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29 18: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甲午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日本为了吞并朝鲜,侵略中华,称霸世界,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政府腐朽,军备松弛,虽经浴血奋战,最终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1cnjy.co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www.21-cn-jy.com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1·c·n·j·y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课前准备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邓世昌像
同学们,我们来看大屏幕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同学们,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21·世纪*教育网
二 、 进入新课
(一)海战与陆战
1、甲午战争背景
(1)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21教育网
(2)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21·cn·jy·com
2、黄海海战 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2-1-c-n-j-y
(1)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21*cnjy*com
(2)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来源:21cnj*y.co*m】
3、威海卫战役
1895年,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孤守无援北洋水师丁汝昌、刘步蟾拒不投降,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出处:21教育名师】
探究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二)《马关条约》
师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1、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2、《马关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www-2-1-cnjy-com
3、影响: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危机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版权所有:21教育】
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结合《时局图》以及下面的史料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三、本课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