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老人86岁时的作品,数亩清塘,满池风荷,到底是什么牵动了这位世纪学人和国学大师的情怀?教师宜对季老诚朴而淡定、豁达又执着的为人;清净而雅致,从容又精到的为文做整体把握和理解。其实贯通全文的正是一种生命的精气神,也就是荷之所以触动作者、感染读者的这种内在神韵。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诵读品味感受荷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提升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21教育网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品味荷之韵。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语设计
季羡林为何对荷花情有独钟,在这篇文章中他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走进季老的世界。21cnjy.com
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例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今天要学习的《清塘荷韵》也是在写荷花。同学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以荷花为题材写作呢?荷花的韵味、荷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同季羡林老先生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21·cn·jy·com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山东临清县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三、课文研习:(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
(一)整体感知
按照时间顺序,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情况的哪几个阶段,又表达了这样的感悟?
(找出相关语句)
1、明确:荷花真正长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荷花生长情况的)
(二)问题探讨
1、问:作者种荷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从哪里体现?
明确:有心,“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别人从“湖北洪湖带来的莲子”。
2、问: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煞费心机的种植荷花?
明确:原因(1)作者在记忆中曾经有荷花的碎影;(2)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
念;(3)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3、问:总体来看,第一阶段荷花生长的是快还是慢?(慢)(没长)
作者放弃了吗?(没有,从作者心情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关注、期盼着荷花的生长)
那么,作者的这种期盼在第二年有没有得到实现呢?(没有)已灰心
说:从作者的这种灰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荷花的生长一直是怀着无比期待的,可惜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是我们也知道有时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奇迹会突然出现于你眼前。2·1·c·n·j·y
四、请学生朗读6、8两段,注意把握作者的心情。
1、问:文中作者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前面还有没有出现过奇迹?
“奇迹”出现了两次,一再强调是“奇迹”,说明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
(无——有),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透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惊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荷花没有露出水面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而当荷花真正开始繁衍,他的生长速度是惊人的。这样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稀到密,绿透全池塘、红透半边天的过程。
2、问:这个奇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了生命力的强大
3、问:能否用文中的话说明?
(齐读6):“天地萌生万物……无法抗御”。
4、大家能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体会这生命力的强大?
比如说:昙花一现,虽然昙花开放的时间如此短暂,但是,在它聚集力量的时间当中,它用尽了精力。在那“一现”它开得烂漫!开得忘情!21·世纪*教育网
又比如:蝉,它在地下沉睡多达数月,而在地上则只有一、两周而已,所以它不断的鸣叫,以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不断蔓延的荷花也是如此,这正体现了生命力量的伟大。
这些正说明了生命长时间的酝酿正是为了日后的勃发,正所谓“厚积薄发”。这样,文章就上升了一个层次,既有景(荷花的生长茂盛),又有情(作者心情随生长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更有理(由此而阐述的生命力之顽强)。从而达到了景情理的交融。
这一部分,作者不但展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情况,而且对荷花生命力的顽强进行了赞美,我想我们大家也被荷花这种出乎意料的生长力量所打动,我们也为之惊叹和赞美。(朗读6有关语句)说: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荷花生长情况来赞美荷花。下文是否依然在描写荷花生长情况?(否)www-2-1-cnjy-com
五、全体朗读第9—11段
1、那作者在做什么?
(欣赏荷花)欣赏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落花图(池花对影落)学生找出描写荷花的一个细节:(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漂在那里)www.21-cn-jy.com
2、由画面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讨论)凄凉与不凄凉
(比如秋天的落叶,它的逝去总会给人萧条、凄凉的感觉;“黛玉葬花”),
明确: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那“池花对影落”也就是这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这正验证了那句“潇洒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饱经沧桑的自得其乐”。这才是健康的人生,这才是季老的荷花带给我们的哲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因为这一切,季老先生才显得特别满足,段10、11都再次验证了他的这种满足的心态。
六、文章最后两段
(学生齐读)
明确:讲述了荷花的未来,荷花经受住了漫长的考验,就算它将在季节的变换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作者坚信来年它们会更加美丽多姿!因为生命力是强大的,未来是美好的!(作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相信)“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诗人雪莱
七、小结
(他对笔下的荷花有如此的寄托,那么……)
关于题目:如果把题目中的“荷韵”换成“荷花”好不好呢?
(生讨论)
教师提示:不好,因为文章中在向我们展示荷花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它的这种精神使我们为之振奋,这就是荷花的韵味所在。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着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那么我们每个人只要发掘自己的这种力量,必定可以干成一番事业,荷花都可以,何况是人类。作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深信雪莱说过的一句话:“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