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第10课 吴汉何尝杀妻课件+视频(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第10课 吴汉何尝杀妻课件+视频(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30 07:37:00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议论文吴汉何尝杀妻10点击播放视频《吴汉杀妻》 戏曲介绍 《汉武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武则天》《芈月传》之类的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多少区别呢?戏曲舞台上的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而从正史中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历史真实”和“舞台艺术”的区别?让我们一起走进邓拓的《吴汉何尝杀妻》去寻找答案吧!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4. 相关资料5. 检查预习6. 听读课文8. 句段品析9. 疑难探究10. 板书设计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3. 拓展延伸14. 教材习题讲解7. 整体感知11. 本课主旨15. 课后作业布置3. 品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
驳方法。 理解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 (重点)(难点) 邓拓(1912—1966),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了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文革中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1966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斩经堂》,京剧传统戏,又名《吴汉杀妻》,取材于《东汉演义》,是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代表作。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下令通缉刘秀。刘秀过潼关时被守将王莽女婿吴汉拿获。吴母得知,告诉吴汉王莽弑君杀父的往事,责令吴汉放刘秀,散潼关,并授剑命吴汉杀妻王兰英。王兰英为人温婉善良,吴汉进经堂左右为难,公主方念经,见吴带剑而至,王兰英知情后夺剑自刎。吴母也自缢。吴汉纵火毁家,追随刘秀而去。自刎 死心塌地 给事 贩马
校定 祠堂 捏造 wěntājǐfàn jiàocíniētónɡ( )关 典jí( ) 自wěn( )
奉zhào( ) 王mǎnɡ( )潼籍刎诏莽1.篡位:
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
2.死心塌地:
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3.诬害:
捏造事实来陷害。4.给事:
供职。
5.无稽:
毫无根据。稽,查考。
6.造次:
匆忙,仓促。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用横线标出作者的观点。
2.课文用哪些证据一一否定了吴汉杀妻?请用波
浪线画出。1.本文观点是什么?【答案】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答案】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题目用反问句感情强烈,充分而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类舞台剧本的看法,使读者一目了然。2.作者用一个问句做题目有什么好处?1.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答案】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何尝”二字表反问语气,制造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加强肯定的语气,即“吴汉未曾杀妻”。2. 文章开头用什么方式,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如何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答案】文章从旧戏《吴汉杀妻》谈起,引出自己的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澄清具体历史史实,为吴汉平反,而是借对它的澄清来指导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认识,为现实生活服务,作者写此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吴汉杀妻》剧本有上万字,为什么作者在第②段只用二三百字简单叙述呢?【答案】因为作者去掉了与论述中心无关的情节,只交代必要的情节,是为下文的批驳作准备,是议论的基础。这样写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4. 作者在第④段中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怎样的
作用? 【答案】引用《后汉书·吴汉传》的故事,是举例论证,指出吴汉没有当王莽的女婿,更没有杀王莽的女儿。从吴汉的出身角度论证了《吴汉杀妻》是在捏造情节,是无稽之谈,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重点品析第4-7段 中考怎么解
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举例论证的作用是具体有力,增强说服力。答题思路是:先找到该段或该部分的中心句或概括句,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好论据证明的内容。答题模式:通过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这是中考常见题型,占3分左右。5.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考查中间句(段)的作用。本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很显然,只用上一段的内容,从吴汉出身的角度批驳,说服力还不强,所以引出更深一层的论证。运用疑问句形式,引起下文。6.第⑦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句为过渡句,运用了假设关系的复
句,体现了议论文的逻辑性。从上文“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的史实过渡到“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的史实,论证了吴汉没有杀妻。重难点小结 引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了“杀妻”的说法,指出“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然后分别从典籍中摘录了四条证据,从吴汉的出身,吴汉的家庭关系,吴汉夫人的名位,吴汉的为人来证明《吴汉杀妻》是捏造情节,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剧本。
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答案】照应开头,深化中心论点,写了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认为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由开篇的看戏到结尾的写戏,仍有现实意义,为现实服务。【答案】观点一:同意。这是作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所下的结
论。那位剧作者本想通过“杀妻”的情节来体现吴汉的“忠”“孝”,然而在我们现在看来,即使吴汉真娶了王莽的女儿,也不应杀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样,反而弄巧成拙。观点二:不同意。作者的看法是在“苛求”古人按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去编写剧本。在封建社会,“忠”“孝”是做人的至高准则,剧作者为了突出主人公吴汉的忠君爱国至孝的可贵品质而编“杀妻”的情节,当然可以。 【难点探究】文章中说:“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
吴汉的身价,殊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诬害了吴汉。”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分析问题 吴汉何尝杀妻 提出问题 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介绍情节,为批驳作准备
↑反驳
吴汉的出身 吴汉的家庭关系
吴汉夫人的名位 吴汉的为人解决问题 要尊重历史,不可胡编乱造 戏剧历史 本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错误说法,有力地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的观点,告诫人们“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可捏造情节,胡编剧本。1.本文引用典籍,论证充分,运用演绎论证,推理严密。
作为驳论文,作者首先叙述剧情,作为批驳的靶子,
随即以四个可信的史料从吴汉的出身、家庭关系、吴
汉夫人的名位、吴汉为人的角度加以论证,在确立自
己观点的同时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结构清晰,
推理严密。2.文章语言简洁准确,深透有力。作者用二三百字简
洁地叙述了上万字的剧本,内容准确,条理清楚。
同时针对史料的内容和可信度进行分析,说理透
彻,极具说服力。如:“这样看来,吴汉的夫人名
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
可能”,是针对史料内容分析;“刘珍是后汉安帝
永初年间的史官,曾奉召校定东观诸书,并且负责
编辑建武以后的名臣列传。他的著述自然是可靠的。” 1.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列宁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4.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5.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现实里。——乔治·桑关于真理的名言 一、本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
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
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是
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夫人名位
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主要的,具
有根本意义的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
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
实根据”。点拨:本题实际上是要求概括用来证明
观点的历史事实,认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1)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家里贫穷,在县里
供职做亭长。王莽末年,因为宾客触犯了法律,
就逃命到了渔阳。(因)资财缺乏,(于是)靠
贩卖马匹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都与
豪杰之士结交。
(2)吴汉曾经出征,妻子和儿子在后方置买了田地。
吴汉回来(后),责怪他们说:军队在外打仗,
吏士不多,你们在后方为什么还要买这么多田宅
呢?于是(把田宅)都分给了兄弟亲戚家。二、(3)吴汉只修筑里宅,不建大宅子。夫人先死,也
只进行了薄葬,立了小坟,没有修筑祠堂。
(4)(吴汉)为人朴实厚道不善言辞,匆忙时就不
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点拨:此题要求疏通文意,采用“意译”的方法即可。示例:我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和《雍正王朝》时就曾犯过这种错误,以为曹操太奸诈,学习过历史后,发现历史上的曹操是位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政治家。我也曾以为雍正继承帝位是由于隆科多把“十四”改为“于四”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现在一想,古代的“於”不是现代的“于”,因此,这个情节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三、