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即通过阅读“自然模式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国气候与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景观图”等,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行为动词是“分析”,认知内容是“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某一地图如“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或“中国气候与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模式图”的分析,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规律,主要包括:全球范围内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带性、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高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
【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部分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前面各个地理要素的属性及其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着重讲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异规律的概念,而后提出自然带的概念,同时利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表达了个自然带分布的规律,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现了各大洲实际自然带分布状况,并用阅读材料给出了各自然带的要素特征,表明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分异性共存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对身边的地理充满兴趣,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具备一般简单学习推理能力和自学、探究能力;经过前几章的学习,对地理环境中各自然要素、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以及日常从网络、影视媒体和生活经验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感性的认识,但系统性、理性的分析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利用“春晚”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
【重点】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理解垂直地带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看春晚,学地理”,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春晚节目《看山看水看中国》,板画中国地图。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祖国之美。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感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展目标,明方向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游校园,知类型”
“游校园,知类型”
活动一:教师展示校园内的广玉兰、中国梧桐、云杉三种树木图及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树叶情况。
(1)树叶的颜色、形状、硬度
(2)结合广玉兰、中国梧桐、云杉的图文资料,结合生活常识,选择其在我国最适合生存的气候区。
学生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接触树叶感觉其硬度,并合作探究广玉兰、中国梧桐、云杉在我国最适合生存的气候区。
从身边的地理入手,探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感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三种植被类型。
活动二:气候与植被、自然带的关系
1、教师归纳气候与植被的关系,并引入自然带。
2、展示气候与自然带模式图,通过时效记忆、随机点名提问不同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并读图观察以下问题:
(1)请找出同一自然带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
(2)请找出同一气候类型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学生在教师的操作下,读出不同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并时效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并记住自然带的名称。
“看春晚,学地理”
视角一:办春晚,看规律。
1、读中国气候与植被类型分布图,分别说出春晚会场举办地:上海——北京——哈尔滨的自然带。
2、这些自然带呈现出
延伸, 更替的变化。
3、结合中国温度带示意图,说出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
归纳总结:纬度地带性分析思路
合作探究:我来做侦探:谁偷了包?
学生结合学案,读中国气候与植被类型分布图,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纬度地带性规律。
学生合作探究谁偷了包?结合纬度地带性规律及生活常识找出小偷
从春晚举办地入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分析纬度地带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纬度地带性分析思路的归纳总结,为后面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学习奠定基础。我来做侦探:谁偷了包?的活动设置,起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视角二: 《天山情》,进新疆。
合作探究:各小组结合中国气候与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以下探究内容:
1、在展板上张贴北京—呼和浩特—托克逊对应的景观图。
2、这些自然带呈现出
延伸, 更替的变化。
3、分析造成上述自然带的变化的原因。
各小组结合经度地带性资料包,按照学案中探究要求完成经度地带性的学习,并展示探究成果。
(1)张贴景观图。
(2)分析经度地带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意识,学生在中国地图张贴景观图并分析经度地带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视角三:攀天山,学微课。
教师播放微课,展示微课学习要求:
(1)说出天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
(2)天山北坡有森林,而南坡没有的原因。
学生观看微课,并思考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赏歌曲,赋诗词”
课堂小结:教师在中国地图上图解纬度地带性,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图解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教师播放《爱情转移》版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展示“地理诗词大会”的活动要求,请学生主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图解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赏、唱歌曲,巩固知识。
学生参与“地理诗词大会”。
归纳总结落实本节课知识,通过歌曲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地理诗词大会”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用规律,解问题”
我的校园我规划,教师展示香樟树、银杏树的图文资料,组织学生探究我校选择哪种绿化树种更合适。
教师安排课下作业。
学生合作探究适合我校种植的树种。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部分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前面各个地理要素的属性及其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着重讲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异规律的概念,而后提出自然带的概念,同时利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表达了个自然带分布的规律,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现了各大洲实际自然带分布状况,并用阅读材料给出了各自然带的要素特征,表明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分异性共存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后练习
1.关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
A.自然带沿着纬线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B.以水分为基础
C.在低纬和高纬最为明显
D.中纬度不体现此种分异
2.下列描述的植被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是( )
A.秦岭南坡比北坡林木茂盛
B.横断山区垂直自然带谱明显
C.坐火车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植被明显变化
D.乘飞机从海南到漠河沿线看到植被发生明显变化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在_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参考答案
1、C解析:纬度地带性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在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2、C解析: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植被变化是由于水分条件,即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引起的,故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B
解析:自然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C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带D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5、答案:(1)C和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 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纬度地带性 热量
(4)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
课件25张PPT。看春晚,学地理看山看水看中国说天说地说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理解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利用“春晚”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重点:分析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理解垂直地带性历城一中“植物园”游校园,知类型阅读历城一中典型树木的图文资料,结合生活常识,选择其最适合生存的气候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候自然带的形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带气候热量水分植被土壤北极圈赤道北回归线热带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
气候温带
海洋性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温带
季风
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
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
常绿
硬叶林带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亚热带
常绿
阔叶林带温带
落叶
阔叶
林带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全部清除全部显示点名倒计时看春晚析规律自然带变化: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纬度地带性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变 化: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
分异基础: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纬度地带性热量旅行小插曲-谁偷了包?在南下的列车行驶过程中,在济南站停靠十分钟,等再次开车时,同一车厢的A、B、C、D中的A发现包不见了,以下是他们的供词:
?A:列车停靠站之前,包一直放在行李架上,后来下车买玉米吃了,回来后发现包不见了;?
B:下站去活动了一下身体;?C:那时正好上厕所解手去了;?
D:列车停靠时,下车拿相机拍照去了,边说边递上了自己的数码相机让警官看;(照片为椰子树)。《天山情》合作探究各小组结合资料包,完成以下探究内容:
1、张贴北京—呼和浩特—托克逊对应的景观图。
2、这些自然带呈现出 延伸, 更替的变化。
3、分析造成上述自然带的变化的原因。表 现: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分异基础: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经度地带性水分看春晚,学地理观看微课(1)说出天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2)天山北坡有森林,而南坡没有的原因。荒漠草原森林草甸冰雪垂直地带性表 现:山麓到山顶的递变
分异基础:
形成原因:水热海拔赏歌曲,学地理活动要求:随机抽取一名同学作为挑战者,该挑战者自主选择挑战题号,挑战者判读所选的诗词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诗词大会地理诗词大会挑战者:一二三四挑战诗词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人间四月芳菲 ,山寺桃花始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合作探究:我的校园我规划OR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37°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请说明理由。
课后探究 在生活中,
用你的慧眼
用地理的眼光,
去发现地理之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身边的地理“游校园”、生活中的地理“看春晚”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本节课通过 “游校园,知类型”—“看春晚,析规律”—“赏歌曲,赋诗词”—“解问题,用规律”等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微课学习等学习方法,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是语言需要精炼,个别问题的设问不够清晰、明确,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