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材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一个时期。本课讲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历史。辛亥革命后随着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一段黑暗时期。袁世凯为了复辟封建帝制,当上皇帝,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孙中山先生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本上承辛亥革命下启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或掌握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袁世凯称帝;了解或掌握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袁世凯专权和袁世凯称帝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二次革命、军阀混战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1教育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政、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通过二次革命和军阀混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的立场是进步的、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
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
课前准备
收集本课有关图片,历史资料及相关视频。同时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袁世凯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从而引出问题袁世凯 能“谨守宪法”?
能“涤荡专制之瑕秽”?能“世凯即行辞职”?通过介绍袁世凯一系列就任后的举动,进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袁世凯的独裁
1. 活动
(1)政治方面
A.实现专权: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阻止国民党组阁,制造“宋教仁”案;
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B.复辟帝制: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另颁新法。
(2)军事方面
A.加强北洋军: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使北洋军实力大增;
B.削弱革命军:袁世凯迫使黄兴大幅度裁减南方革命军队。
(3) 外交方面
1915年,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2.“宋教仁” 案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这成为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导火线。
3.二次革命
(1)导火线(直接原因):“宋教仁”案;
(2)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
(3)开始标志:李烈钧湖口誓师,发表讨袁文告;
(4)斗争性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二次革命的结果:失败;
(6)二次革命失败原因:
A.客观上是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B.主观上是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 动不一致。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21cnjy.com
(二)“八十三天皇帝梦”
1. 袁世凯复辟
(1)背 景:袁世凯的一系列独裁举动,为他最终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一些政客和复辟势力公开拥护;
(2)时间:1915年12月;
(3)纪年:洪宪元年。
2.护国运动
(1)开 端: 1915年12月25日,前云南都督蔡锷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21·cn·jy·com
(2)过 程: 革命党人蔡锷、李烈钧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兵分三路进军四川、贵州、广西,全国纷纷响应; www.21-cn-jy.com
(3)结 果: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胜利结束,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军阀混战
1. 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势力最大的主要派系分别冯国璋、曹锟为首
的直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2.北洋军阀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1)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为主,为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3)各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代理人,其争夺中国的矛盾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2·1·c·n·j·y
本课小结
国民党改组和“宋教仁”案
袁世凯独裁 二次革命
废除《临时约法》、解散议会
83天皇帝梦 护国运动
军阀混战 严重阻碍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