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J·九年级语文下册1.重点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畎( )亩 傅说 ( )
胶鬲( ) 拂( )士quǎnyuègébì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起,指被任用。田地被举用,被选拔。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市场,做买卖的地方。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责任,担子。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曾,同“增”。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身体空虚乏力,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经常犯错误。思虑堵塞。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奋起,指有所作为。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译文: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里面,指国内。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在外面,指国外。译文: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了。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弼。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从给二、一词多义发于畎亩
发于声举,被任用表现在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阻挠,违反同“弼”,辅弼。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承接连词并列连词 2.所以动心忍性(古:用这些办法 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 三、古今异义1.举于士 (古:狱官 今:士兵) 3.降大任于是人也(古:这样的 今:判断动词) 2.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4.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3.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5.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说说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第1段列举的六人是谁?这样写有何作用?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
孙叔敖、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出身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概括这些贤士的特点:课文第2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个人:国家: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到灭亡正反经受磨炼的益处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列举古代名人事例——提供事实
论证逆境造就人才——由事入理
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正反对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反对比、层层深入1.背诵课文。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课件47张PPT。鱼我所欲也SJ·九年级语文下册1.重点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同“避”。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译文: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不单,不仅。丧失。译文: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有人不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践踏。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有)什么益处。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得,同“德”,动词。同“欤”,语气词。译文: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本来的思想,即“义”。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译文: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义”)。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修饰表转折,却。二、一词多义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比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这种做法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拥有同“德”,感激。向为身死而不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情愿采用 取得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助词,的代词,它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命获得生命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同“欤”,语气词。给故患有所不辟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因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古: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 三、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3.一豆羹(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三、词类活用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作动词,感激。 2.省略句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何作用?由浅入深、自然明晓鱼、熊掌生、义舍鱼取熊掌舍身取义设喻引出中心论点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辩证分析舍生取义正面所欲故不苟得故不避患反面所恶所欲莫甚于生莫甚于死所恶因果分析舍生取义由是则生不用不为由是避患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结 果原 因 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欲: 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所恶: 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是心”指善心、本性、天性;
(2)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比喻论证: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
(2)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举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若“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2.善用比喻。 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严词,理直气壮。3.善用排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4.善用对比。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正面:不为苟得
患有不避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设喻鱼与熊掌舍生取义对比论证例一:不接受施舍
例二:不受“万钟”举例论证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