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越长大越孤单》,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了解杜小康。
由《草房子》剧照介绍小说中对杜小康的描写,让学生快速回忆了解放鸭前的杜小康。
1、指生介绍放鸭前的杜小康。
2、课件展示:
①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②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等坐下来,静下身子与心,身上就冰凉冰凉的。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③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④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
三、速读课文,勾画杜小康的语言。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课件):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指生读。
四、赏析人物语言,把握小说内容、主旨:
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么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一)赏析第一句话。
1、生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
2、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他家由富变穷了,第1段。)
3、这段中哪一个词语鲜明地表示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只好。写出来杜小康的无可奈何。)
4、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
(害怕、恐惧,因为他要离开疼爱他的妈妈,离开熟悉朋友、学校。)
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读,使范读,生自由读。)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二)赏析其余三句话。
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我在第__句话中,看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1、赏析第二句话。
(1)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2)①地点在芦荡,初到目的地。眼中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心情该当如何?
引导学生齐读第21段。(害怕、胆怯、希望破灭。)
②他是在何时、何种心境下说的这句话的?
(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感到孤独,非常想家。)
③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的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
(3)该文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
(4)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描写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干巴巴的对话: “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可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按刚才变换人称的方式将29段再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次设身处地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指生读。)
(5)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比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话,在词语上有什么不同?你能感受到有什么不一样?(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压抑着情感,控制着自己,而在睡梦中终于爆发。这句话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有点懂事、在逐渐控制情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面对困难。)
2、赏析第三句话。
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从第三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成熟、勇敢、有责任感、敢于面对困难。“分头”。)
课文哪一段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的情形?(第38段)
老师范读,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这就是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或者感叹号,可以吗?为什么?
(表现不出其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句号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而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已经成熟了。)
3、赏析第四句话。
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感受收获喜悦、激动)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句话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是短句,都用了感叹号。表达喜悦之情。)
自由演读四句话,体味杜小康的性格特点。(指生演读,师指导。)
五、延伸拓展:
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其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独立、遇事靠自己,不依赖别人。懂得父母的辛苦,能分担家庭的困难。能够承担责任,有勇气、坚强。)
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呢?
(孤独。家道中落,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他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说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于是,这个昔日油麻地小学的骄子,能坦然的,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辉煌过的油麻地小学的门口摆起了地毯,让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感慨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大家想知道老师眼中的孤独吗?
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
孤独,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成熟,少了很多盲目与追随;
孤独,让我们的心灵远离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多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和超然。
六、教师寄语,收获成长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一份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孤独之旅》练习题
?
1.《孤独之旅》作者是________,选自________,本文主人公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陌(??? )生(2)觅(??? )食??(3)空旷(??? )
(4)胆怯(??? ) (5)yíng(??? )火虫??(6)逃cuàn(??? )
3.理解句子“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的含义。
?
4.小说结尾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的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一种什么描写?如果把这节文字删掉有什么不好?
?
?
?
课件26张PPT。孤独之旅 ——曹文轩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裤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5 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5 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5 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5 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
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他的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
5 一心想发大财的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并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赚出更多的钱来。但回家途中,在河弯处与大拖船相撞,船毁了,货没了,人也病倒了。但当他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集了一笔钱,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跟随爸爸去牧鸭 ……6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 “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8(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9再现场景(2) “我要回家……”
10
(3)“还是分头去找吧。”
13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14 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15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冻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3)“还是分头去找吧。?!”
不去
一起去
分头去
13
(3)“还是分头去找吧。”
16男孩——男子汉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同学们,请告诉我:他到底为什么哭泣? 17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18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19(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刚刚出发时的灰色心情
(2) “我要回家……”
芦荡深处的黑色恐惧
(3)“还是分头去找吧。”
暴风骤雨中的平静担当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梦想实现后的惊喜激动与坚强
21
孤独之旅
——牧鸭之旅;心灵成长之旅22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 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面容清瘦,但眼睛却出奇地亮,透出油麻地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成熟。
24 再后来,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
那天,学生们都在上课,桑乔站在办公室的廊下,望着校门外的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稳稳地坐在树下,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
“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2928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30孤独,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和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和他人;
孤独,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成熟,少了很多盲目与追随;
孤独,让我们的心灵远离了尘世的浮躁和喧嚣,多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和超然;
孤独,让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历练,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30“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教后反思
1、 教材认识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
2、设计思路
“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以一首感悟“孤独”的歌曲并以谈孤独作为导言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二、细读课文,体会孤独。三、合作探究,感悟孤独(体悟成长)。四、拓展延伸,面对孤独。“板块一”通过内容概述、情节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孤独之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板块二”通过细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 “板块三”引导学生从孤独中体悟成长,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板块四”则启发学生关注自我,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
3、执教体会
在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一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二、三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细读和赏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了彰显语文味,朗读必不可少。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采用了跳读法,抓住重点段落(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时培养语感丰富体验。但是由于我朗读水平不高,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指导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学才会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