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17课,也是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相互融合的重要一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东北三省沦陷之后,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国艰难的局部抗战开始的一课,学好本课对整个第四单元的的学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本课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西安事变”。2·1·c·n·j·y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21·cn·jy·com
【过程与方法目标】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生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www.21-cn-jy.com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日军侵华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题相关图片、视频素材的收集准备。提醒学生做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由此导入新课。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进入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沈阳)
1、经过:日本在沈阳城北的柳条湖蓄意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攻占沈阳城。
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政策。
2、后果:不到半年,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
请完成:
(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下达给谁的? 张学良
(2)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
(3)这份电令产生了什么后果? 致使东北三省落入日寇之手。
(4)你对蒋介石的这份电令有何感想?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落入日寇之手。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挺身而出,英勇抗击日寇的进攻,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1教育网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
经过:北平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
影响: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八一宣言”——停止内战,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2、目的:逼蒋抗日。
3、概况:张学良、杨虎城劝谏——扣押“兵谏”——通电全国
4、中共态度: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进行和平谈判。
5、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6、和平解决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讨论:西安事变是国共第几次合作?国共有哪几次合作?
西安事变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有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北伐战争;第二次是抗日战争)。
教师总结:宏观地概括一下,由于日军的入侵和蒋介石政权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的国土沦陷,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关键时候,中国务阶级、各阶层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迎来了新的抗日局面。21cnjy.com
本课小结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开始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