诗文默写(每句1分,共10分)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4)肉食者谋之。未能远谋。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7.B(B.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A.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不能用于形容年轻人C.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此处褒贬误用。D.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只能用于自身。)
18.B [A项“不管”应为“尽管”。C项“不免产生煽情之嫌”偷换主语。D项“挽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搭配不当。
19.(3分)D 【解析】科学研究表明后面接⑥③,④中有表递进关系的词语“甚至”,因此应该在①之后,而⑤是人们减少锻炼的直接原因,因此,这三句的顺序是⑤①④,“强身且做不到”前是一个逗号,只有②能和这句话连接。因此正确顺序是⑥③⑤①④②。
20.(6分)示例: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的光明。(①必须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格(2分)②句式符合要求(2分)③表达顺畅(2分))
21. 【审题导引】
人总是在追求中生存,我们总是感叹那些有毅力的人,面对困境艰苦卓绝、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小的,有时放弃何尝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比如壁虎在遇到危险时,放弃小的尾巴,保全生命。
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以从执着追求的角度入笔,歌颂这种精神,同时也要顾及果断放弃的智慧。也可逆向思维,从“放弃”的美好切入,写放弃的伟大。其实,放弃更是一种进取,更是一种执着,是退一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