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排名(剑桥大学历史系) ? 1.穆罕默德? 2.艾萨克?牛顿? 3.耶 稣?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7.蔡 伦……? 18.秦始皇……
? 20.毛 泽 东? 21.成吉思汗……
? 75.老 子
……
? 82.隋 文 帝……
? 92.孟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 :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法国巴黎的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70多位学者发表了一项声明称:人类如果想在未来的世纪里找到一条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寻找智慧。是什么原因,使孔子具有如此巨大的长久的魅力呢?主题:“和衷共济”、“讲信修睦” 走近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73岁。他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惨淡。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但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晚年开始专心从事文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还对《诗》《书》《礼》《易》《乐》进行了整理,并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仁者爱人“仁”:(1)政治思想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仁的含义孔子之“仁”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及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仁”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内涵)?﹡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仁”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怎样才能实现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礼”:(1)政治思想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落后和局限性的一面“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历史背景
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历史经历着大的变革。
经济上:
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
文化上:
“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仁爱人忠恕德政君子礼正名1、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仁”和“礼”的关系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相辅相成。“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礼”:(1)政治思想“德”: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以礼治国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仁爱人礼忠恕德政君子正名中庸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礼”:(1)政治思想“德”:为政以德“鬼”:敬而远之(2)哲学思想﹡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讲学图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中国教育史讲稿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因材施教”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育成就总结:
第一,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 面,扩大教育范围,培养了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影响最大)
第二,总结出一套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
第三,整理六经,继承传播文化。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礼”:(1)政治思想“德”:为政以德“鬼”:敬而远之(2)哲学思想(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与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影响:在当时不受重视后世逐步确立其主流地位 孔子的历代封号
汉代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清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山东曲阜 —— 孔庙、孔府、孔林影响:今天的孔子热孔子在国内 2011年孔子文化节邕城兴起穿汉服诵《弟子规》的国学热潮 中小学国学教育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中国看孔子 文圣吾祖,恩泽海宇。
千古巨人,万世先师。
——2004年祭文 “孔子出国了”孔子在德国孔子在英国孔子在日本 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3.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影响:孔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体现为政以德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3、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1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讨论探究“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1)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旧的奴隶制度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破坏。
(2)孔子“仁爱”、“德治”等主张不太符合诸侯国迫切的军事、经济需要; “恢复周礼”的这一保守思想主张也不适应当时新兴封建制形成发展的需要,而且缺乏统一的中央政权实施;
(3)可见,孔子的“仁”和“礼”的主张不适合天下由分裂走向统一过程中的社会需要,而比较适合天下一统后巩固国家统治的社会需要。孔子拜谒老子 孔子对弟子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任东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遐想赋予了老子众多的神秘色彩 。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简介“道”(1)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道 是 万 物 本 原道 是 万 物 本 原辩 证 法辩 证 法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3、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老子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且相互转化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善者不辩,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欲擒故纵,遇弱势强,遇强示弱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厚道载物,上善若水。
——《道德经》
无 为 而 治无 为 而 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感悟老子的智慧无为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1)哲学思想(2)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成金《读史有智慧》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老 子 思 想 的 影 响影响:哲学方面黑格尔 德国19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的著作,对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 儒家道家仁、礼、为政以德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敬鬼神而远之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复习巩固,梳理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华中理工 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有两本书不得不读, 一本是《论语》,一本是《道德经》。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学以致用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DB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CB 5、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孔子和老子阶级立场的是
A.“仁者爱人”“无为而治”
B.“克己复礼”“小国寡民”
C.“为政以德”“以弱胜强”
D.“克己复礼” “无为而治”D6、老子和孔子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严刑酷法
B.对旧制度实行一定改革
C.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秩序
D.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