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执教者
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它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的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道德。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而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在开启初中语文学习的大门,他们一方面会遇到了大量的枯燥的概念:如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表现出一种期望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用强烈的期待去战胜因概念枯燥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根据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的特点,教师要多设计“包袱”,努力做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兴致,尤其在现代文教学和阅读理解方面教师课前备课精心设计,周密设计由浅入深,课堂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大纲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精讲、善导、引思、激趣”的八字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扫清了字词,大体了解了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学生认真听讲,回顾.
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精巧的构思
2.细读课文,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强化公德意识
学生看大屏幕,跟读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有方向性
三、回顾课文内容
1、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
哪些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2、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为什么?
四、重点分析讨论
1.本文在围绕小茅屋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几次误会?几次悬念?
2.如果按照小茅屋邮件遭到照料的过程,故事又该怎么叙述
这两种记叙顺序相结合,有什么好处?
3.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也不尽相同,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解吗?
4.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五、公德大讨论
文中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1、你怎样理解公德?
2、你身边或听到看到的不讲公德的事?
3、你该怎么做?
使学生明确
公德—— 顾名思义,就是公共道德准则,是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既指国家提倡的文明礼貌、宽容感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道德规范;又指人们在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法则,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1、学生抢答
2、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以上活动由学生充分讨论,小组交流(给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发给学习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合身边事及媒体报道等,各抒己见,充分阐发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回顾上节知识,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根据确定的重点,粗知文章大意,自然过渡到本节的内容
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文在构思方面的特色;理解文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
理解、品味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关注作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引导学生结合时代和社会现实,理解强化公德意识。
让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了目标,增强了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用《原来如此》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倒叙或插叙,设置悬念,使文章能吸引读者。
学生明确作业的做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
训练学生用精巧的构思写作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构思精巧 悬念 插叙
梨花含义 花 人 精神
公德意识 从我做起
七、教学效果预测
请上课后填写,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整堂课我都采用了 “学生略精读相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我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精彩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教学中我想以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引出本文精巧的构思。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阶。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而且积极性也很高。看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1.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其含义和作用有何不同?文题为何用”驿路梨花” 为题,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一开始过于紧张,,导致几张幻灯片没有及时跟进出现;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导致学生讨论公德时,浮光掠影不深入,只是流于形式。看来以后需要注意和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驿路梨花》测评练习
?巩固强化
1.下列加黑的宇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漆黑(xī) 折损(zhé) 倚靠(yǐ) 麂子(jǐ)
B.?瑶族(yáo) ?撵走(niǎn) 简陋(lù) 修葺(qì)
C.?菌子(jùn) ?着落(zhuó) 陡峭(qiào) 驿路(yì)
D.?晶莹(yín) 露宿(sù) ?恍惚(huǎng) 竹篾(miè)
2.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茂蜜的树林 把柴米补上 抢着说感激的话
B. 幅员广大 不禁一颤 等待赦免
C.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迷茫的幕色
D. 喷香的米饭 香飘四溢 译路梨花
3.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理房屋)
B. 这么陡峭的山。(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C.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D.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听得不真切、不清楚)
4. 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这一个个故事是由( )引出来的。
A.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B. “我”和老余的谈话
C. 瑶族老人的出现
D.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
E. 小茅屋的启示
5.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含义是 ( )
A. 因为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作者是在赞美她。
B. 因为驿路上到处是梨花,特别美,值得作者赞美。
C. 以花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D. 表明是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而且梨花姑娘的名字与梨花相同。
6.《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以__________为主,兼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
7. 深山中小茅屋的主人是___________。本文立意新而深:把__________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__________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___________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
8.文中的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插叙了几件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答:?应用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8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1. 文段开头写出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2. 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故事发生的季节的语句。文段开头写山高、写暮色、写“我们着急”,回忆我们学过的诗句,用一句诗表达似乎有“_________________”之感;突然,看到梨花,猜想前边必有人家,于是,又似有“__________________”之感。
3.文中第⑥段中能体现幽静优美景色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这里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精神来说,是属于________________描写。
5. ①文中加黑的字“清凉可口”是为了说明什么?②文中加点的“温暖”、“喷香”、“滚热”这些词语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白木门上“请进”二字,表现了主人什么精神品质?②“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中的“粗大”两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⑩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整体感知文段并联系全文,①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②从全文来看,文章以什么为线索?题目“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什么?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19张PPT。驿路梨花
彭荆风
温故知新: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哪些 人?
2、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
3、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竹篾泥墙 请 进冷稻草水草顶
所有的建造者和照料者
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精巧的构思
细读课文,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强化公德意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主人家到底是谁?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悬念)(悬念)(悬念)(误会)(误会)按时间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现在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结构严谨、构思别致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在此投宿顺叙瑶族老人讲述梨花姑娘的故事梨花妹妹讲述解放军的故事插叙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也不尽相同,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解吗?“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们带去了“有人家”的希望。点题,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由此,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虚实相映,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主旨,再次点题。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1.驿路是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道路上的梨花。
2.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淳朴热情,充满朝气;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
3.“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结合;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文中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1、你怎样理解公德?
2、你身边或听到看到的不讲公德的事?
3、你该怎么做?公德大讨论公德——
顾名思义,就是公共道德准则,是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既指国家提倡的文明礼貌、宽容感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道德规范;又指人们在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法则,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最后的卫生纸: 一次我在寺院进香时,突然感到肚子非常难受。我急忙冲到离我最近的卫生间,可是在这样的场合,哪里还会有卫生纸剩下呢。于是我强撑着开始逐个查看是否还有剩下的卫生纸。
万幸的是,在这里我居然找到了一小卷,薄薄的只有几层。此时,急迫的我有一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全都扯下来用掉的冲动。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哪个与我面临同样困境的家伙
再跑到这里怎么办?出于对上一位把纸留给我的人的感激,我只使用了卫生纸的一小半,把其余的留给了下一个使用者。
大约两小时后,我的肚子又开始难受起来!与上次一样,我先跑到了离我最近的那个卫生间。可它的卫生纸还没有补充进来。我只好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又来到了原先那个偏僻人少
的卫生间,我甚至确信,这里已经不会再有卫生纸剩下了。令我惊讶的是,我上一次我所留
下的卫生纸居然都还在那儿。本来我想做点好事,把卫生纸留给别人,可那个人居然是我自己!我成了那“下一个使用者”!猜猜我是怎么做的?出于对上一位把纸留给我的人的感激,
虽然我知道他就是我自己,我还是尽量只使用了剩下的卫生纸的一半。(摘自《环球时报》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维护公德,从我做起
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用《原来如此》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倒叙或插叙,设置悬念,使文章能吸引读者。
课后反思
就《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教和学,我在如何扣住文本,我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整堂课我都采用了 “学生略精读相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练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精彩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教学中我想以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引出本文精巧的构思。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通过仔细读书就能形成自己的概括。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问题铺设了台阶。通过阅读,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得比较全面,而且积极性也很高。看着学生兴趣高昂的样子,我顺势又给出两道思考题:
1.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其含义和作用有何不同?文题为何用”驿路梨花” 为题, 这样问题就由浅入深,渐渐过渡到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一开始过于紧张,,导致几张幻灯片没有及时跟进出现;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导致学生讨论公德时,浮光掠影不深入,只是流于形式。看来以后需要注意和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