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观沧海》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29 15: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沧海》
《观沧海》出自部编本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21·世纪*教育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曹操图片、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诗言志,歌言情,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从《观沧海》一文中感受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2·1·c·n·j·y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一读:听朗读示范。(学生勾划没有掌握的生字词)
2、二读: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3、三读:学生齐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性的表扬性点评)
4、四读:指名朗读,比比看谁读得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21cnjy.com
教师: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的是在观看大海请同学们在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六读:诗人在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www.21-cn-jy.com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若
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在教材上展现)
2.讲解动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分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明确: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萧瑟秋风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师:同学们你能把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画下来吗?(两个学生完成,一个描绘,一个画;肯定学生的个性发言,表扬学生的多才多艺)?21教育网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哪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若
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的气派。
3、实景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确: 静景 动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秋风萧瑟 树木丛生
洪波涌起 百草丰茂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出来?
明确: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五、课堂总结:
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达到目标坚持努力,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不要做有目标但是不坚持,甚至不择手段的人。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